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記錄生活,別為了記錄生活在朋友圈

01.

有一高中好友,外號小猴,從不發朋友圈。

高中的時候她是個學霸,高考讀了國內很好的一所大學,畢業以後去德國讀的研究生。但因為她從不發朋友圈,很多人並不瞭解她的現狀。

某次同學聚會,她因為有事沒來,一個不太熟的同學聊起來她,略帶調侃的小聲說了一句:

“可能是因為混得不好,不好意思發朋友圈唄。”

這句話有沒有惡意,我無法評判,但是我真的很驚訝這種靠著朋友圈評判一個人的方式。

我不知道他們如何理解好與不好,但據我所知,小猴的生活可謂一路坦蕩。

研究生畢業就進了研究所,拿著高薪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工作朝9晚4,下了班,她就去學習各種技能。

潛水、健身、攝影.....她立的每一個flag,自己都能達成。

為小猴不平,為其辯解了幾句無果,自己也覺得這飯局實在無趣,找個理由先行離場。後來約小猴吃飯,提到這件事,小猴坦蕩一笑:

“他們喜歡說啥就說啥唄,我又不是為了他們而活。”

分別時,小猴發了我吃飯時候偷拍的一張照片給我,毫無修飾卻比我以往的任何一張自拍都好看。她衝我擠擠眼:“找個時間幫你拍寫真,我最近可是很厲害的。”

我突然就理解了小猴。

在真正優秀的人眼中,每一分的時間都無比寶貴。他們清楚的明白,真正的生活,不是在朋友圈裡的。

好與不好,不是朋友圈一條狀態,2張精修照片表現出來的。

生活怎麼樣,其實你自己,比你的朋友圈真實的多。

朋友圈記錄生活,別為了記錄生活在朋友圈

02.

這幾年,其實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都關閉了朋友圈。

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只不過看清了現實:“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少時,開心的時候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難過時想要被人安慰,每發一次狀態,每隔幾分鐘都想要看一下,誰點讚了,誰評論了。

後來漸漸發現,朋友圈的點贊之交,緩解不了現實的孤獨,而真正關心你的人,也並不靠著這一個點贊來表現。

那些互動的多的,反而是7分看熱鬧,2分看笑話,1分打發時間。

而自己展現給大家的,似乎也並不是真正的自己。

誰也不想在朋友圈裡活得太差,於是每一條朋友圈都要精心修飾,哪怕私底下一團糟糕,朋友圈裡也常常是一片歲月靜好。

就像蔡康永曾在一個訪談裡說到:

“我們看一下自己的朋友圈就知道,為了要營造給別人看的櫥窗,我們壓抑了多少自己。”

可我們靠朋友圈找慰藉,最後卻陷入了更大的恐慌。甚至沒有人點贊,沒有人回覆都影響到自己的情緒。

這種朋友圈,真的沒有意義。

人性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如果想變成精修過後的樣子,那就去健身和護膚,如果想要喜歡的人關心,就去約對方見面,如果想變成優秀的人,就把flag立到自己心裡然後去實施。

能幫你走出焦慮的,只有你自己,而不是朋友圈。

真正的朋友,不存在朋友圈裡,真正的成長,都在你看不到的線下

朋友圈記錄生活,別為了記錄生活在朋友圈

03.

所以,別再靠著朋友圈的內容,評判一個人了。

精心裝飾的朋友圈背後的那個人,也可能正在經歷一地雞毛的人生。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也許都正過著自己很好的人生。自己的生活自己評價,不需要他人說三道四。

高山流水,知己兩三人足以,而交這樣的朋友,靠的是心不是朋友圈。

見一面就能加個好友,點頭之交也要加個微信,路邊掃一掃也能給通訊錄里加一個人,很多“朋友”,不過是躺在通訊錄裡五花八門的頭像。

好友越多越孤獨,幾百幾千個好友,真正關心自己的也不過就是二三。

很喜歡一句話,想跟大家分享:“Blog to live , don't live to blog.”

即“用朋友圈去記錄生活,別為了記錄去活在朋友圈。”

你可以在朋友圈裡分享自己真正想分享的,但大可不必為了別人的眼光和安慰而活。

也希望有一天,你可以不必發朋友圈,因為無論最愛的人和最好的朋友,都會在身邊。

就像蔡康永說的:“我們要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應對真實的生活,恭喜他們找到了生活的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