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信息、交通不發達,那麼古代的詩詞是如何快速傳播的?

成敗百年又如何


在古代,詩寫好了,是可以變現的。不僅有名聲,而且可以換個官兒做,是非常實惠的。所以,詩傳播的越快,變現的速度一般也就越快。因此,古人在這方面也是操碎了心。

傳播最快最有效的詩。

獲得此項殊榮的是楊綰的詩。安史之亂前一年(754年)唐玄宗李隆基在勤政殿主持殿試,本來已經考完了,他突然心血來潮,讓每人又加試了一場,每人寫詩賦各一篇。結果楊綰得了第一。玄宗很高興,直接給了個正八品的右拾遺。從此,詩賦進入了科舉考試。

據說是楊綰

像楊綰這樣走運的並不多。天上的餡餅不常見。詩人想把詩歌快速變現,還得自己想轍。

陳子昂的奇招。

陳子昂沒有楊綰那麼幸運,但他腦子好使。長安街上,一把胡琴,售價千金。人們只看不買。陳子昂千金買下,留下一句話,明天都到我家聽琴。第二天,陳家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結果陳子昂當眾把琴就摔了,比起我的才華,這琴就一錢不值。隨後,把自己的詩文分發給大家,詩文果然才華橫溢,一日之間,傳遍長安,很快,陳子昂就中了進士。

陳子昂

陳子昂這招效果不錯。可是有一點,費錢。像白居易、李紳這樣出生縣令家的人是玩不起的。那怎麼快速的使自己的詩快速傳播呢?送行卷。

快遞直達的行卷。

像陳子昂那樣有才華又有錢的人不多,很多人只做到了他的一半,有才華。像杜甫、白居易、李紳。那怎麼辦,窮人也有為國家做貢獻的權利。他們採用了另一種方式:送行卷。

唐朝科舉時間不長,制度還不太完善。最明顯的兩個地方可以改進:一是不糊名,一是宰相先看榜。每年的主監考是誰,大家都很清楚,宰相住哪,大家也知道。那就送吧。一卷卷精心挑選的詩文集,短的十幾首,長的幾十首、上百首,本人拿著,快速直達,送到各位主監考官和宰相大人的府上,然後就等著好消息。通過這條途徑考上進士的也不在少數。這速度雖然不比陳子昂得快,也算不錯了。

詩歌通過各種宴會傳遞。

除了考功名需要詩,展示才華也需要詩。所以有才華的,或者認為自己有才華的年輕人,就到處參加各種大小宴會,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希望被有權勢的達官貴人相中,視為心腹,做個女婿,或是委以重任。其中最有效地當然就是每年上巳節的曲江宴。皇帝親臨,宰相、主監考官、新科進士濟濟一堂,這是展示自己才華的最佳時機。而詩是最好的展示方式。也是傳播最快的一種,也許一首好詩,就會被皇帝青睞,從此,平步青雲。但是,有門檻,必須是新科進士才有資格。

詩歌通過驛館傳播。

驛館傳播雖然效率比前面的差些,但是,是主流的傳播途徑。畢竟,“長安米貴,白居不易”。那些散居各地的詩人,怎麼傳播他們的名句名篇呢?隱居深山的隱士,出征塞外的官吏,飄零異鄉遊子,獨守空房的女子,他們主要是通過驛路。

天福官驛

唐代的郵政系統已經很龐大了:

凡三十里一驛 ,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 九所。(二百六 十所水驛 ,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陸驛 ,八 十六所水陸相兼。若地勢險阻及須依水草,不必三十里 )

唐代的驛站除了傳遞公文和消息,郵寄物品,還有聚會、送別的功能。大量的詩文通過驛站傳到全國各地,增進了感情,展示了詩才。在驛站也產生了大量優秀的送別詩,《別董大》、《渭城曲》。“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秦觀的詞也能表達劉禹錫的深情。

驛站不但能送別,寄詩傳情,還能展示詩才。

每到驛亭先下馬,循牆繞柱覓君詩。(《藍橋驛見元九》)

從白居易的詩中,你能看到元稹的毛病:到處塗畫。其實,他們那時候還不叫文物,而且,這種事還算好事兒,叫做風雅。

通過題壁傳播。

還記得宋江潯陽樓上題反詩嗎?黃文炳上樓,觀見壁上題詠甚多。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是他們的習慣,而且是好習慣。光看名字,就知道古人是多麼愛這麼做了。

《題破山寺後禪院》、《題李凝幽居》、《題西林壁》、《題大庚嶺北驛》。還有崔顥的《黃鶴樓》和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隔著千年,你都能感覺到李白藉著鳳凰臺的牆壁,和崔顥較勁。

在牆上題詩,尤其在人流密集場所的牆壁上,能迅速傳播作者的才華和知名度。感覺這就是典型的戶外廣告。只不過他們是寫上去,我們是印上去的。

通過八卦傳播。

人們天生就喜歡八卦,八卦的傳播力度也是很大的。李白在深山看老太太“鐵杵磨針”的故事,白居易“老嫗能解”的故事,齊己“一字師”的故事,韋莊“人面桃花”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會吸引大批吃瓜群眾刨根究底,一探究竟,好奇加速了詩歌的傳播。

這些方法使詩歌快速傳播,為人熟知。但這隻能傳一時,傳一世。要想世世代代的流傳,還得靠詩集。詩集的傳播雖然不夠快,但是夠久。

古代雖然不如現代交通方便,信息暢通,但也是很努力的傳播著自己的才華,並且澤被後世。詩文傳播,速度重要,才華更重要。現代社會,信息的傳播速度遠遠超越古代,可是,如果沒有才華的支撐,我們也不會比古人更優秀。所以,趁現在還早,努力增長自己的才華。

我是月淡風青,謝謝您的支持。


月淡風青


口碑。人類最精靈的特質是適者生存,因為我們不瞭解古人,所以我們才把他們想象的不可思議。事實上無論任何時候的人都有它的聰明和智慧。人的口碑,一傳十,十傳百,其傳遞能力與速度讓現代人無法想象!




老山楂AHJZ


古代詩詞傳播的方法



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化時代,各種新聞、圖片,個人的文章、詩詞、照片,只要發到互聯網上,瞬間就會傳遍全世界的每個角落。然而,古代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等現代化通訊工具的情況下,信息傳遞是十分落後的。就是國家最為緊急的軍情戰報,也只能靠烽火傳遞。




皇帝的緊急詔書、聖旨等,也是利用驛站快馬連夜換乘,最快的速度也只能是日八百里加急,自京城到邊陲也要幾天甚至十幾天時間。雖然秦漢時期國家就設有專門的郵驛,但是,它只負責官方文書,而不負責民間信件的傳遞。那麼,文人雅士所寫的詩詞、文賦等,又是如何進行傳播的呢?




1.手抄式傳播。



我國在印刷術發明之前,個人的詩詞、文賦,除少數利用自然物象,如鴻雁、紅葉等傳遞之外,更多的還是手抄式傳播,即使在唐朝開始設立民間通信組織之後,仍然是主要的傳播方式。





級別高一些的官員,大多是進士、舉人出身,文化學養十分豐厚。為了仕途和學習的需要,舉子們都會攀附上去。他們的詩詞、文章,弟子們也會爭相傳抄。唐朝時期舉子進京趕考,皇榜高中者都會到大雁塔牆壁上題詩留念,文人雅士也會爭相傳抄,從而傳播到全國各地。



唐宋時期民間不少旅店的牆壁上還專門闢有“詩板”,以方便來往秀才、舉人和才女們題詩。有的地方名人寫的詩詞和對聯,或刻成碑立於風景名勝區,或做成對聯和匾額,懸掛於寺院、道觀,供人們欣賞。這些懸掛在公眾場合的詩詞、聯句,都有可能被有心人傳抄出去,其中經典詩詞還會被文人們反覆傳抄,就達到了廣泛傳播的目的。



2.歌妓吟唱式傳播。



中國古代歌妓種類繁多,朝廷有宮妓,官家有官妓,軍營有軍妓,富人有家妓,就連青樓、酒肆都有專門的市井歌妓。南京的秦淮河,就是歌妓樂工雲集的地方,有的還演繹出了不少動人的愛情故事和俠義歌妓。




古時候的文人雅士大多風流倜儻,不拘小節,有的還會與歌妓有直接聯繫,專門為某一歌妓填詞供其吟唱。尤其是進入中唐以後,隨著近體詩的形成與發展,詩詞吟唱更富有節律感,歌妓們喜於吟唱,詩人與歌妓樂工的關係就變得更為密切。所以,就出現了“送妓”、“別妓”、“贈妓”等有著強烈感情色彩的詩作。




古代雖然交通不便,但是,歌妓樂工的流動和身份轉化也是常有的。她們從民間選人宮廷,會把在民間吟唱的詩詞帶入宮廷;而從宮廷流落到民間的歌妓,又會把在宮廷吟唱的詞曲帶入民間。這樣,她們就成了宮廷與民間詞曲的傳播者。還有的歌妓或隨著詩人遷徙,或詩人之間相互交換、贈送歌妓,也讓她們有了在各地相互傳播的機會。






詩人與歌妓的互動,也大大刺激了詩人創作的熱情,使他們有感而發,創作出大量名篇佳作。有的沒有名人名作時,歌妓們還會到有名的酒樓,傳抄名曲回去吟唱。這樣,歌妓們相互傳唱,就有效地起到了詩詞傳播的作用,經典的詩詞也會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樣,迅速流傳開來。




3.聚會唱和式傳播。



古代科舉考試,不同時代雖然考試內容不盡統一,但是,詩詞、文賦都是不可少的。因此,古代文人一般都能吟詩填詞,文人相聚就免不了要即席吟唱,就誕生了類似於現在的“沙龍”式的“詩社”。





縣有縣社,鄉有鄉社,甚至大的家族裡都成立有詩社。古典小說《紅樓夢》裡就有“海棠詩社”、“菊花詩社”、“賞雪詩社”、“桃花詩社”等,旨在“宴集詩人於風庭月榭;醉飛吟盞於簾杏溪桃,作詩吟辭以顯大觀園眾姊妹之文采不讓桃李鬚眉”。




文人雅聚式的賦詩、唱和,有的就會整理成冊。唐代劉禹錫曾把與李德裕的唱和詩專門編為一集,名為《吳蜀集》。王羲之所書《蘭亭集序》,就是東晉永和年間,以王羲之、謝安為首的41位文人雅士,相聚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曲水流觴,暢敘幽情,從而寫下了數十首詩歌而集成一集,並由大書法家王羲之作序,從而流傳開來。





有的詩人還常常奔走於貴族豪門和王公大臣的宴會,進行即席吟唱。據傳唐朝大曆年間的盧綸、李瑞等所謂的“十才子”,就經常奔走於豪門權貴和王公貴族的宴席,當場賦詠、朗誦自己的酬答之作,因而名聲大振。歷代這種雅聚式吟唱,或由文人之間相互傳抄,或結集成冊,進行交流、學習,從而達到了廣泛傳播的目的。



4.結集出版式傳播。



古代文人若取得功名,朝廷會給一些諸如減賦、免勞役等優惠政策,還會得到社會上的尊重。這樣,他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和條件,寫詩填詞、整理詩作。唐代出現雕版印刷術之後,又大大拓展了詩詞、歌賦傳播的數量和速度。



尤其是到了宋代宋仁宗慶曆年間,畢昇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不但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使我國的印刷技術又得以大大提高,官刻、坊刻、私刻三大出版方式互為補充。




為了使自己的詩詞得以廣泛傳播,不少家底殷實的詩人在世時,就會自己出資結集刊印。有的在有生之年來不及刊印的,則是由後代或朋友整理、結集、出版。對於民間具有可讀性、趣味性的詩詞,有心人也會收集整理,結集出版。




官方為了傳播文化,提高民族的國學能力,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也會遍搜民間有影響的詩作,經過甄別,遴選出經典作品,由國家出資編撰、結集出版。早在周朝時期,朝廷就專門設有“采詩官”,“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共音律,以聞天子。”經過一代一代的舍粗取精、去偽存真,再加上民間郵遞機構的不斷建立和完善,歷史上的經典詩詞、歌賦結集刊印後就得以快速傳播,並永久地流傳下來。





總之,雖然古代交通、通訊不發達,但是,為了傳播詩詞、文章,官方、民間、仁人、志士,也會想盡辦法進行收集、整理、傳播,才使古代的國學精粹得以流傳下來,為我們今天學習、研究、傳承,提供了有利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