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各期詞作中的女性情懷

試論李清照各期詞作中的女性情懷

摘 要

晚唐北宋以降,歌辭的作者大多以男性為主,即所謂“男子作閨音”。(田同之《西圃詞說》)。然則,“男子樹蘭而不芳,無其情也”。 ( 劉勰《文心雕龍》)。即便對此類女性感情體會較深者如柳永,由於越俎代庖,讀其詞也不免會產生終隔一層之感。詞中的主人公多是紅粉佳人,但其作者絕大部分都是男性,述說女性的幽懷多少讓人感受不太真切。而李清照的橫空出世,則徹底打破了這一現狀。她以自己獨特的情感歷程,寫下了“別是一家”的詞作,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

作為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在詞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抒發自我情感的新形象,在這方面,李清照得天獨厚,以女性身份填詞。她沒有歌舞宴前的“應歌”之需,有的只是感情上創作上不可遏止的強烈衝動。[1] 李清照各個時期詞中獨具的女性情懷可歸納為:細膩的情感、含蓄的表達、婉轉的心聲、真摯的情感、豐富的想象等幾個方面。

李清照各期詞作中的女性情懷


關鍵詞:李清照 各期詞作 女性情懷

一、總論

千百年來中國詞壇幾乎被男性一統天下,宋代卻有一小女子以她特有的女性筆觸,扣動了許多讀者的心。她一生坎坷,曾是官宦人家的小姐,生活在繁華的京都;也曾受家族在政治中的牽連,屏居鄉里,過著普通民婦的生活;而後又生逢國變,家破人亡。她曾經是那個“沉醉不知歸路”少女,也曾經是“雲鬢斜簪”教郎看的新娘;曾經是為救父高呼“炙手可熱心可寒”的孝女,也曾經是悲嘆“吹簫人去玉樓空”的嫠婦;她曾經“欲將血淚寄山河”的愛國,最終在“怎一個愁字了得”中老去。她被後人封為婉約派的詞宗,也遭人批評其詞作為“閭巷荒淫之語”。她是中國古代女性文學史上藝術成就最為突出的一位,她就是絕代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6?),自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父親李格非,為蘇門“後四學士”之一。清照的生母為宰相王圭的長女,早逝。繼母是吏部尚書王拱辰的孫女,亦能文。清照在一個學識淵博、文化氛圍深厚的家庭中長大。李清照十八歲嫁給太學生趙明誠。清照夫婦倆志同道合,伉儷情深。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 她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趙明誠去世,清照寡居。李清照卒年不見載籍,大多數學者推測,於七十三歲那年去世。

李清照在不同創作時期,詞風不斷的變化。然唯一不變的是她那獨具的女性情懷,即:細膩的刻畫、含蓄的表達、婉轉的心聲、真摯的情感、豐富的想象。

本文嘗試從以上幾方面,結合李清照不同時期的詞作進行論述。

李清照各期詞作中的女性情懷


二、細膩的刻畫

讀李清照的詞,我們會發現其詞無論是詠歎日常生活中女性的歡樂和感傷,還是抒發社會動亂時期的家國之感慨,都讓讀者感受到作品中湧動著作者的一腔真情。李清照沒有男性詞人集子中大量的應酬之作,她把詞的創作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把創作與生活整合在一起,用創作來記錄她的生活軌跡和情感經歷,用創作來訴說自己生活中的感受。正因為作品中融入了這些細膩的情感,閱讀她的作品時,我們“彷彿能聽到她低低的絮語,輕輕的嘆息,深深的感慨。[2] ”

在《點絳唇》(蹴罷鞦韆)中,描寫最為含蓄。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此詞寫少女初次萌芽的愛情。在詞中她熱烈地表達對愛情的追求與渴望,捕捉種種細緻而複雜的感情變化寫入作品。詞的上片寫玩鞦韆的精神狀態,妙在靜中見動。“露濃花瘦”一語表明時間是在春天的早晨,地點是在花園。整個上片都是寫人的神態,唯此一雨寫景。然而也同時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下片寫詞人乍見來客的種種狀態。“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心感情和外部動作做了精確的描繪。然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它以及精湛的筆墨描繪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大明大方的去見的微妙心理。然而最後她還是利用“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看他幾眼。活靈活現地畫出一個天真憨痴、嫵媚多情的少女形象。作品中洋溢著的蓬勃朝氣、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及對愛情的大膽追求躍然紙上,字裡行間分明可以看到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那無拘無束、天真爛漫淑女形象。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之後,趙明誠要經常外出遊學為宦,當明誠離開她時,這個不堪寂寞的少婦,不免黯然神傷,顧影自憐。獨居的日子裡,她為了排遣孤寂和思念,寫下了多首吐露心聲閨怨詞。元伊世珍《琅嬛記》雲:“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3]”

這首詞語言精煉,意境優美,表現了詞人與丈夫分別後的相思之情。飽含了妻子對丈夫濃濃的依戀之情。 “獨上蘭舟”的“獨”字渲染了一種淒涼寂寥的心境,飄零的殘花,回飛的秋雁,期盼的家書,引起了作者無限的傷懷。“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愁緒已入心間,這愁已經無處可渲。詞人用悲切的語調,借用大自然的景物把對丈夫相思之情無所顧及的傾瀉出來,那麼深沉,那麼真摯。那麼令人憐惜。

送別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舉目所見,不管是白雲、飛雁、明月,還是落花流水,時時處處,皆與丈夫聯繫起來,這種感情既執著,又纏綿,擺脫不開,擱置不下。夫妻間的相思之情被描寫得細膩委婉,使我們彷彿看到女主人眉頭的一顰一蹙,心頭的一震一顫,離愁別恨躍然紙上,使婚後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於象,感於目,會於心。

李清照還善於引用典故來表現她的“離愁別恨”情感。其中《鳳凰臺上憶吹簫》就是典型的一首: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 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於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更添,一段新愁。

詞人心中有許多的怨言想向丈夫訴說,卻又不忍心向丈夫訴苦,怕的是會有更長的分離,那麼,與丈夫相聚的日子更加遙遙無期,離愁也將會更加重,反映了詞人深婉細膩的情感。“秦樓”典故的運用更加的含蓄深婉,希望丈夫能時時刻刻地想念“我”。因此,詞人每天都站在樓上遠眺,靜靜地望著樓前不斷流失的溪水,盼望有一天丈夫的身影會突然出現在自己的面前。可每一次的失望又會把她對丈夫的懷念之情和刻骨銘心的愛無所顧忌地傾瀉出來。在她原有愁苦的基礎上再加“一段新愁”。所以唐圭璋先生評價“此首述別情,哀傷殊甚”(《唐宋詞簡釋》)。

李清照各期詞作中的女性情懷


三、含蓄的表達

如果說《一剪梅》是表現了一種難解的相思之情的話,那《醉花陰》則是這種愁思的繼續。然而表達更為含蓄。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短暫的別離,深深觸動了李清照細膩入微的情感。詞中反映了詞人在重陽節的離愁心情。這樣好的節日,更能襯托出李清照的離情別緒。表面上是寫深秋佳節孤獨寂寞的心緒,實則寫得是重陽節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寫秋涼情景,是“薄霧濃雲”,這種陰鬱的天氣鬱悶難耐、清冷孤單,獨坐在室內百無聊賴地看著香爐裡瑞腦香嫋嫋地青煙,消磨著無盡的寂寞哀愁。寥寥數語就寫出了白天的愁悶漫長,把一個閨中少婦心事重重的愁態勾畫了出來。在“瑞腦消金獸”的孤獨感之後,緊接著是“佳節又重陽”,此乃弦外之音,暗示當此良辰佳節,丈夫不在身邊。古人對重陽節非常注重,是親人團聚、相攜喝酒、登高之日。一個“又”字有著非常濃郁的感情色彩,突出的表現她的傷感情緒。“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玉枕孤眠,紗廚獨寢,該是怎樣一種孤衾難眠的長夜呢?“半夜涼初透”不僅僅是時令轉涼而帶來的感受,而是更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啊。寫出了夜晚的孤獨寂寞。 下片更進一步抒懷,黃昏時節,獨自把盞賞菊,已自神傷,而此時的菊花開得極盛極美,而“暗香盈袖”更形孤獨難堪,暗指她無法排遣對丈夫的思念。寫出了黃昏後獨酌的幽苦。後三句,寫西風乍起,捲簾而入,使人愁思更深,以黃花來比喻人因相思而憔悴,襯托出"莫道不消魂"的深意。而一個“瘦”"字,在整篇中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這三句描繪形象生動,言情蘊藉,深情苦調,為千古名句。此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倍道相思之苦和青春易逝的尖銳感受。“薄霧濃雲愁永晝”,是對愛情的表露,抒寫她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

開頭句用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詞的基調。面對香爐的縷縷輕煙,半夜裡涼氣透人的枕頭紗廚,更是愁上添愁。在重陽節這天,詞人濃厚的愁思無法消除,只得獨自久坐在“東籬”下飲酒,一直喝到傍晚時分,希望借酒消愁,然而酒不解愁愁更愁。對丈夫的鐘情,使此時的她像微風中瑟瑟憐人的“黃花”,委婉而含蓄地表達出李清照生活的寂寞和離情之苦。

又如《永遇樂·落日熔金》: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詩朋酒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的這首《永遇樂》當是作者流寓臨安時所作。這首詞雖寫元夕,卻一反常調,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對比,抒發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這首詞的意義已不止是個人身世之感,而是包含著對民族災難的憂傷。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鍊工緻的書面語交錯融合,以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寫出了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以至於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讀了它,深受感動,以至“效易安體”填詞來抒發自己的感情[4]。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

通過南渡前後過元宵節兩種情景的對比,抒寫離亂之後,愁苦寂寞的情懷。上片從眼前景物抒寫心境。下片從今昔對比中抒發國破家亡的感慨,表達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詞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鮮明對比。通篇沒有一個“愁”、“思”、“悲”、“恨”等字,然而讀到最後“聽人笑語”時,令人頓時感到作者那種撕心裂肺的痛,不知不覺的融入在詞中。這一種多麼含蓄的痛啊!

李清照各期詞作中的女性情懷


四、婉轉的心聲

如《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聚,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通過主僕對話的形式,委婉地表達出女主人惜花之情。“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是追憶昨夜的景象。“雨疏風驟”透著一股淒涼和落寞,於是借酒消愁。這前兩句巧妙的把大自然的客觀事物與詞人難以派遣的愁緒結合起來.耐人尋味。清晨,醒酒後的詞人,經過一夜的風雨洗禮,急切地想知道外面的情景。於是尋問“捲簾人”,院外海棠如何?詞人問得極有情,“捲簾人”卻答得淡漠。因答語的漫不經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來。詞人的惜花之情油然而生,由對海棠花的憐惜之情聯想到自己,易逝的青春和容顏,更加愁雲密佈。想留住海棠花,實則是想挽留美好的自然風光。面對枝葉茂盛,而花朵卻已凋落的景象,詞人很自然地流露出憐花惜花的心情,反映了詞人情感的細膩。不經意間的回答小令中僅有33個字,無一個“愁”字,卻讓絲絲愁緒籠罩在人們心頭,深沉的惜花傷春,紅顏易老融入整個藝術形象之中,把一個少女的傷春情懷錶現的淋漓盡致。

《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這首詞作於建中靖國年間,其時詞人與夫君趙明誠新婚燕爾,心中充滿對愛情的熱情摯著。全篇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個側面,顯示她放縱恣肆的獨特個性。

上片主旨是買花,所寫的是女主人公手執鮮花,滿懷深情地進行欣賞。“春欲放”三字,表達了她對花兒的由衷喜愛。“淚染輕勻”二句,寫花的容態。這花兒被人折下,似乎為自己命運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時還淚痕點點,愁容滿面。著一“淚”字,就把花擬人化了,再綴以“輕勻”二字,便顯得哀而不傷,嬌而不豔,其中似乎滲透著女主人對它的同情與愛撫。前一句為虛,出自詞人的想象;後一句屬實,摹寫了花上的露珠。“猶帶彤霞曉露痕”,花朵上披著彤紅的朝霞,帶著晶瑩的露珠,不僅顯出了花之色彩新鮮,而且點明時間是清晨,整個背景寫得清新絢麗,恰到好處地烘托了新婚的歡樂與甜蜜。

下片主旨寫戴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脫脫地畫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勝甚至帶有幾分嫉忌的心理。她青年婦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猶帶彤霞曉露痕”的鮮花相比,似乎還不夠嬌美,因此懷疑新郎是否愛她。這裡表面上是說郎猜疑,實際上是她在揣度郎心。接著二句,是從人物的思想寫到人物的行動。為了爭取新郎的歡愛,她就把花兒簪鬢髮上,讓新郎看看哪一個更美。然卻終未說出誰強,含蓄蘊藉,留有餘味。“雲髻斜簪”,教郎品評,是帶露的花兒好看,還是新嫁娘的容顏風姿更美?女性的嬌憨之態呼之欲出。

李清照各期詞作中的女性情懷


五、真摯的情感

李清照的詞大多數是寫自己對愛情尤其是離別相思之情的感受。她的這類詞數量多,成就也大。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自肺腑中流出,因而真摯、純潔、深沉,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她寫出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和內心體驗。李清照對這種感情作了獨特、深細的體察和把握。一路寫來,或融情於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隱或顯,時露時藏,於詞中的結尾處猛然出現,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燈蕊,令讀者震動、深思。

例如,《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據黃盛璋先生《李清照事蹟考辨》文中說,李清照改嫁時年四十九歲,再婚不足百日又離婚。此詞作於李清照在金華時年五十二歲,當在再婚再離之後。這首詞抒寫了詞人為避難而輾轉流離的憂愁,感情更加深沉。上片主要寫“物是人非”的鉅變帶來的哀痛淒涼。下片通過“也擬泛輕舟”和“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矛盾來表現自己的痛苦處境寫愁思之重。而她的愁之所以如此深重是因為此憂愁是由國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年的淒涼等情愫凝聚而成。為了突出憂之深、愁之重,詞人用小小的"舴艋舟"作了一個絕妙的比喻。舟輕愁重使她內心深處難以排解的愁緒具體化、形象化。在這首詞中,她雖然沒有直接描寫當時的現實生活,表現國仇家恨,但她有血有淚的描寫,正是當時受難者的心理。也正是當時所有流亡者遭遇國破家亡的呼喚。我們能通過其充滿個性的情感的抒發,感受到詞人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之情,體味到當時人民的願望。

在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片悽慘的晚景:花事已盡,老之已來,物是人非,事事皆休,整日淚水洗面,苦汁泡心,活著已沒有什麼意思,倒不如一死了之一休皆休。真仍是字字血聲聲淚,淒涼之極。

又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侯,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風來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開篇詞人連用十四個疊字,分三個層次描寫了自己的孤苦。。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歷經戰靈的慰籍,而現實卻是冷清悽戚的.從前3句中便可感受到詞人無法派遣的愁苦,以及在絕望中痛苦的掙扎.奠定了整個詞的情感基調。聲音抑揚頓挫,透過樂音可以感受到詞人如泣如訴。欲斷還流,心中堆積的鬱悶。難以言傳的情感,情聲和諧,千迴百轉。幽咽難渲;意境上清冷異常。下面的.乍寒乍暖的天氣,堆積滿地的黃花,院外淒厲的細雨..景物逐漸悽慘,反映了詞人度日如年的境況。無奈。只能發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哀婉的結束了全篇,身世之感,淪落之感盡顯詞中。正如鄭振鐸所說:“其真為誠實的詩人,真有通欲吐出的情續而寫於紙上。千百人中,不過三四而已,李清照便是這少數的真詩人之一。”

詞作中這濃得化不開的愁緒,無疑是國破家亡夫死帶來的,它決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之愁,而是具有了實質內容的愁。

這首詞是抒寫自己孤寂愁苦、無可奈何的心態。國愁、家愁、情愁,把詞人折磨得顏色憔悴,花容漸損。心靈的寂寞,國家的頹敗,愛情的失落,使她的身心倍感孤獨。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一個人孤苦伶仃的守著一個孤清的寂寞小院,身邊沒有親人。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讀懂她的心。她一個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了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自己思緒紛茫複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不說明於一個“愁”字之外還有什麼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國破家亡、民生塗炭,加上自己夫死孀居,孤苦伶仃、漂泊流蕩,怎能不產生感傷情緒呢?

李清照各期詞作中的女性情懷


六、豐富的想象

例如,《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我三山去。

在這首詞裡,作者運用大膽而豐富的想象,創造出虛無縹緲的夢境,把天上的銀河和人間的河流聯繫起來,把閃爍的星群想象成滿風的帆船,然後穿天心出地腑,達到理想的境界。這首詞表現出作者闊大豪邁的氣度和不屈不撓的意志,頗具屈子李白的風格,一掃過去的香閣閨房的脂粉之氣,在婉約中又透出豪放的特色,

《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天上人間,沒個人堪寄。

全詞明白如話,卻又含蓄深厚。清雅之景襯托出詞人內心的孤寂與悲涼之愁。“梅心驚破”,細膩處顯創意,暗示清照心情因笛聲而驚覺,愈加傷感,便“摧下千行淚”。茫茫塵世中孑然一身,默唸“吹簫人”,不禁肝腸寸斷,卻不知“與誰同倚”。哀痛至極,愁怨至深。 尤其是最後一句:“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把情境推到了更廣闊的空間,給人以更茫然、更淒涼的感覺。詞人豐富的想象,令這樣痛楚,痛得更深、更久、更遠。曲折回還中渲染出詞人深重難堪的傷感愁緒。實在是意韻深幽,感人肺腑。

李清照各期詞作中的女性情懷


七、結語

由於時代的鉅變,使得李清照的詞前後期產生了不同的思想內涵。即便她的詞作在風格和內容上有前後期之分,但總體藝術特點上還是一致的,這就是細(致)、含(蓄)、婉(轉)、真(摯)、豐(富)。

李清照的詞描寫細膩、表達含蓄、心聲婉轉、感情真摯,想象豐富,不愧為詞壇女傑,婉約正宗。其詞之所以能使讀者產生共鳴,也因它能夠真正的從女性的視角來抒寫女性自身的生活和情感,是發自女性內心的真實聲音,運用純女性的話語方式寫出切身的體驗,不存在男性詞作中的悲天憫人的姿態,因而有著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所作的閨詞所不能替代的、真切自然的魅力。

李清照各期詞作中的女性情懷


部分攝影作品來自:美女同學王紅鸝

原創論文作品

感謝浙江大學西溪校區圖書館的古老文獻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