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我们之所以在乎身份、地位,是因为身份和地位能为我们赢得“爱”和“尊重”。哪怕这种“爱”和“尊重”是带有目地性的,也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很好。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1、教育焦虑

我们身处在一个焦虑的时代,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焦虑的味道。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教育的焦虑了。

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就生动地勾画了各阶层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金琴琴的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一心想让女儿通过努力学习,实现阶层跃升,好改变自己一辈子身份卑微的命运。

方朵朵的父母是典型的中产阶层,收入稳定、受人尊敬。但方朵朵的妈妈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她眼里,孩子成绩好,才能有前途,将来才会幸福。

小宇的爸爸是个富豪,虽然小宇成绩很差,但他爸爸还是一心想让他出国留学,混个“海龟”的头衔,好让他在自己的员工面前有面子。

我们看到,不管处于什么样的阶层,都对教育有着深深的焦虑。

普通人和身处底层的人们,希望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富人和中产阶层害怕不能维持现状,想通过教育,防止阶层下滑。

因此,对教育的投入,不管什么样的家庭,不管是在金钱方面,还是时间、精力方面,都越来越多。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教育的焦虑,也像传染病一样,成功地传到了孩子身上。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上图是前程无忧的《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调查显示:

家庭子女教育年支出主要集中在12,000-24,000元和24,000-36,000元两个范围内,占比分别为22.4%和21.7%。38.8%的受访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投入占家庭年收入的2-3成。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这个调查显示,32.2%的受访家庭子女的单科校外教育频率是2次/周,每周可参与不低于2科,38.1%的家庭接送子女进行校外教育的单程耗时在15-30分钟,这意味每周有接近2-4小时都消耗在接送子女的路上。

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家长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生活。根据前程无忧的调查:

有78.3% 的家长表示已准备好为了孩子的成功牺牲个人生活。38.2%的家长放弃个人爱好,27.6%大量减少甚至完全丧失个人娱乐,33%减少甚至停止休闲活动与假期。

但是,在教育上投入这么多,效果又怎么样呢?

过度的焦虑,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急功近利,离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处于一个好的阶层、过上体面的生活。这种庸俗的价值观造就了越来越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让我们越来越浮躁、功利。

孩子从小到大,被这种教育一路安排过来,虽然找到了好的工作、衣食无忧、过上了体面的生活,但却并不开心、幸福。因为他们发现这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高考工厂毛坦中学的标语

2、教育焦虑的本质是身份的焦虑、阶层的焦虑。

我们之所以对教育如此焦虑,是因为在当前,教育是维持阶层或者实现阶层跃升的最好的通道。

教育焦虑的本质是身份的焦虑、阶层的焦虑。

那么,我们为什么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英伦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为何身份的问题会令我们寝食难安呢?原因甚为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人走茶凉了。

我们之所以这么在乎身份、地位,是因为身份和地位能为我们赢得“爱”和“尊重”,哪怕这种“爱”和“尊重”是带有目地性的,也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很好。

我们都害怕自己身份低微,因为社会是势利的,人们对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是区别对待的。“那些身份低微的人是不被关注的――我们可以粗鲁地对待他们,无视他们的感受,甚至可以视之为‘无物’。”

阿兰德·波顿说,

对身份的渴求有其效用:能激励我们竭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促进卓越者,……,然而,同所有欲求一样,过分的渴求也是致命的。

其实,这种焦虑也是有好处的,它会促使我们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心理学家罗洛·梅说:

“生活在一个焦虑时代的少数幸事之一是,我们不得不去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3、摆脱阶层焦虑,关键在于认识自己。

《小别离》中的方朵朵妈妈,之所以那么紧张方朵朵的成绩,是她的自我存在感低,她没有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她的存在价值需要用孩子的优秀来证明。

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看到别人怎么做,她就怎么做,这样会让她感到很安全,正如她说的:

“因为我以为这条路是最对的,大家都是这么走的。如果我看到别人这么做,我不这么做,我就觉得心里慌。”

她看到这条路是对的,仅仅是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走的,没有她自己的思考。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高晓松曾在《奇葩说》里炮轰清华博士梁植。

这位清华博士生本科学的是法律、硕士学的是金融、博士学的是新闻传播。

他说他很纠结,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比较好。来《奇葩说》是想请教三位导师,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才能让这三个专业发挥作用,自己也很开心。

高晓松听完就坐不住了,立马怒怼:

一个都读到博士的人了,还要去问别人,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干嘛?

他还说:

你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在这问我们,你说找个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其实,人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没那么容易,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才能找到答案。

不见得一个博士生就能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纠结、迷茫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这个博士生纠结的问题确实有点Low,他想知道,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让他学的三个专业都能发挥作用,其实还是从物质层面来考虑的,没有精神层面的思考。

没有说,我很纠结,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事情,我做什么事情最有意义,我要怎样度过我的一生。

对于一个名校生,有这样的想法,确实有点庸俗、功利。

高晓松后来也给出了答案,他说,名校生是干嘛的,不是为了找工作的。名校是国之重器,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

他说,我们现在名校的校风,其实就跟技校都没什么区别。就教你个技能,找个工作,那要名校干嘛?大学几乎就变成职业培训所,几乎就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去教你。

这种现象确实让人痛心!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北大校长秦春华在上海面试学霸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说:

他们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但最令我吃惊的是,当我问他们,你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很少有人能答上来。学生们告诉我,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这是教育的失职,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人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而我们的教育,让孩子被动地接受所有的安排,他们不需要思考什么,只要按照安排好的路线去走就行了。这又让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变得更难。

功利、庸俗的教育很难教育出胸怀远大理想的人。

“认识你自己!”——这是一句公元前就刻写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的著名箴言。用来劝诫世人,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人都有寻找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痛苦、艰辛,但绝对值得。因为认识自己、活出自己是人生幸福、快乐的基础。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写着:认识你自己

4、找到自己心中的定海神针

几年前,我认识一个销售消防器材的小伙子,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但他特别喜欢自己的工作。

他们是通过办消防讲座的方式,销售消防器材的。因为他的口才很好、而且特别有激情,每次他讲课都能比别人销售业绩好。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他总是不忘跟人宣讲消防知识,经常跟邻居说,出门要关掉电源、楼道里不能堆放东西等等。

这份工作,不光能发挥他的特长,而且他也觉得给别人普及消防知识很有意义,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幸福感。

他每天都很开心,早晨起来,一路哼着歌去上班。晚上下班回来,也是这屋唱到那屋,连炒菜都在唱歌。

他下班后喜欢听郭德纲相声,有时也会自己说上一段。

他还买了一套茶具,晚上没事的时候泡壶茶,看看书或听听音乐。日子过的相当惬意。

有时周末,还会起个大早,到潘家园去溜达溜达,寻摸个手串或者核桃什么的,回家越端详越喜欢。

我很少看到像他这么乐呵知足的年轻人,他在这个快节奏的一线城市,生活得简直象神仙一样。

虽然租住在没有装修的小两居里。也没觉得有什么欠缺。

他的家人觉得他口才很好,也很有能力。干这个小职员有点屈才了。劝他找一个工资更高、更体面的工作。

他不愿意,他觉得目前这个就挺好,他很喜欢,这个工作很适合他,从事这个工作让他很有成就感。

前段时间,跟他爱人联系,听说他早就当上经理了。说他还是那么乐呵,过得可滋润了。

可见,人一旦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真正想做的事,内心就会很满足、很充实,就不再需要那些外在的东西(身份、地位、名利等)去填补空虚。

当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时,什么对自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那些地位、阶层在你心中就不再占据重要的位置。

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就像在心中扎下一根定海神针,不管外界有什么诱惑、打击,心都会不为所动。

也不会一味地追求别人的“爱”和“尊重”了,因为自己本身就是“自足”的。

因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不需要凭借外界的认可和评价来确认自我形象。

也不需要用身份和地位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别人再有身份、地位,也不会再去羡慕嫉妒恨了。

认识自己,就像一盏明灯,人生从此一片光明。

在认识自己这件事上,有的人会早些,有的人会晚些,这都没有关系。

但请相信,人的一生都在不断成长,只要有勇气、不畏艰难,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能找到自己。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传说中东海龙宫的定海神针

5、抛开对阶层的执念,方能得大自在。

只有抛开对阶层的执念,方能得大自在。

李白的人生经历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安徽马鞍山采石矶的太白楼上有这样一幅对联:

上联:荐汾阳再造唐家并无尺土酬功只落得采石青山供当日神仙啸傲

下联:喜妃子能谗学士不是七言招怨怎脱去名缰利锁让先生诗酒逍遥。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特别喜欢这副对联,尤其是下联。本来李白被高力士诬陷罢官,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天大的好事。

其实,即使不遭到诬陷,李白对于宫廷中的繁文缛节,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早已心生厌倦。这些和他浪漫不羁的性格冲突太大,他很痛苦。

对于辞官这件事,李白自己也有反思:

以前进宫想谋取官职,实在是误入歧途。哪有现在“无官一身轻”,这么自由自在。

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就表明了他的心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体验过宫中的生活,李白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知道那些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因此对丢掉官职没有半点可惜,反而觉得是件大好事。

在他看来,和内心的自由相比,那些外在的身份、地位,根本算不上什么

如果为了一官半职,能够委曲求全,那也不是李白了,他也写不出那么浪漫豪迈的诗了。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等豪放不羁的人,怎么可能和那些阿谀奉承、奴颜婢膝的小人为伍呢?

可以说李白正是因为摆脱了名缰利锁的羁绊,才得到诗酒逍遥的大自在。才能写出更多脍炙人口的好诗

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你就不会对身份、地位如此焦虑。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本文由julia2012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julia2012。人到中年,渐入佳境。热爱文学,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