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疫情“最慘”餐飲行業龍頭,海底撈靠什麼撐住1700億市值?

作為疫情“最慘”餐飲行業龍頭,海底撈靠什麼撐住1700億市值?

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受到此次暴發影響最大的是線下餐飲,但海底撈並沒有跌落,也許是因為“聰明錢”對線下餐飲的大潮、具備現金流能力和品牌議價力的海底撈未來擴張的預期。但這種判斷也存在風險,如果這種疫情的常態化甚至導致長期需求受阻,即使海底撈的擴張成本再低,也會因萎縮的需求端支撐不了1700億市值而遭受重創。

2020年初,新的冠狀病毒爆發,餐飲行業遭遇重創。水下撈明明也關了店,也將面臨2020年業績的大幅下滑,但股價卻十分堅挺。

若以武漢為例,1月23日開始計算,海底撈前一交易日收於32.5,之後最低跌至27.45,最大跌15.5%。在同一時期,呷哺呷哺的跌幅為46.4%,麥當勞的跌幅則為50%。與其它餐飲企業相比,海底撈的表現要強很多。

究竟海底撈靠什麼支撐著1700億的市值?

別人打折,海底撈漲價

暴發後,麥當勞、薩莉亞等多家餐飲店紛紛推出打折套餐,以薄利多銷的方式,重振頹勢。

但海底撈卻悄然漲價。

血旺半份從16元漲到23元,半份土豆漲到13元,一份1.5元,七碗飯…消費者曬出海底撈的賬單後,網絡上形成一股輿論,批評海底撈“趁火打劫”。深海撈隨後發表了道歉,並決定恢復菜價。

實際上,海底撈幾乎年年漲價,只是這次不巧遇上疫情,被輿論給逮住了。

2015-2019年,海底撈人均消費支出分別達到91.8,94.5,97.7,101.1,105.2元。那並非因為人們吃得越來越多,而是因為海底撈的食物價格每年都在上漲。

底氣來自於海底撈的提價,高於行業的翻座率。

就餐率是指每天就餐的次數,火鍋店一般達到3次/日就有不錯的盈利。到2019年,海底撈的翻轉次數達到每天4.8次,也就是說,每桌平均每天接待5位客人。海底撈餐廳裡的每個餐桌上,每10個小時都有人吃火鍋,每2小時就有人吃火鍋。

過高的入座率使得海底撈門口排隊的人都很多,高峰時段排隊時間為2-3小時。與之相比,2019年呷哺呷哺僅為每天2.6人次。假如跑到線下去觀察,與海底撈相比,呷哺呷哺的生意清淡很多也是肉眼可見。

不可思議的是,消費者仍然非常忠於海底撈。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調查,海底撈的餐飲體驗在中國中餐品牌中名列前茅,68.3%的海底撈顧客每個月至少光顧一次,98.2%的顧客表示願意再來一次。

餐飲市場出清,海底撈出現黃金擴展期?

而以強大議價力為基礎所帶來的市場擴張預期,是海底撈擴張的核心邏輯。

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新冠脈肺炎疫情對中國連鎖餐飲行業影響調查報告》顯示,5%的樣本企業賬上沒有現金來支持經營,從2020年3月1日開始計算。百分之七十九的樣本企業說,三個月來他們都不能靠自己的現金維持。

這次暴發給中小餐飲業帶來了災難。有些餐館在年前為春節準備了大量的配料,現在要麼廉價出售,要麼在倉庫裡變質。有些餐館因為付不起房租,就會永遠關上門。

不景氣的餐飲企業紛紛倒閉,但卻成為高現金流企業低成本擴張的良機。

與生俱來的外出飲食需求在長期內很有可能是穩定的,而中國的疫情控制效果也提高了這一預期。不但如此,從微觀商業環境來看,小企業倒閉引發商鋪租賃、商鋪建設市場向買方市場傾斜,租賃價格成本和擴張成本將被暫時性壓制,加上政府補貼減免費用,這讓“現金為王”的企業迎來了低價擴張的黃金窗口期。

海底撈的門店擴張在2017年後明顯加速。海底撈新開了308家門店,全球門店數量從2018年末的466家增加到2019年底的768家,其中716家位於中國大陸,52家位於香港、澳門、臺灣和海外。

海底撈的老店在高速擴張的同時,保持了原有的運營效率。結果顯示,2019年同店銷售額增長1.6%,同店每天翻新次數保持在5.2次,與2018年持平。

到2020年,海底撈計劃再開設300家。開設商店不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一是採購量大,上游供應商議價能力更強,原料成本更容易控制。而當門店密度增大時,倉儲和配送的邊際成本將降低,整個門店的平均成本將下降。

作為疫情“最慘”餐飲行業龍頭,海底撈靠什麼撐住1700億市值?

擴大預期的成本優勢增加

計劃到2020年繼續擴大規模的海底撈,除了資金運作的現金流充沛外,在融資方面也跟得上,更容易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融資成本更低。

根據新華網報道,在疫情爆發期間,中信銀行和百信銀行共為海底撈提供了21億元的貸款,並承諾加大對供應鏈企業的支持力度,首批8.1億元貸款於2月19日到達了海底撈賬戶。

另外,由於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海底撈在租金談判上也比其他餐廳更具實力。

據海底撈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其租金成本僅佔總成本的4.3%。與此時期相比,呷哺呷哺、必勝客、肯德基和必勝客的租金成本分別增加了12%、16%、31%和34%。

據報告,海底撈2019年收入265.6億美元,租金成本為11億美元,佔總收入的4%。在同一時期,呷哺呷哺的收入總額達60.3億,租金成本達8.5億,佔總收入的14%。類似於火鍋生意,海底撈的收入是呷哺呷哺的4.4倍,但租金成本卻只有其1.29倍。

海床的租金優勢十分明顯。海底撈在商圈內擁有強大的品牌效應和口碑,使其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並不依賴商圈引流,而是為商圈帶來人氣。

海底撈也承認其在租金方面的優勢:“租金和相關支出佔收入的百分比比較行業平均水平是低的,這主要是因為我們餐廳的翻檯率和業績更好。租賃期限一般為三個月,為方便裝修和裝修場地提供便利。我方租約的租金絕大多數是固定金額,按租賃協議規定每兩到三年遞增一次。

或萎縮的需求能撐住1700億嗎?

但也有券商指出,目前市場對海底撈的“強者恆強”預期過強,對“暴發影響”的預期過弱,並沒有充分計入暴發的短期影響。

例如東吳證券就直接給出了《股價或不能真實反映疫情影響,大幅降低2020年收益預期》的研報,並指出,考慮到核心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的疫情爆發,謹慎地假設4-7月的門店收益(客流/翻檯率)分別經歷20%、40%、60%、80%的爬坡期,這將導致全年利潤預期收縮。

東吳證券也指出關鍵之處,就是海底撈近幾年來試圖突破開店節奏的瓶頸,進行海外擴張。但是,當前受外海疫情影響以及全球化趨勢減緩等因素,並未全部計入海底撈股價預期。

另外,疫情防控常態化對消費行為構成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查體溫、戴口罩等防控行為很有可能在今後一年甚至幾年內長期推廣,因此消費衝動和消費熱情也會受到抑制,這也不體現在海底撈高達1700億的市值上。

小概率事件存在的大損失風險更值得關注。Dario的全天候策略號稱躺著賺錢,但最終在股債同跌中失敗已經給我們上了一課。輸入性病例擴散和冬季病毒迴歸的可能性,以及疫苗研發進展太慢導致海外經濟崩潰等問題,都沒有納入海底撈的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即使在大多數人的期望中仍有光明的未來,但其市場價值中最令人擔憂的是它“沒有表現出對此次暴發的敬畏”。

作為疫情“最慘”餐飲行業龍頭,海底撈靠什麼撐住1700億市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