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集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于明朝永乐五年定稿,转年抄写完成。全书共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七八千种古代图书,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百科全书。
然而,经过几百年的岁月,这套宏大的图书大多数都已经见不到了,截止到2017年的统计,全世界存世的《永乐大典》仅有400余册,分散于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其中收藏最多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收藏224册,占存世总数的一半以上。
目前,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国家典籍博物馆中,我们就可以见到部分展示的《永乐大典》原本以及相关的介绍。
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当时的翰林院庶吉士解缙就上书建议编纂一套"上泝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据实精明,随事类别"的新类书,然而由于一些原因,此时一再搁浅。
直到永乐三年(1405),朱棣命姚广孝、解缙等人开始进行编纂,历时3年多,到永乐六年(1408)完成了一部的抄写,由皇帝赐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与一般的类书不同,是以韵为纲,以《洪武正韵》中的顺序作为编纂的基础。在检索字的下面先注明该字在《洪武正韵》中的音韵和最早的出处、训释,还要注明篆、隶、行、草、楷等各种书体和异体字。每一单字下再分类汇集与该字有关的各种资料,并在一些事项下面附有总论,每一个事目有一个标题。
《永乐大典》根据文献中的词语来确定条目,把各种典籍中出现过这个条目的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部抄录下来,并注明来自什么文章、书籍,是何人所写。
为保证纸张的经久耐用,采用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纸张厚度为0.12毫米,也称作白棉纸。这种纸在嘉靖前后百年间的产量很大,纸质莹白柔韧,是书写的极佳用纸,堪与南唐文房三宝之一的"澄心堂纸"相媲美。
《永乐大典》开本宏大,为古代线装书中罕见的开本,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每册约50页,大多为二卷一册,也有一卷一册和三卷一册的。版框高约35.5厘米,宽23.5厘米,四周双边,大红口,红鱼尾,朱丝栏。
书本采用"包背装",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外面用黄娟连脑包裹,格外庄重。装裱后在书皮左上方贴长条黄娟镶蓝边书签,题"永乐大典xxx卷",在右上方贴一小方块黄娟边签,题书目及本册次第。
《永乐大典》全书约3.7亿字,正文采用一行大字墨书词目,用双行小字朱笔记载作者和书名。墨笔记载书中的篇名和内容,断句及标声符号用红色小圆戳钤印。除标题首字用多种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都是用明代官用楷书"台阁体"书写。由于明清时期对科举试卷文字要求行字整齐,乌黑端正,大小一致,因此无论是年轻的生员还是经过科考任命的馆阁、翰林院官员们都擅长书写这种字体。所谓"院体细楷沙画锥",整部大典字体端正齐整,又不乏洒脱精神。
另外,《永乐大典》采用徽墨,以黄山松烟加多种配料制成,不干不酥,湿润有光,古香古色。朱墨则以朱砂矿物制成,经久不退颜色,粲然悦目,便于阅读。
《永乐大典》正本自永乐六年编修完成后,便一直深藏于宫中,根据记载,最初存放于南京文渊阁东阁的下阁之中,在永乐十九年(1421)转到北京左顺门北廊,正统六年(1441)转到文楼存放,到嘉靖三十六年(1557)又转放到古今通集库中。
根据记录,明朝的皇帝大多数并未直接使用过这套书,史料中只有弘治和嘉靖两位皇帝真正翻阅过大典的记录。而嘉靖皇帝非常喜爱这套大典,常置一二帙于案头,并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下令重录一套大典,这就是《永乐大典》副本。由于副本录入完毕的时间与嘉靖下葬的时间相隔接近,所以后世有学者推测正本可能被陪葬与嘉靖的永陵之中。
理由之一是嘉靖生前视《永乐大典》为至宝,死后随葬可能是事先做好的安排。理由之二是嘉靖下令重抄副本时,当时大臣徐阶奏明重录只能对本抄写,因此工程浩大,不能很快完成。但嘉靖却强调重录是为了两处收藏,以备不虞,必须加紧完成。而四年后,嘉靖驾崩,三个月后下葬,葬礼刚刚完毕,隆庆帝就宣布《永乐大典》抄录完成,而正本传说送回南京文渊阁,但自此之后再未有正本的任何记载。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万历年间的紫禁城大火之中,万历二十五年(1596),皇极、建极、中极三殿被焚,正本也随之被焚毁,然而当时的宦官刘若愚身为宫中内臣,理应知道《永乐大典》保存之处,但三大殿焚烧后,他却"不知新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
嘉靖后,正本不知所踪,而副本被存放于皇史宬,在明清改朝换代之际已有遗失,清雍正年间被移至翰林院敬一亭后,副本便屡遭厄运,绝大部分被一些官员盗窃,而少数或毁于战火,或被劫掠。
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永乐大典》总计11095册,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还有9881册,而到光绪元年(1875)则不到5000册,到光绪十八年(1892)还剩下870册,到宣统元年(1909)翰林院仅仅剩下64册,后来转交到京师图书馆,也就是国家图书馆前身。
从民国初到建国前1948年,京师图书馆收藏的大典副本增加到106册,而建国后,经各界的捐赠和返还,至201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总数达到了224册。其余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40册,英国各地图书馆藏有51册,德国、日本等国家和个人还藏有若干册,统治总数在400余册。
一部古代的百科全书,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仅仅剩下不到原总数的4%,这里面不只是岁月的沧桑和变化,更多的映衬了近现代历史中的落后和耻辱。
如今在国家图书馆的国家典籍博物馆中,我们可以见到成书于600多年前的《永乐大典》展出原本,从这些经历沧桑的珍贵典籍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也可以见到近代落后带来的损失。
博物馆就像一面反应历史的镜子,以史为鉴,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