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11000字)
林芳兵曾因在1991年的電視劇《唐明皇》中扮演"楊玉環",深受觀眾喜愛
興平貴妃墓博物館楊貴妃雕塑
唐御湯遺址博物館 貴妃出浴漢白玉雕塑
華清池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
梨花帶雨的楊玉環,梨花帶雨般——走向佛堂。
時值六月,烈日當空。正是午後,人躁馬倦。
人躁馬倦的六月午後,楊玉環梨花帶雨般走向佛堂!
悽然回首,“三郎”李隆基背身掩面,曾經高大偉岸的身軀已萎縮猥瑣如同一顆空心老榆。身旁,年邁的老奴高力士,手捧三尺白綾,亦步亦趨卻又分明步步進逼。
驛外官道,人聲嘈雜,戈劍鏗鏘,一副“刀槍箭戟嚴相逼”的冷酷局面。逼向誰人?——梨花帶雨的楊玉環。
一個聲音震響如雷:“賊本尚在,六軍(禁軍)不穩,貴妃不宜供奉,請陛下割恩!”那是禁軍統帥龍武大將軍陳玄禮。
“賊本”?她不明白她怎麼就成了“賊本”?!
但此時,一切都由不得她了!也由不得空心老榆李隆基!由誰?由刀槍,由箭戟——手持刀槍箭戟人!“刀槍箭戟”本是護衛三郎和她的,但此刻卻齊刷刷反過來逼向三郎指向她!
兵變!準確地說,這是一場禁軍的譁變!
距今1200多年前的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十四日(農曆),午後,“刀槍箭戟嚴相逼”下的楊玉環梨花帶雨,千般無奈萬般愁怨地走向驛外佛堂。
此驛名為馬嵬驛,此地名為馬嵬坡,史稱此變為“馬嵬兵變”。
一怨再怨西狩路
馬嵬驛,是從長安西去西域、巴蜀的甲級大驛站,位於京畿重鎮金城縣(今咸陽興平)西二十八里,東距長安一百餘里。
金城西漢名槐裡,三國曹魏時名始平。景龍二年(708年),唐中宗李顯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於馬嵬設帳餞別,改縣名為金城縣以紀念。
唐人長安送行,東去多是送至城東灞河上之灞橋,灞橋折柳送別;西去,多是送至城西渭河咸陽橋北的渭城(咸陽),渭城擺酒送行。王維曾在渭城“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中宗將金城公主遠送至更西的馬嵬,既見感情之深,亦見絲路重鎮馬嵬之重要。
48年後,又一個皇帝來到這裡。他就是唐玄宗,也稱唐明皇。唐玄宗本名李隆基,因排行為三,楊玉環愛稱他為“三郎”。
但此次,唐玄宗來到馬嵬,不同於唐中宗隆重奢華的“送嫁”,而是倉遑飢疲的“西狩”。“西狩”,是“西逃”的飾稱。
倉遑“西狩”,源於五天前的“平安火不至”。自從半年多前安祿山兵叛范陽,從關中東大門潼關到長安間就恢復了烽火傳寄,只要潼關平安,便夜夜舉火傳到長安,名為“平安火”。每晚夜觀“平安火”,早已是京城百姓半年多來的保留節目。但六月九日夜,長安城卻沒有等來“平安火”。史書載:“辛卯之夜,平安火不至,玄宗懼焉。”
第二天六月十日,宰相楊國忠“首唱幸蜀之策”。第三天朝堂未得“安危禦敵之策”後,楊國忠一罷朝就急忙叫上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同到興慶宮,勸玄宗趕快入蜀。
第四天六月十二日,玄宗親御勤政樓,下制守衛京城,雲欲“親征”禦敵,同時令潁王李璬“先移牒至蜀,託以潁王之藩”,騙過了朝臣百官。
待到第五天六月十三日清晨,當有官員上朝時,卻發現皇帝跑了!
皇帝黎明前就向西跑了:宰相楊國忠領從駕官員先行,皇帝在高力士和禁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扈衛下隨後,太子李亨為後隊。
皇帝跑了,長安城亂了,“王公、士民四出逃竄,山谷細民爭入宮禁及王宮第舍,盜取金寶,或乘驢上殿”,城中也相繼燃起大火。
皇帝跑了,地方官也風聞而逃。這帶來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沿途食宿誰來解決?逃跑的皇帝、皇子皇孫都帶了不少金銀財寶,卻唯獨沒帶糧食,甚至連碗筷都沒有。
平明時分,李隆基一行匆匆逃過渭河咸陽橋。但到中午,他卻悽惶地坐在咸陽望賢宮前一顆樹下“掩泣”:先遣宦官和咸陽縣令逃了,無人接待安排供膳,“行從皆飢”。楊國忠到市集上弄了些胡餅供皇帝充飢。老百姓拿來的粗糲飯食,皇孫輩們爭相手掬而食,須臾而盡,猶未能飽。扈從的禁軍士卒更是分散到各村“求食”,形如乞丐。
當晚半夜,大隊人馬到達金城。金城縣令跑了,派去打前站的寵宦袁思藝也跑了。智藏寺僧徒送來一些芻粟,勉強供食。當夜,“驛中無燈,人相枕藉而寢,貴賤無以復辨”。
狼狽不堪的“西狩”第一天,玄宗數次掩泣,又飢又疲的從官和禁軍士卒,已多有怨言,而怨言又很快都集中到楊國忠身上。此前天下輿論早就“以楊國忠驕縱招亂,莫不切齒”,現在又“從官鹹怨國忠”,“不得食”的禁軍將士,更急速滑向“六軍奮(憤)怒”。
所以,當十四日中午抵達金城縣西的馬嵬驛時,行進隊伍之怨戾已如欲噴之火山。
對此,宰相楊國忠和天子李隆基,卻都不甚瞭然。
已與李隆基歡愛十六年的楊玉環,更是一無所知。
一寵再寵楊家女
春夢已是十六年。
十六年前的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李隆基在驪山泡溫泉的時間比以往都長:在高力士的運作下,他那“姿色冠代”的兒媳婦——壽王李瑁之妃楊玉環被神秘地接到了驪山。
今日驪山腳下華清宮
壽王李瑁是李隆基與寵妃武惠妃的愛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武惠妃親手為李瑁選擇了時在洛陽、芳齡17的楊玉環為妃,李隆基簽署的“冊妃”令贊其“誕鍾粹美,含章秀出”。
開元二十五年,因武惠妃與李林甫勾結誣陷,李隆基一日內賜死了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但此事沒能助力武惠妃讓壽王李瑁當上太子,反而使她自己因恐冤死的三王“為祟”,“怖而成疾,不痊而隕”。
武惠妃的驚怖而逝,讓此後的李隆基黯然神傷,鬱鬱寡歡,“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後宮雖有佳麗三千,卻“無可悅目者”,甚至“顧左右前後,粉色如土”。於是,就有了高力士的“潛搜外宮”,有了“或言”而得玉環於“壽邸”。
長恨歌·春寒賜浴華清池
華清池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春寒賜浴華清池
此次“賜浴華清池”的驪山幽會,“既進見,玄宗大悅”。“大悅”的原因自是楊玉環“天生麗質”“回眸百媚”。“大悅”的結果卻是“芙蓉帳暖”後的“從此君王不早朝”。“大悅”後的李隆基,這次在驪山泡了十八天溫泉,比此前因武惠妃“怖逝”後鬱鬱寡歡的三年都長,尤其是去年只泡了八天。武惠妃若真地下有知,估計還得再“驚怖而逝”一次。
這一年,李隆基56歲,楊玉環22歲,當壽王妃已近五年。
兩個多月後的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初二,李瑁和楊玉環接到了《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楊玉環被度為女道士,道號“太真”。當月,女道士楊玉環就陪李隆基又到驪山泡溫泉去了。回來後,楊太真先是明面上住到大明宮裡專門別置的道觀,後來就公開住進了玄宗的興慶宮,而宮中皆以“娘子”呼之,或稱曰“太真妃”,“禮數實同皇后”。
“太真妃”楊玉環,陪李隆基甜蜜地度過了“新承恩澤”的開元二十九年。史書載這一年:“恩禮如惠妃。太真資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移上意。”“動移上意”的楊玉環,從此“春從春遊夜專業”“三千寵愛在一身”。
華清池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驪宮高處入青雲
第二年(742年)正月初一,玄宗正式改元天寶(兩年後又改年為載),大唐歷史告別盛世開元,進入李隆基和楊玉環的華麗天寶。也就在天寶初期,謫仙李白遊蕩到長安,為“豐豔”的楊玉環寫下三首《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紅豔露凝香”“名花傾國兩相歡”,華麗地描寫了李楊二人“兩相歡”的“瑤臺月下”情、“雲雨巫山”愛。
天寶五載,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此前十日,李隆基先給壽王李瑁另冊了一位韋妃。十天之中,大唐皇室雙喜臨門,皇子娶妻,父皇立妃,楊玉環曾為壽王妃的歷史被輕易掩去。豐豔貴妃楊玉環,至此完全替代了她曾經的婆婆武惠妃,豔壓群芳,寵冠後宮。
此後的日子,多的是鶯歌燕舞、溫泉水滑、梨園絲竹、仙樂飄飄。
此後的日子,李隆基不復開元前期的勵精圖治,他厭倦國事“不早朝”,整日沉迷於與愛妃的芙蓉帳暖、緩歌謾舞,朝政內託宰相,軍政外託蕃將。楊國忠和安祿山均在此時遇寵而貴,位高權重。
而這兩個男人,在楊玉環被封為貴妃後,一個跑來認她為妹,一個跑來認她為“母”。
一鬥再鬥兩權寵
楊玉環被封貴妃前,不認識她的遠房從祖兄楊釗。
從10歲父母雙亡後,她離開出生地四川,過繼給在洛陽的叔父楊玄璬。嫁作壽王妃時,她還是楊玄璬長女,而嫁作玄宗貴妃時,則以故去多年的親父楊玄琰小女之名。
一人得寵,閤家升遷。被封貴妃後,楊玉環的親兄楊銛、堂兄楊錡等一併受封,三個頗有姿色的姐姐,分別被封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皆賜第京師,寵貴赫然”。尤其是姿色最豔的虢國夫人,寵遇最深,權勢最大,“虢國門前鬧如市”。
恩寵只及直系三代,遠房從祖兄、賭徒、破落戶楊釗不在推恩行列。但他會鑽營,依靠曾與從妹虢國夫人“私通”的關係,他得以在驪山華清宮見到了楊玉環,並被玄宗賞了一個金吾兵曹參軍的小職。此後,憑藉賭博中練就的“鉤校精密”之技,以及“言辭敏給”和長於“聚斂”,楊釗步步高昇直至宰相,並諂媚玄宗求賜名為楊國忠。
破落戶楊國忠都能當上宰相,引起了另一個寵臣安祿山的輕視。
東北雜胡安祿山,當過“偷羊賊”和“互市牙郎”(經紀人),偷羊被抓當斬時,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賞識其“言貌偉奇”,任用為軍中“捉生將”,後因驍勇被張守珪收為養子並不斷提升。
開元二十八年,安祿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天寶三載又兼任范陽節度使。為了邀功,安祿山不斷挑起邊戰,詐降俘獲林胡、契丹等族族人,冒充戰俘上獻,曾“歲獻俘虜……不絕於路,郡縣疲於遞運”。時任宰相李林甫“順旨稱其美”,“由是祿山之寵益固”。
安祿山比楊國忠還善諂媚,玄宗一次笑問大腹便便的他“腹中何所有?”安祿山答:只有一顆忠於陛下的赤心,哄得玄宗開懷大笑。
天寶六載,45歲的安祿山在驪山華清宮覲見時突然“請為貴妃兒”,要認29歲的楊玉環為“養母”。李隆基對此“大悅”,“尤嘉其純誠”。天寶十載正月初三,楊貴妃突發奇想召“祿兒”入宮為其辦“洗兒禮”——用錦繡大襁褓把安祿山裹起來,叫宮女用彩車抬著嬉鬧遊宮。玄宗聞後又“大悅”,還加賞貴妃“洗兒金銀錢物”。
這個“養兒”不白做!“母事貴妃”後第二年,安祿山獲賜鐵券赦免特權,第四年賜爵東平郡王兼河北道採訪處置使,天寶十載“洗兒禮”後又兼任河東節度使,從而掌握了大唐邊軍40%以上兵力,控制了相當於今天華北東北太原、北京、瀋陽三地的軍事力量。
天寶十一載,楊國忠在李林甫死後接替其登上首席宰相寶座。
曾經很畏懼李林甫的安祿山,一點兒都瞧不上破落戶楊國忠,而楊國忠則恐懼安祿山會威脅自己相位,於是“祿山與國忠爭寵,兩相猜嫌”。國忠一次又一次向玄宗報告祿山要謀反,祿山反覆向玄宗哭訴國忠陷害他。李隆基後來就不再聽取任何安祿山謀反的彙報,還一次次加寵他。當然,他也同時加恩能幫他“聚斂”的楊國忠。
如是,安祿山的權勢越來越大,楊國忠的的擅權越來越甚,兩人間的權鬥也越來越烈。楊國忠暗中不斷蒐集安的謀反證據,甚至殺了其在京城的線人。安祿山則暗中積聚實力,收養“壯士”,囤積糧草,並將軍中漢將一律替換成蕃將。
到天寶末期,安祿山的反叛漸成勢所必然!其時之唐人多認為:李林甫“養成其亂”,楊國忠“終成其亂”。但楊國忠事後卻蓋把責任推給玄宗,“幸蜀”前的朝會上他還推卸說:“人上書言祿山反狀已十年,帝不信。今日之事,非宰臣之過。”
玄宗當然要負首責!天寶末期的他已完全厭倦國事,朝政蓋委楊國忠,東北軍事蓋託安祿山,他只想和愛妃共醉梨園,共享溫柔。但他沒想到,最終終結他“開元盛世”並將他和愛妃逼到馬嵬的,恰恰是他最寵信的這對外將內相兩權寵。
而楊玉環,在認楊國忠為堂兄時,不會想到最後會累禍於己,在認安祿山為“養兒”時,更不會想到所認的是一個“賊子”。
到天寶十四載,當天下都認為野心已經昭然的安祿山必反無疑時,唯獨玄宗不信。這年剛剛與楊玉環“七夕盟誓”的他,冬十月又帶著到愛妃到華清宮泡溫泉去了。
一昏再昏李隆基
安祿山終於反了!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在薊城(今北京西南)正式起兵造反,率所屬部伍及畜養已久的“同羅、奚、契丹、室韋”等族精士十五萬,以討楊國忠為名,引兵南下。而直到第七天的十一月十五,“上(玄宗)聞祿山定反”。
華清池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馬嵬兵變
“漁陽鼙鼓”驚破了華清宮的“霓裳羽衣”,也驚醒了李隆基“益信祿山為忠”的美夢。此後,在急於平叛挽回顏面的心理強迫下,他連出昏招,一昏再昏,導致最後不得不倉皇西狩、悵恨馬嵬。
唐玄宗時期的兵力主要集中於東北、西北等邊防重鎮,能征善戰的都是安祿山、哥舒翰等蕃將率領的邊鎮軍,中原兵力極其空虛。因此,安祿山初期叛亂所向披靡,23天就打到黃河邊,第34天就攻克東都洛陽。
在河南緊急招募了五萬鄉勇,屢經血戰敗退陝郡的大將封常清,向名將高仙芝建議:賊鋒不可當,宜退守潼關,據險固守,確保京師!高仙芝納其言,兩人合兵迅速守備潼關。
潼關,北抵黃河南接秦嶺,扼長安至洛陽驛道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和關中第一關防要隘,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之譽。高、封此舉,為大唐爭取了至少半年的喘息之機。
但此時的李隆基早已被歌舞溫泉泡昏泡軟了,他不再知軍信將,軍令多聽於身邊宦官和宰相楊國忠。十二月十八日,玄宗聽信監軍宦官邊令誠讒言,不顧臨陣斬將之大忌,將封常清和高仙芝以“失律喪師”斬殺於潼關,隨後又強命已中風偏癱的哥舒翰領兵潼關。
有“哥舒夜帶刀”之讚的哥舒翰,延續高、封二人只守不出戰略,堅拒叛軍於潼關關外,與之形成軍事對峙。此時,郭子儀、李光弼率軍戰於河北,不斷取勝並威脅安祿山老巢范陽。安祿山本非梟雄,反叛更多是貪圖權勢、財貨、女人,剛攻下洛陽就登基稱帝並從此深居洛陽宮肆意淫樂。大唐百姓人心思唐,河北河南紛起義兵。在河北奮起抗戰的顏真卿被推為義軍盟主,一時有十七郡響應皆歸朝廷,並切斷了從洛陽到范陽的驛路。
因此半年多後到天寶十五載五月時,平叛形勢已趨好轉。但就在這時,渴盼收復洛陽的玄宗再一次錯估形勢,聽信楊國忠讒言,反覆逼迫哥舒翰東出潼關。他並不明白楊國忠此時已對哥舒翰猜忌頗深,深恐手握重兵的哥舒翰加害自己,欲借安祿山之刀除之。
哥舒翰急奏玄宗潼關必須“據險以扼之”。河北前線的郭子儀、李光弼也上書:“若潼關出師,有戰必敗”,強烈建議讓哥舒翰堅守潼關確保京師,由他們奮戰河北,先攻范陽。但此時的玄宗已聽不進任何領兵將領陳辭。六月初,他接連遣使催促哥舒翰,“續遣中使趣(促)之,項背相望”。
六月四日,萬般無奈的偏癱將軍哥舒翰,扶膺悲哭後引兵出關。出關後的戰事一如郭、李所料之“有戰必敗”。六月八日,哥舒翰與叛軍接戰於靈寶西原,中伏大敗。六月九日,敵將崔佑乾乘勝入潼關,京師長安大門洞開。
六月九日夜,長安城沒有等來已傳寄半年之久的“平安火”。
六月十四日,唐玄宗攜楊貴妃“西狩”到了馬嵬坡下馬嵬驛。
一亂再亂馬嵬驛
馬嵬驛能否吃上一頓飽飯?
親獻“幸蜀”策的楊國忠,曾長期兼任劍南節度使,蜀地是自己的老巢。李隆基在潼關失守後已毫無平叛信念,他只想攜愛妃逃到一個安全所在,而蜀地四面環山,民阜物豐,最宜龜縮偏安。嗜啖荔枝的楊玉環,也想再回幼時生長的蜀地,巴蜀當年盛產荔枝。
只是,他們都沒想到“幸蜀”路上會有“馬嵬兵變”!
林芳兵曾因在1991年的電視劇《唐明皇》中扮演"楊玉環",深受觀眾喜愛
兵變的發生似乎很偶然。六月十四日午後,吐蕃“和好使”二十多人在驛站西門外攔住楊國忠索要食物,眾將士突然高喊“國忠與胡虜謀反”,並圍了上來,有人直接一箭射去。
馬鞍中箭的楊國忠見勢不好,跳下馬就往西門內奔逃。禁軍將士緊追入內,亂刀剁肢割體,砍下頭顱“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
亂軍還殺了二十多名吐蕃“和好使”,殺了楊國忠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殺了楊門韓國夫人,殺了沒眼色的御使大夫魏方進,揮戈打得剛出門的次相韋見素血流滿面……(虢國夫人和楊國忠的妻子、幼子等,在此後奔至陳倉時被縣令擒殺。秦國夫人此前早逝。)
亂兵們向驛門一鬨而來,大有衝進驛站繼續亂殺之勢。
正在驛站內休息的李隆基被驚動了,知悉後驚曰“國忠遂反耶?”他絕不相信楊國忠會謀反,但明白此時只能“順勢”,於是顫巍巍拄仗出門“慰勞軍士”,認可了將士對楊國忠的“合法”誅殺。
然而,“六軍不散”!將士們依然包圍著驛站,戈劍依舊鏗鏘作響。
李隆基這下慌了!他派高力士宣問,將士答曰“賊本尚在”!持戟將士簇擁中,禁軍統帥陳玄禮上前解釋並陳辭:“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陳玄禮是李隆基最親信的禁軍將領,曾跟隨他參與誅殺韋后的“唐隆政變”,當禁軍統帥也已二十多年,數十年對他忠心耿耿。
李隆基彷彿當頭捱了一棒!他緩緩入門“倚仗傾首而立”。韋見素的兒子、京兆司錄韋諤叩頭流血進言: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李隆基駁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高力士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一語點破“賊本”要害和“形勢”所在!
愛江山也愛美人,但更愛性命的李隆基,面對將士逼迫、從官進諫,心如刀絞!他痛苦而又無奈地揮了揮手。高力士抓住了“揮手”動作,迅速傳諭:陛下賜貴妃死!
華清池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君王掩面救不得
華清池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陛下賜貴妃死
就這樣,梨花帶雨的楊玉環,梨花帶雨般走向佛堂。她唯一也是最後的要求是——禮佛。馬嵬驛東側,恰好有一處佛堂。佛堂前,後世文人說還有一顆老梨樹。
悽然回首,“三郎”李隆基背身掩面,曾經高大偉岸的身軀已萎縮猥瑣如同一顆空心老榆。身旁,年邁的老奴高力士,手捧三尺白綾,亦步亦趨卻又分明步步進逼。
走向佛堂的路上,她或許會想到曾經的夫君——壽王李瑁。
李瑁此次也隨駕“西狩”,但此時的他又在哪裡?
一別再別太子亨
李瑁的出現似在“兵變”之後,且多和太子李亨有關。
《舊唐書》記載玄宗聞知韋見素被打傷,“令壽王瑁宣慰,賜藥傅瘡”。自從玉環被度為女道士再至封為貴妃後,史書上再無李瑁的記載。直到馬嵬兵變時,他才又斷續出現了數次,而主要任務是傳語太子。
太子李亨,從出長安城起,一直在後隊負責殿後,但卻始終和父皇的前隊保持距離。
十三日中午玄宗淚灑望賢宮時,居後隊的他沒有尊禮過來問候。當晚玄宗“掩泣”金城時,他選擇在東南五里紮營,也沒有前來請安。兵變發生時,他依然穩居後軍,似乎對前方的一切並不瞭解。
當太子已經十八年的李亨,是在前太子李瑛被廢殺後被立為太子的。這十八年,他最初懼怕李林甫,後又受困楊國忠,安祿山也欺侮他,他還要時時提防父皇和他身邊人的明槍暗箭,十八年一直膽戰心驚,如履薄冰。
潼關失守,玄宗西逃,李亨終於可以喘一口氣了。他明顯感到西狩路上的父皇已失落了往日的威風,也知道百官和將士的怨戾。這股氣對他有利。
兵變的發生,李亨知否?《舊唐書》這樣記載:“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秘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新唐書》說:“陳玄禮等誅楊國忠,(李)輔國預謀。”取材精審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李輔國是太子最親信的宦官。而李亨的態度,新舊《唐書》均未記載,唯《資治通鑑》曰“太子未決”。“未決”,是猶豫不決?還是默許?!
無論如何,馬嵬生兵變,禁軍統帥陳玄禮都是“主導”,目標就是“終成其亂”且“厚斂怒天下”的楊國忠。杜甫在兵變第二年曾有詩讚:“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而太子李亨,至少事前知情,所以他才一直穩居後隊,始終和父皇的前隊保持距離。
馬嵬坡下泥土紅,紅後還得再西行。兵變後第二天即六月十五日,當傷心的玄宗再次啟程時,又發生了金城父老“遮道請留”希望不要拋棄祖宗陵寢的一幕。玄宗按轡良久,心情沉重,無奈之下只好派壽王李瑁傳意太子在後面宣慰父老。但,“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太子的兩個兒子及寵宦李輔國等都力勸太子留下來。
此一幕,究竟是金城父老自發所為,還是有人導演?其最終結果都是太子決定留下來,以“父老共擁”的名義留下來,不再追隨玄宗“西狩”了!
玄宗久等太子不至,查知後終於意識到父子要分道揚鑣了。他長嘆一聲“天也!”分出禁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調撥太子,把東宮內人等也都由壽王李瑁送到太子身邊。
此後,他走扶風,奔陳倉,入散關,在壽王李瑁等分領餘下禁軍護駕下,通過秦嶺陳倉道南走巴蜀。“西狩”了46天后,他於七月二十九日到達成都,實現了“幸蜀”偏安。
分道後的李亨,則率眾揚鑣星夜疾馳,從馬嵬經奉天(乾縣)一路北上,“晝夜奔馳三百餘里”,僅四天就到達平涼。在平涼收兵集馬,緊鑼密鼓商議一番後,李亨於七月十日抵達朔方節度使駐所靈武,僅三天後(十三日)就在“百官勸諫”下於靈武即皇帝大位。太子李亨搖身一變為唐肅宗,改元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改樹“北上平叛”大旗。
此時距馬嵬兵變尚不足一月,大唐皇室悄然又發生了一次“政變”!
這一天的李隆基,剛剛穿過秦嶺到達劍閣。他不知道自己已成了太上皇,三天後還在劍閣頒佈“罪己詔”罪己責躬,同時發佈平叛方略,還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南收長安、洛陽。
一個多月後,當唐肅宗派的靈武使者到了成都,玄宗才知曉馬嵬一別,別如天上地下。深知大勢已去的他,“喜”曰:“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
第二年(757年)十一月,玄宗被“迎鑾”原路返回。返至金城以西的鳳翔時,扈從他的600禁軍被唐肅宗所派三千精騎“詔取隨駕甲仗”就地解甲。此後,他改由三千精騎“護駕”,再次行經馬嵬被“迎衛”到咸陽望賢宮。唐肅宗著臣僚紫袍“拜舞”於樓下,“上皇(玄宗)下樓”,特地要了一件黃袍,親自給李亨穿上。回到長安後,父子間再上演了一番互加尊號的表演。
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待所有“演出”都結束,李隆基從此開始了晚年“太上皇”生活。他的晚年生活,一如傳為他“西狩”路上思念貴妃所譜的《雨霖鈴》:“今宵魂在何處,冷雨裡,碎鈴聲咽。點點滴滴,心似寒泉落飛雪。便縱有萬里江山,愧對荒瑩月。”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李輔國矯稱聖旨,將玄宗從興慶宮騙到西內太極宮幽禁。事後,李輔國向肅宗“請罪”,唐肅宗卻予以嘉許和慰勞。九天後,高力士被流放巫州,陳玄禮被勒令退休。歷來史評均認為高力士、陳玄禮是始終忠於玄宗的。
762年四月初五,積鬱成疾的李隆基病逝於被幽禁的西內,享年78歲,其《遺誥》曰“常懼有悔,以羞先靈”。十三天後,因李輔國發動政變,長期患病的唐肅宗也驚怖而逝。同年七月,遇赦的高力士聞知玄宗噩耗後哀毀嘔血卒於回途。
763年安史之亂徹底平定後,唐代宗為爺爺唐玄宗和父親唐肅宗分別舉行了葬禮。玄宗葬泰陵(今蒲城東北金慄山),高力士得以陪葬,肅宗葬建陵(今禮泉縣北索山石馬嶺)。李隆基最後由顏真卿建議諡曰“孝明皇帝”,因此自唐後期常稱作“明皇”“唐明皇”等。
馬嵬兵變第二年(757年),因兵馬使李奐所統領的“興平軍”曾駐紮金城縣,平叛有功,唐肅宗取“興唐平叛”之意,改金城縣為興平縣,沿用至今。
馬嵬地名從未改變,和貴妃墳塋還有“馬嵬兵變”一直相伴相守。
一香再香貴妃粉
梨花帶雨的楊玉環,梨花帶雨般禮佛之後,被縊死於佛堂。
《舊唐書·楊貴妃傳》載,“遂縊死於佛室”。《新唐書》言,“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屍以紫茵,瘞(埋)道側,年三十八”。後世文人常演繹為吊死於佛堂前梨樹上,陳寅恪先生曾笑曰:恐受白樂天“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
是的,這一年,楊玉環三十八歲。
天寶十五載六月十四日這天,距她被冊封為壽王李瑁妃21年,距她和李隆基首次驪山幽會16年,距她被度為女道士15年,距她被封為玄宗貴妃11年,距她首次見到遠房堂兄楊國忠也是11年,距安祿山拜她為“養母”10年,距她給安祿山辦“洗兒禮”僅5年。
她17歲以後的人生,和這四個男人密切相關,是他們間的父子、君臣、將相互爭,將她身不由己地推到了黃塵戈劍馬嵬驛。馬嵬坡下馬嵬驛,妃死君王掩面泣。
馬嵬驛東不遠的土坡上,有一座漢唐兩朝的皇家道觀黃山宮。明正德年間碑石記載,玄宗幸蜀歸來,曾在此上香乞靈,並手植了一顆槐樹。黃山宮內今有一顆測定樹齡已有1200多年的古槐,名“太上槐”,和玄宗迴鑾時之時間耦合。在唐肅宗三千兵馬“迎衛”下,玄宗無法祭奠馬嵬坡下的貴妃,但道教是李唐皇室尊崇的國教,到馬嵬坡上的黃山宮上香暗祭愛妃,卻很有可能。
回到長安後,李隆基曾令肅宗下敕改葬貴妃,但被李輔國阻撓:“亡國婦人,倖免戮屍,何足賜葬。”心有不甘的李隆基密令中使改葬,結果是“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上悽惋,乃命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
貴妃墓最早的碑石資料在元代,此後歷代多有立碑及墳塋保護。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陝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因事道經馬嵬,見太真墓頹垣殘瓦,慨然命時任興平縣長段民達修繕。這次修復,規模最大,並第一次將墓冢用青磚包裹,砌成園形,周圍修成八角形的水泥墓基,每個角上修一石柱。
將墓冢用青磚包裹,是因傳說貴妃生得美白,伸手笑雪,死後精氣不散,墓上封土久而也變白了。明代楊柏齡詩《楊貴妃墓》曰:“道旁一抷土,雲是貴妃墓。千年粉不消,時吐白如璐”。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在其過馬嵬詩中記曰:墓上生白土,士人呼為貴妃粉,能悅顏色,春日遊女拾取饋面。乾隆年間《西安府志》也載:貴妃粉出馬嵬坡上,土白如粉塊,婦女面有黑點者,以粉洗之即除。
興平楊貴妃墓
貴妃墓墓土被說成能“美白”的貴妃粉,當地婦女爭取墓土擦臉拭膚。所以,邵力子先生令修貴妃墓時,墓冢始用青磚包裹以防墓土被取,從而成為今天陝西墓葬一絕。現今鑲在貴妃墓門樓上的“唐楊氏貴妃之墓”幾個磚雕大字,就是邵先生當年手跡。
李隆基無法憑弔貴妃墳塋,但此後的唐朝和歷代詩人卻紛至沓來。
一唱再唱長恨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馬嵬兵變後第二年春,被叛軍羈縻於長安的杜甫,“吞聲哭”地來到曾經風流繁華的曲江池,寫下悲傷的《哀江頭》,對曾經的“昭陽殿裡第一人”楊玉環大為憐惜:“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
杜甫此句很能代表多數唐人對楊玉環的態度:哀憐!安史亂後的唐王朝,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朝臣黨爭此起彼伏,嚴重打擊了唐人自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開元盛世越來越懷念,常常“憶昔開元全盛日”,對楊玉環也越來越抱有同情。
華清池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玉樓宴罷醉和春
杜甫之後,越來越多的詩人前來馬嵬憑弔。劉禹錫曾寫“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羅隱寫有“佛殿前頭野草深,貴妃輕骨此為塵”,李益的《過馬嵬》憐惜中更有質問“漢將如雲不直言,寇來反罪綺羅恩”。李商隱、賈島、溫庭筠等均有吊塋詩作。清人胡鳳丹《馬嵬志》記載,從唐至清題詠貴妃墓的詩作已有五百多首。而此後則更多,林則徐被充軍新疆時路過馬嵬一氣寫下八首《題楊太真墓》。《唐詩紀事》雲:“馬嵬太真縊所,題詩者多悽感。”
最能為楊玉環“平反”的還是李唐皇室自己:公元880年,唐僖宗李儇被黃巢的“沖天香陣透長安”,逼得效仿老祖宗李隆基再次“幸蜀”,四年後“迴鑾”路過馬嵬,面對荒野孤墳慚愧弔祭:“馬嵬煙柳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
而最讓楊玉環光彩重生的,則是多才又多情的白居易白樂天。他曾仰天悲歌:“縱令妍姿豔質化為土,此恨常在無銷期。”
馬嵬兵變50年後的806年,在興平縣南一河之隔的周至縣當縣尉的白居易,與文友王質夫、陳鴻同遊周至仙遊寺時話起楊貴妃故事,相與感嘆。
王質夫舉酒於樂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於世。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白居易縱情長歌,寫出了千古絕唱《長恨歌》,陳鴻則寫了傳奇史傳《長恨歌傳》。
一曲《長恨歌》讓李楊愛情名聞天下,讓楊貴妃家喻戶曉,繼又催生無數詩詞歌賦、戲曲傳奇。至今,貴妃出浴、貴妃醉酒、七夕盟誓等經典場景總是引人遐思,惹人心醉。
華清池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
特別喜歡白居易詩詞的日本人,更對楊貴妃抱有無限的喜愛,甚至演繹出貴妃沒有死,而是在遣唐使保護下東渡日本的傳說。對此,俞平伯還曾專門考證過一番,試圖論證“未死”之貴妃赴日之可能性,日本學者則很愛寫“楊貴妃傳”“楊貴妃傳奇”之類圖書。
今天,日本山口縣也有一座“楊貴妃墓”。曾經,還有一個名叫“山口百惠”的影星自曝是楊貴妃後人。
梨花帶雨的楊玉環,梨花帶雨般禮佛之後,既走向了仙界,也走向了人間。
(興平貴妃墓博物館館長袁軍憲對此文亦有貢獻)
興平貴妃墓大門邵力子所題“唐楊氏貴妃之墓”
驪山華清池貴妃沐浴之海棠湯遺址
驪山華清池玄宗沐浴之蓮花湯遺址
華清池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
(本文圖片由興平楊貴妃墓博物館和陝旅集團華清宮公司提供)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作者:黃博
編輯:劉冰
責任編輯:姜蕾 齊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