一個人的情緒智商,是表達情緒而非情緒化表達

第四季《奇葩說》裡羅振宇說過這麼一句話:“未來最重要的是表達能力,因為傳統社會最重要的資產是財富和權利。

未來社會最重要的資產是影響力。影響力是怎麼構成的?

兩個能力,一是寫作,二是演講,這都是讓你讓你出一份力,然後能夠大規模地複製你影響力的方法。

在這個信息流如洪水般湧來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自媒體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個人IP,出書開課,創辦線下活動,無一不在通過公眾自我表達,媒介這個載體,零成本地和世界各地建立了鏈接,進行了雙向溝通,在利他同時也加持了自己的影響力。

可以說,溝通良好的人相比於那些不善言辭的人更容易獲得機會和別人的青睞。在我們進行公開自我表達時,就已經給那些想要了解你的人縮小了篩選同頻人的時間成本,給那些面試官降低了人職匹配的精力和時間成本。

俗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我們常人會說話嘴甜的人更容易辦事,他們很會察言觀色,能夠見縫插針地和別人無縫交流,不尬場。情商高的人總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領導一有機會首先想到的總是那些會說話的人。那他們到底施了什麼魔法讓別人更喜歡他們,願意幫助他們呢?

《溝通的藝術》這本書講到了情緒智商一詞,所謂的情緒智商就是我們理解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以及對他人的感覺保持敏感的能力。

作者羅納德B阿德勒以溝通創作為主,涵蓋商務溝通,公開演講,社交技巧等與人際關係相關的領域寫作。本書有探討到知覺與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通過情緒自我覺察,識別他人情緒,改善溝通氛圍,處理親密,職場等人際關係,把話說到別人心裡去。

午飯過後,家裡長家裡短總是會成為飯後的談資,以打發碎片化時間,解心頭之悶。即便心裡知道訴苦解決不了問題,但依然可以成為情緒的一個出口。

同事的寶寶一大早就嚷著要游泳去,他們早早地起床收拾東西來到游泳館,本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結果鬧得同事和寶寶硬是不開心。寶寶躲在同事懷裡愣是不肯下水。

這已經是第三次了,同事上演了一番內心戲,都怪我,這麼小的寶寶讓他下水是不是有點狠心啊,我這麼做是不是錯了啊,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一個比一個優秀,心裡不免焦慮氾濫,恨不能寶寶樣樣精通……

同事一開始用大人的口吻和眼光和寶寶講道理,擺事實,可是寶寶無論如何也聽不進去。這讓同事有些著急了,好在她有情緒管理的意識,加上她自身有些很強的感知力和判斷力,她深呼吸了下,回到寶寶的視角,試圖感受寶寶的情緒和說出他的情緒,寶寶是不是有點害怕呀,那好,我們今天不下去了,不游泳了,今天我們就在邊上看好不好,寶寶點點頭,明顯開心了很多。

寶寶看到其他寶寶在水裡像是打水仗,咯咯地笑了起來,甚至有些寶寶把水濺到父母的身上

過了一會,寶寶身子略微前傾,寶寶的好奇心開始起作用了,這時恐懼早已不見蹤跡。同事看到寶寶的變化,抱著她,把小腳丫放進水裡,她開始蹬蹬蹬,同事拖著她在水裡遊起來了,同事知道他想要下水了,可她又把寶寶拉回來,她忍不住了,喊著媽媽,水,我說等一下,媽媽給你拿游泳圈,她也能耐心等一會,然後就順利下水了。

因為寶寶感知到了媽媽的看見,媽媽是可以理解寶寶內心的忐忑不安的,所以當媽媽把寶寶內心感覺說出來的那一刻,寶寶對媽媽的信任就上去了一大截。

寶寶情緒來了,倘若看不見,就會造成很多困擾,寶寶痛苦,媽媽無奈,寶寶要的無非是媽媽的看到,關注,抱抱,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困了睡覺……

經研究顯示,人自誕生起就需要一種特殊的關係來讓自己感到安全,快樂。珍妮西格爾也格珍曾提及到這種安全關係的特徵就是撫養者或看護者與嬰兒之間建立一種非言語的情感交流,通過這種交流,嬰兒會覺得自己可以被人看到,可以被人理解。正如我們大人,渴望遇見靈魂伴侶一

好些時候,不在於我們的言語交流,更重要的是非言語線索的辨別,敏銳捕捉對方的情緒和挖掘其背後的需求點在哪裡。

①傳遞的信息是否具體屬實,

②傳遞者的情緒是否,

③傳遞者和接受者的表達都會影響溝通,

以上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會造成兩個人彼此不太舒服。如果在溝通中,總是帶著戒備心,評判,自己的價值觀,對與錯,好與壞的標準去衡量他人,那麼心與心的交流必然是無法企及的。

只有兩個彼此共情的人才能互相尊重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如果一味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達,情緒自然而然就會上來,也就無法進行下一步的交流

溝通塑造了我們的感覺,感覺又塑造了我們的溝通,《溝通的藝術》作者著重強調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內容再好,再翔實,沒有平和的情緒,對方也會退避三舍,畢竟人與生俱來就有趨利避害的自我保護本能。

我們每個人有理智腦和情緒腦之分,情緒腦的發育優先於理智腦,所以情緒總會如影相隨,影響我們的決策,讓我們不明所以地就陷入以己度人的情景中揣測別人,進而生髮溝通危機。

比如原本約好規定時間和地點見面的,其中一方久久未能赴約,這時另一方會怒火中燒,然後給對方發了條短信,你今天就別來了。見面的事以後再說!

《溝通的藝術》這本書給出了理性情緒療法。

遇到這樣的事件,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評估非理性信念。

追溯到剛剛事件的源頭,很有可能當事人很久以前遇到類似的情景,所以當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時,他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感覺自己不被尊重,沒有人把他放在心上。這便是書裡說到的【過度推論謬誤】,以偏概全,過度讀心術。

正確的做法應是激發事件的客觀,不加評判地描述,信念和自我內言的描述,重新評估非理性信念,用新的信念替換舊的信念。

回到剛剛遲到事件,如果把信念替換成也許朋友只是在路上堵車了,或者遇到了什麼緊急情況,不便溝通。我們方可先發條短信,預約下次見面時間地點。表明自己的感受,態度和期許。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始於情緒覺察,忠於情緒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