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代北京土著李成儒坦言:作為北京人我沒有優越感

一直以來,在中國的影視圈就有著“京圈”這一群體,他們在中國的影視行業當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以北京人,北京事為素創作的電視劇不計其數,其中更是不乏諸多能夠載入史冊的經典。

像《大宅門》、《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過把癮》、《四世同堂》等京味電視劇都是影響過整整一代人的經典作品。

但不得不說,北京文藝圈的影響如此重大其實離不開北京這個平臺的優勢,在很多人看來北京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被塑造出了一種傲氣的性格,無論在社會當中身處何種地位,何種階層,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似乎在外地人面前多少都會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優越感。


九代北京土著李成儒坦言:作為北京人我沒有優越感

李成儒


對於這種現象,作為老北京人的李成儒有著自己的看法,在他眼中,當今的北京已經沒有太多真正的所謂“土著”,大多都是父母是外地人,自己在北京生人,在北京長大,隨之操著一口地道的北京腔,到處彰顯自己的北京身份,李成儒認為這沒什麼可值得炫耀的。

李成儒曾透露過,自己是第九代北京人,算的上是真正地道的北京土著了,但他今天所得到的所有尊重仍然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所謂的“九代北京人”身份並沒有幫助李成儒度過一個富足的童年。


九代北京土著李成儒坦言:作為北京人我沒有優越感

李成儒和前妻


從小住在故宮紅牆外沙灘北池子一帶的李成儒祖上曾經闊綽過,後家道中落,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拉扯著家裡大大小小十一個孩子。且不要說是這樣窮困潦倒的家庭,就算是大戶人家,養活這十一個孩子也夠一受了。

三間房子裡要擠下這一大家子人,孩子們都要“打地鋪”,幾個人抱在一起蓋一床被子,為了支撐這個家,母親什麼苦活累活都幹過,她在鐵路上扛過枕木,拔過鋼釘、在學校做過大師傅、在別人家裡當過保姆、工地搬過磚、做過瓦工,晚上回家拖著疲憊的身體還要納鞋底子補貼家用,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1982年,在家中排行最小的李成儒也都已經長大成人,母親幾乎是榨乾了自己生命中最後的能量,油盡燈枯後她離開了人間。在母親艱難的一生當中,她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北京人身份而獲得更好的命運,一個北京的戶口本甚至都沒能讓童年的李成儒從飢寒交迫中掙脫出來。


九代北京土著李成儒坦言:作為北京人我沒有優越感

《私人訂製》中的李成儒


在李成儒的印象中,自己21歲那年才第一次體會到吃飽飯是怎樣的感覺,那是他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的第一年,他清楚的記得那天中午,自己吃下了21個牛肉包子。

長大後的李成儒立志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他要賺很多很多錢,不再讓別人瞧不起,他要扭轉自己家族的命運。在80年代,李成儒成為了北京最早的一批“倒爺”,他隻身一人跑到廣州進貨,買不到火車上的坐票他就只能躺在別人座椅下面,頭髮和衣服被人踩來踩去,還要忍受別人脫鞋以後的腳臭味。經過兩天一宿的時間才能到北京。


九代北京土著李成儒坦言:作為北京人我沒有優越感

王姬與李成儒


下了火車他多想回到家中洗個澡,好好睡上一整天,然而時間就是金錢,他必須第一時間出貨,否則第二天這些服裝可就是另外一個價碼了。短短几年的時間,在西單站住腳的李成儒將自己的品牌“特別特”做成了北京最大的服裝品牌之一,成為了北京城裡能排的上號的大富翁。隨後他開始投身影視行業,在影視圈中逐漸闖出了名堂。

在一次節目訪談中,曾在90年就已經身價上億的李成儒被主持人陳競問到:“您覺得您當年屬於暴富嗎?”

李成儒不假思索的回答:“我不是,我掙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沒多少人能受這份苦”


九代北京土著李成儒坦言:作為北京人我沒有優越感


面對所謂北京人的優越感,李成儒也並不贊同,他反問來自湖南長沙的陳競:“你如今在北京當主持人,你在北京買房了嗎?”

陳競答:“買了,在東四環”

這彷彿正是李成儒想要的答案,接下來他的話發人深省:“你看看,你湖南人都在我們北京四環買房了,而我們這些所謂的老北京人有多少人都搬到六環外去了,我們有什麼優越感呀?有本事的人才有優越感,我今天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是因為我好好演戲,我努力賺錢,否則我不照樣還是吃不飽飯嗎?好多人自稱是皇城根兒下的子民,皇城根兒跟你老百姓有什麼關係?除了我那斷了線的風箏還掛在角樓上,你說說皇城根兒跟我有什麼關係?”


九代北京土著李成儒坦言:作為北京人我沒有優越感

《私人訂製》中的李成儒


說到這裡,演播室裡鴉雀無聲,也許有人仍然會說,北京當地一些人的成功離不開北京這個平臺,這話其實並也沒有錯,但回頭想想,如果不是李成儒的母親艱難的把這個家維持下去,這個所謂皇城根兒下的家可能早就敗了,而沒有李成儒年輕時吃過的苦,受過的罪,那今天的他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至少我們得承認,李成儒是有資格這樣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