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戴森,对于消费者来说最熟悉还是那个设计超前没有风叶的电吹风。把一个百十来块钱的吹风机买到几千元,只有这个品牌做到了,戴森当之无愧的成为了电吹风行业的龙头企业。就是这么一家企业在小家电行业摸爬滚打了36年的英国企业,在2017年9月对外宣布自己的造车计划,戴森创始人(James Dyson)也发出内部信表示工程师利用巧妙地设计方法,制造一款神奇地汽车。显然戴森是想把在小家电行业的成功带到汽车行业中,奈何市场和行业并不允许戴森的fantastic car。
当初戴森满怀壮志地进入汽车行业,曾豪言砸入2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21亿)完成造车梦,现如今却草草收场。同样还是戴森的创始人(James Dyson),宣布了25亿英镑的造车计划终止。2019年10月10日,在其发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宣布了项目的部分终止,也透露了公司早就准备为这个2017年的"新生儿",寻找合适的下家,但是依旧没有成功。即使项目宣布停止,戴森常使人依旧表示,工程师按照最原先的想法已经设计出一款非常棒的电动汽车,但是这款汽车在商业上是行不通的,无法进行商用。不能实现量产、无法商业化,一切的设计和创意都是纸糊的老虎,放弃也是迫于市场压力。
戴森宣布进军汽车行业之后,先后在英国和新加坡建立了汽车工厂,作为本土企业在英国建厂毋庸置疑,在新加坡建厂显然是瞄准了中国的市场。戴森的汽车项目,一开始就决定了戴森的汽车产品只能是电动汽车,而其品牌的调性也决定了戴森电动汽车的售价。仔细想一想,一个把电吹风都能溢价好几倍的企业,其制造出来的汽车怎么会便宜。随着戴森在亚洲市场的迅速崛起,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就是这个新兴市场,其中中国市场的销售规模早已破百亿。习惯性的思维方式,让戴森在汽车这个新项目中,依旧选择了中国,但是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原先画在PPT里的汽车,已经开始量产,特斯拉在上海投资新建的工厂也即将开工生产,戴森未来的汽车在中国毫无赢面。
放眼全球来看,各个汽车市场的情况都差不多,很少能见到逆势上涨的市场,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尽管汽车的新能源化是必经之路,但是当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还不足以达到和传统燃油车一样的水平,无论在哪个市场,现阶段都处于培养用户接受程度的阶段。一个造车新势力,上来就想盈利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美国的特斯拉还是中国的蔚来汽车都处于亏损状态,而且亏损已经成为了常态。戴森造车计划,定位应该是和特斯拉们一样的,都瞄准了高端电动汽车。有了前者的造车艰难,加上创始人(James Dyson)对于设计的追求,以及市场的连续下滑,戴森的造车计划终归是需要停一下。
戴森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涉足一个全新领域,对于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外部环境不允许的情况,舍弃一个新兴项目太正常不过,但是对于纯电动汽车厂商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毕竟戴森这样的企业是拿着自己的资金来涉足汽车行业的,而目前的造车新势力们还在靠外部的融资存活,接下里的艰辛才刚刚开始。未来汽车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求会越来越旺盛,而一味的靠融资存活的造车企业,缺乏自身造血能力,终究会成为历史。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戴森对于自己的造车梦是投入真金白银的,这次的撤出并不能说,戴森完全放弃了汽车市场,也许还在期待下一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