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根據元末明初什麼寫的?如何看?

用戶4461175041130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草船借箭”,是根據宋、元話本小說中的“周瑜草船借箭”改寫的,而“周瑜草船借箭”是依據《三國志》的“孫權受箭”改寫的。本人腳跨文、史兩界,正好可以說得清楚。

一、晉代《三國志》的裴松之注裡,寫到“孫權受箭”。

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親征孫權,大戰濡須口,在《三國志》裴松之的註解中,提到了兩件事,第一件,就是曹操稱讚孫權,即後世有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第二件事,就是“孫權受箭”。

孫權乘著船,晃晃悠悠進入曹魏弓箭的射程之內,頓時間,箭弩齊射,萬箭齊發,射中船身,導致小船有些失衡,於是,孫權命令調傳船頭,讓船的另一面也中箭,最後,兩側中箭重量平衡了,小船才保持平衡,孫權才晃悠著回去了。

這個情節,我總結為“孫權受箭”。《三國志》之“裴注”記載如下:“(孫)權乘大船來觀軍,(曹)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孫)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史書中的這一情節,只是寫“孫權受箭”,並不是“借箭”。

二、宋、元時代“說三分”的話本小說中,挪作“周瑜草船借箭”。

宋、元時代,尤其是宋朝,流行說書,“說三分(即三國)”、“說太行梁山(即後來的水泊梁山)”、“說五代(即李存孝、鐵槍王彥章等)”

。此時產生了大量的“話本小說”,應該是讀書人撰寫的,作為說書藝人的底本,故稱之為“話本小說”。

明、清時代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三部書,都不是“獨立構思、獨立完成”的,而是在宋、元時代的一些話本小說的

基礎上進行藝術性再創作,並吸納了宋、元話本小說中大量的經典故事或情節。這三部書中,有許多經典故事或情節,是有出處的,不是獨立構思的。

目前發現的宋、元時代“說三分說三國”話本小說,只有《全相平話三國志》,該小說中,有大量的情節,被後來的《三國演義》借用了,包括“三英戰呂布”、“曹操獻刀”、“夏侯惇吞睛”、“呂布戲貂蟬”、“張飛大戰馬超”、“關雲長千里走單騎”等。

在該小說中,還沒全力拔高諸葛亮、趙雲等人。其中有“草船借箭”的故事,不過,寫的是“周瑜草船借箭”。原文如下:

“卻說周瑜用帳幕船隻,曹操一發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卻射右邊。移時,箭滿於船。周瑜回,約得數百萬只箭。周瑜喜道:“丞相,謝箭!”曹公聽的大怒,傳令:“明日再戰。依周瑜船隻,卻索將箭來!”。

三、到明初的《三國演義》,變成“諸葛亮”了。

這個就不多說。

1、在史書中,沒有“借箭”,只有“孫權受箭”。

2、宋、元話本小說中,是“周瑜草船借箭”。

3、明初《三國演義》中,全力拔高諸葛亮,拼命黑死周公瑜,就變成“孔明草船借箭”了。






神兜兜三國


草船借箭,並非出自正史《三國志》而是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義》小說,歷史上跟諸葛亮也沒關係。

草船借箭作者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故事劇情來源於中國歷史兩次大的水戰!

1.故事線《1》:曹操周瑜赤壁之戰,周瑜大雨天巡查江面,被被曹軍射了一船的箭!主角轉為諸葛亮,過渡誇大!

2.故事線《2》:作者經歷了元末明初陳友諒和朱元璋鄱陽湖大戰,陳友諒船堅炮利,採取鐵鏈鎖住大船,轉戰跟強,但不利於機動!朱元璋船小機動,結果陳友諒被朱元璋火攻失敗,戰鬥中也存在借箭情景!所以誕生了《三國演義》兩個故事,火燒赤壁和草船借箭。同樣主角變為諸葛亮,過渡誇大!








跨界心視野


《草船借箭》是根據晉人陳壽編寫的《三國志》,羅貫中加以改編的。

《草船借箭》人人皆知,其實不是諸葛亮乾的,而是孫權的傑作。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南犯,卻不諳水性,東吳佔據地利人和的優勢。孫權命人造一艘大木船,趁著夜霧,直逼曹軍營地。孫權坐鎮木船指揮,他料定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貿然出擊。果然,曹操只下令放箭,不許出兵。一個時辰後,士兵稟報:“左側開始傾斜。″孫權下令掉轉船頭,讓右側繼續受箭。拂曉前,木船返回東吳港口。

曹操得知消息後,感嘆道:“生子當生孫仲謀,莫如劉璟升。”

《草船借箭》出現在諸葛亮身上,是文學創作的需要,更能突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諸葛亮是集忠誠和智慧的化身,千百年來早有定論。羅貫中移花接木,使讀者對諸葛亮的為人敬重有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