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才互刪微信,成年人只是不在聯繫

01.

有天在路上遇到一個人,照面擦肩,很像一位故人,回頭再看,又像又不像,名字在唇齒間打幾個轉,最後還是沒叫出口。

是也好不是也罷,我們都已經很久沒有聯繫了。

然後我開始想,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慢慢沒了聯絡呢?最後失望地發現,完全不記得了。

不再聯絡也早已經成了一件心照不宣的事情。

這幾年忙於工作,微信裡一直在滿人狀態,有時候想要新添加一個,就得翻一翻先刪掉一個,一般都是找那種看名字頭像都不熟悉的,點進去朋友圈一看,果然是一條橫線。

是什麼時候,因為什麼加的微信?不記得了。

這應該是當代社交關係的一種縮影吧。

可能是轉了好幾層才能掛上鉤的關係,不是朋友,在微信裡卻是“好友”,翻很多頁都不到頭的列表裡新舊疊加,沒有備註的那些早分不出誰是誰。

不得不承認,成年人之間的關係其實都是很脆弱的。

小時候賭氣說“我再也不要和你玩兒了”,下一秒可能就拿著好吃的屁顛屁顛一起分享,而很多成年以後的關係,最後的默契就是誰也沒問為什麼,但誰也再沒聯繫誰。

小孩子才互刪微信,成年人,只是不再講話。

小孩子才互刪微信,成年人只是不在聯繫


02.

我有很多個微信,很多個微信裡有很多個人,有熟人,更多的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這些陌生人大多是聽我節目、看我文字的老朋友,這些老朋友中,有小朋友,也有大朋友,他們會向我傾訴一些開心的、不開心的,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瑣碎的,或者意義重大的事。

我發現了一個很可愛的規律。

向我傾訴愛恨情仇的,往往都是小朋友,他們會跟我說:


一般我都會先問一句:“你多大呀?”

收到的回覆往往是,十五歲,十九歲,甚至還有六年級,二年級。

謝天謝地沒有幼兒園,不然我碼字時更要慎之又慎了,尤其是熱點時議類文章,苦口婆心,總謹慎地以盡力扶正下一代的三觀為己任。

扯遠了。

小朋友們很天真,但也真的很可愛,他們身上還有那種不諳世事所以可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執著,有時間去任性,去糾纏,甚至是去胡鬧。

成年人已經沒有了。


如果小孩子的世界是沙灘墊,那成年人的現實就是鋼筋混凝土,做工不精,凹凸不平,膝蓋跪下去都要蹭個頭破血流的那種。

不是不屑於去做什麼,而是不願去做了,明白相遇分離皆有時,擁有是幸運,得不到才是人生常態。

你說慫嗎?也慫,慘嗎?也慘,但這就是碌碌眾生相,沒人逃得脫。

小孩子是柔軟,也是犀利,成年人是佛系,也是圓滑,那些柔軟都小心地藏在肚皮裡,那些犀利都死死地卡在喉嚨裡。

因為,絕大多數成年人都不是,也沒辦法,只為了自己活著。

小孩子才互刪微信,成年人只是不在聯繫


03.

我有個朋友幾年前孤身北上,從最開始住在逼仄的小隔間,到後來工作有了起色,談了一個老家在一個地方的男朋友,一起搬進了一個整租房,不大,但至少可以照進陽光了。

她跟我說:“城市很大,但是身邊有他,我覺得自己挺幸福的。”

但是後來他們還是分開了。

男生厭煩了飄萍一樣的生活,他選擇了回老家,選擇了一種相對安逸的生活方式。

他不止一次問:“你要不要跟我走,咱們回三線城市買一個150平的房子,也許還可以帶院子的,找一份工資不高但沒有那麼累的工作,好嗎?”

她每次都不說話,她不知道怎麼說。

到最後男生收拾東西買好了北歸的車票,她也只是默默地買好了一份早餐,然後去擠早班地鐵,晚上加班結束打開門,已經是一室冷清。

再見面已經是大半年後了,過年回家,偶然碰面,相逢一笑,各自擦肩。

她說:“以前是捨不得刪掉微信,現在發現,其實已經是沒必要刪了。”

沒刪除,不拉黑,不聯繫,沒有大張旗鼓的說要走,只是悄無聲息的,從此退出了彼此的生活。

你說好嗎?也不好,經年以後回想難免有遺憾,但是也好,全了最後一絲體面。

我想起《如懿傳》裡,最後如懿對乾隆說:“皇上,你知道蘭因絮果這句話嗎?我少時讀的時候只覺得惋惜,如今卻明白了,花開花落自有時。”

她說的是“我”,不是“臣妾”,她對他最後一句說的是“一路保重啊”。

年少時的青櫻和弘曆,終究成了過去式。

小孩子才互刪微信,成年人只是不在聯繫


看這部劇的時候,也惱過如懿沉默隱忍卻保護不了身邊的人,可到最後也不得不歎服,能夠守一生本心,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情。

如懿這一生的確失去了很多,但至少,她從沒失去過自己。

花開花落終有時,人間關係,有時候真得跳出來看,才能多幾分清淨和自在。

愛情也好,友情也罷,工作關係也好,血緣至親也罷,凡所辛苦,即是強求,很多人很多事,看清了,就不必說透了。

這也未嘗不是一種好。

“天地江湖日月,不留不念不說話”,不如,就到這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