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传承不易,且行且珍惜

《典籍里的中国》在牛年新春之际成功走红,成为人们备受瞩目的综艺之一,在老戏骨倪大红的演绎下,无数观众都仿佛被带进了2000多年前的汉朝,仿佛在书香四溢的屋子里,坐在伏生的书桌旁聆听着《尚书》的故事。在节目播出之后,这部综艺的好评在各大媒体平台涌现,“倪大红神演技看哭撒贝宁”、“央视又推出神仙综艺”等话题也冲上热搜,然而,《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节目不仅看哭了撒贝宁,也看哭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今天,小煜就带大家分析一下《典籍里的中国》!

关键词: 古代文化 传承 拿来主义 中国魂

《典籍里的中国》:传承不易,且行且珍惜


创新节目形式,升华节目立意‍

《典籍里的中国》的宣传标语是打开典籍,品读中国,但这不是平常的阅读或者平常的话剧表演,而是另一种形式:在演播厅里,有四个舞台,观众的座位也是可以转动的。而古今对话的表演形式也是别具一格,在第一期节目中,观众跟随撒贝宁的视角进行了一次穿越,看到了2000多年的伏生传承《尚书》时的场景,又跟随伏生的视角看到了大禹治水和周武王伐纣的景象,这样以主视角的方式呈现故事,代入感、感染力极强,可以更好的让观众理解感受故事,进而升华节目的立意,也就是《尚书》的传承。

《典籍里的中国》:传承不易,且行且珍惜

《典籍里的中国》:传承不易,且行且珍惜

  • 那么,央视为何要推出这种类型的综艺呢?或者说,为何这部综艺可以会一炮走红呢?

中国现状:拿来主义,崇洋媚外‍

首先就要说一下中国崇洋媚外的现状。在中国,不少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甚至有人说出“外国的空气是甜得”这样的胡言乱语,而早在87年前,鲁迅先生就提到

谨防拿来主义(拿来主义简单讲就是全盘吸收西方思想,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而直到如今,很多人也依然视西方文化为高大上,对于奄奄一息的中华文化无动于衷。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很多中国人漠不关心。再例如四大名著,有多少中国人一本都没读过!

《典籍里的中国》:传承不易,且行且珍惜

不得不说,如今的信息化、全球化发展速度极快,社会越来越多元,人们对于兴趣爱好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可是

文化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要扔掉自己的文化。

传承不易‍

其次,《典籍里的中国》也是用另一种方式传承文化。中国,上下5000年,经历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战争,也有过无数次的地震、洪水,可就是这样,成千上万个中国的古籍、工艺品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使许多儒家经典文化被毁,传承到今天的书籍都是当时人们冒着杀头的风险保存下来的;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因编写《史记》而受到宫刑。无论是天意还是人为,都使得传承难上加难,我们的祖辈用生命传承的文化,作为后人的我们没有资格放下传承的责任。

《典籍里的中国》:传承不易,且行且珍惜

《典籍里的中国》:传承不易,且行且珍惜

《典籍里的中国》:传承不易,且行且珍惜


传承不易,这或许就是中国人看过节目后泪目的原因吧,为先辈的不易而流,为如今的不易而流。

结语‍

如今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发展得都十分迅猛,人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西方文化,不少人天天将“你看看人家外国人……”这样的话放在口头,曾经一度提倡的“快乐教育”也经不起考验,不得不说,中国人“走”得太快了,快得忘记了自己的文化也是优秀的。经济、科技可以快速发展,这样会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而文化却要慢慢品读、慢慢享受,这样才能将更多精华留给我们的子孙。

最近有一句流行语在网络上流传——打工人,打工魂。而今天我想要改编一下:中国人,中国魂。一个民族如若对自己的文化都没有自信、没有兴趣,那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民族如若对自己的文化都不传承,那不久将迎来末日。在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既不能“拿来主义”,也不能像清朝那样“闭关主义”,盲目自大,自以为是。传承不易,请珍惜!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祝每一个关注、点赞的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逢考必过、财源滚滚、身体健康!

文/小煜聊影视

未经作者同意禁止盗图盗文,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