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到底是糟粕?還是精華?

《弟子規》到底是糟粕?還是精華?

寫文化的東西,難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特別是關係到身心性命的學問。譬如《弟子規》,有人說弟子規是糟粕、是封建舊禮教的代表、禁錮人心之類的。《弟子規》本身是否要揹負如此大的罪名呢?比方說一把鋒利的菜刀,廚師拿來切菜,為眾人做好美味的菜餚,眾人便道:這真是一把好刀!一個兇手拿著這把菜刀傷害無辜,釀成慘案,眾人便異口同聲道:這這是一把兇器!

《弟子規》到底是糟粕?還是精華?

我記得《弟子規》的開篇是這樣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就論此總綱,到底有何問題?為人首重孝悌,這是做人之根本,難道不是人所期望的嗎?“孝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試問天下哪個父母不願生一個孝順的子女,哪個子女不願意做個孝順的孩子。“次謹信",做人謹慎、守信用,難道不是當代社會所最需要的嗎?商品經濟環境下,”信“字何其珍貴。朋友相交信義何等重要。“泛愛眾、而親仁”,做人愛護同伴,博愛眾生難道不是很令人欣慰嗎?親近道德高尚的仁者,不是每個人都期待的嗎?“有餘力、則學文”,在做到上述道德要求的情況下,還可以學習文化知識,博學篤行,這樣的教育難道不是君子之教嗎。

《弟子規》到底是糟粕?還是精華?

如果定要找問題,那必定是傳播者的問題、教育者的問題,是拿著菜刀的人的問題。如果孝悌被教條的解釋成磕頭跪拜、迂腐因循那當然是不可取的。如果把強調師道尊嚴解釋成崇拜權威那當然也是盲目的。但這些並非《弟子規》之罪,教授者千差萬別、良莠不齊,當然有不明所以,甚至以盲引盲的情況。清代鄭板橋說:“和尚,釋迦之罪人也;道士,老子之罪人也;秀才,孔子之罪人也。”不是聖賢傳授的道有問題,是後世傳道的人自作聰明,妄作演繹的問題。

很多人喜歡將傳統文化與西方的學理拿來對比,然後列舉種種罪狀,名之曰封建、糟粕等等!譬如西醫的角度看中醫簡直就是不通,但在中醫學理看來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理論的基礎不一樣,學問的出發點不一樣,然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中國的文化傳承數千年,自由一套完整的學理依據,批評者大多是霧裡看花,然後言之鑿鑿、振振有詞地批評,其實也不知道他到底要批評的是哪樣。佛家說慧眼、法眼,如果沒有智慧分辨、沒有擇法眼選擇,很可能被欺騙、被利用而不自知。智慧的可貴遠遠超過知識的傳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