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名士的品格:寫下千古名篇的范仲淹與歐陽修孰優孰劣?

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一大批我們熟悉的北宋文學家以鮮活立體的形象進入我們的視野。在這個北宋背書天團中,范仲淹和歐陽修當屬“王者巨頭”。

名臣名士的品格:寫下千古名篇的范仲淹與歐陽修孰優孰劣?

同為一世之名臣,去世後同被贈太師、楚國公,一者諡號“文正”,一者諡號“文忠”,范仲淹和歐陽修做到了北宋文官的楷模。一篇《岳陽樓記》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抱負,一篇《醉翁亭記》寫“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曠達之樂,二公的文筆風流成就千古名篇。

同朝為官,在仕途和文壇又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兩人難免被人放在一起品評高下。那麼,范仲淹和歐陽修究竟孰優孰劣呢?

詩以言志,文以載道。本文試以兩人的文學名篇《岳陽樓記》與《醉翁亭記》作為切入口,一探究竟。

記事狀物:一言志一抒情

同為狀物類散文,范仲淹《岳陽樓記》與歐陽修《醉翁亭記》所描寫之物都是亭臺樓閣

,可以說無論是題材還是文體都是非常相似的。但是讀過這兩篇文章的人,卻不會將二者混為一談。

究其原因,是兩位創作者狀物的目的不同

范仲淹寫《岳陽樓記》,表面目的是“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餘作文以記之。”因為滕子京拜託他給新修的岳陽樓寫篇文章,所以范仲淹才創作了這篇流傳千古的散文。

但是在《岳陽樓記》中,歌頌滕子京為政功績的篇幅只佔很小一部分,甚至只起到一個背景作用。范仲淹重點寫的,是在不同的天氣——淫雨霏霏、陰風怒號或是春和景明、長煙一空的情況下,登上岳陽樓的觀感和心情會大不一樣。

然後指出,這種因為外物的改變而使自身心境受到影響的狀態不是他想要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做到“古仁人”,接著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感慨。

《岳陽樓記》是為言自我之志而寫

,這才是范仲淹創作此文的根本目的。他在文中所描繪的登岳陽樓所看之風景,不過是為了引出後續的志向抒發。託物言志,這是古人詩文中常見的手法。

名臣名士的品格:寫下千古名篇的范仲淹與歐陽修孰優孰劣?

《醉翁亭記》倒是很有意思,“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這個亭子冠以歐陽修的名號,他為之寫一篇文章記述,倒像是在闡述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

表面上看,是因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記敘了歐陽修擔任滁州太守時縱情山水的生活,醉翁亭正是他常去的地方之一。山間之朝暮四時都被他看盡,自然“樂亦無窮也”。

但更深層次,《醉翁亭記》寫的是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之樂。當醉翁歐陽修看到“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的時候,內心是非常欣慰的。這是他治理之地,百姓只有衣食無憂了才會想起來外出遊玩,而醉翁亭正是見證了滁州百姓的安居樂業。所以,歐陽修寫《醉翁亭記》更是要表達“樂百姓之樂”的欣慰和喜悅之情。

《醉翁亭記》是為抒與民同樂的快然之情而寫,借景抒情,是這篇文章的立足點。

名臣名士的品格:寫下千古名篇的范仲淹與歐陽修孰優孰劣?

所以說,這兩篇文章一言志一抒情,狀物摹景的目的不同,所展現的內容自然便也大不相同了。而范仲淹和歐陽修同是遭貶謫而作其文,但兩人的文章風格和立足點卻不相同,這也體現了兩人在為人處世上的區別。

情感底色:一憂一樂

我們讀這兩篇文章,所受到的最直接的感觸恐怕就是心情的不同。讀《岳陽樓記》,是憂,是心憂天下的嚴肅;讀《醉翁亭記》,是樂,是與民同樂的歡喜。這兩篇文章作者的情感底色是不同的。

《岳陽樓記》中描述了登斯樓的兩種場景和心情:在陰雨連綿的天氣裡,登上岳陽樓“則有去國懷鄉,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感覺,這是悲;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登上岳陽樓“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喜洋洋”的感覺,這看似是喜。

但是,范仲淹將這兩種因為外物的變化而變化的心情,都視為一種人生境界不達標。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進亦憂,退亦憂,“憂”才是范仲淹的情感底色。

他的憂,不是出於個人官場不得志、個人抱負無法施展的小“憂”,而是上念君王下念百姓的天下之憂。所以他在給新修的岳陽樓寫題記的時候,才覺得寫岳陽樓的自然地理風貌已經“前人之述備矣”,他要從自身心憂天下的立場出發來從岳陽樓談開去。

至於樂,對於范仲淹來說,就像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燈塔,始終給予他希望,讓他在實現天下之樂的道路上不斷憂著,不斷朝著目標前進。

名臣名士的品格:寫下千古名篇的范仲淹與歐陽修孰優孰劣?

《醉翁亭記》則不然。《醉翁亭記》更像是一篇遊記性質的散文,介紹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得名原因、朝暮四時風景、遊客觀賞盛況……在行文中,沒有一絲鬱結與愁緒,只有欣賞美景的愉悅和酒酣的爽朗。

山水之樂、遊玩之樂、百姓太平之樂,都在《醉翁亭記》中得到了富有層次性的體現。在《醉翁亭記》中,歐陽修不像范仲淹一樣,是在假設和虛構自然景物之美,,沒有了兩種情況的假設,而是實實在在的滁州自然美景寫照。所以無論是醉翁亭在山中的地理方位,還是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在歐陽修的筆下得到了全面的描繪,給人一種真實感。

正因為歐陽修所描寫之物句句是他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感,所以他的情感就非常順暢地抒發出來了。

名臣名士的品格:寫下千古名篇的范仲淹與歐陽修孰優孰劣?

范仲淹與歐陽修作兩文一憂一樂,根本原因就在於:范仲淹是託物言志,帶著天下之憂的心情寫下了《岳陽樓記》,文字中不免也憂心忡忡,事實上,范仲淹作此文時並不在現場;歐陽修是情景交融,醉翁亭的美景激發了他的快慰之情,然後再“述以文”,文章也有一種酒後的一氣呵成之感。

人生境界:一較真一曠達

范仲淹和歐陽修都是北宋仁宗時期的名臣。為政、為民、為人都堪稱表率。范仲淹主導慶曆新政,力圖一改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一再被貶仍不改其志;歐陽修歷經三朝,拔擢後輩門生無數,為國為民培養新生力量,也不失為美談。如果一定要有個高下之分的話,那麼只能試觀兩人的人生境界高低了。

范仲淹和歐陽修作這兩篇文章時處境非常相似。《岳陽樓記》作於慶曆六年,范仲淹慶曆新政失敗,又得罪宰相呂夷簡,被貶河南鄧州;《醉翁亭記》作於慶曆五年,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變法而被貶為滁州太守。可以說,兩人的境遇和心情都是非常類似的。

但所作之文,卻一憂一樂,千差萬別。何也?

這與兩人的性格有關。

范仲淹性格嚴謹較真,做人做事都一絲不苟。在主持變法中,為根除吏治之病,一旦有貪贓枉法、一經查實的各官員,范仲淹一筆下去,或撤職,或法辦。“一筆勾銷”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他的助手曾勸他不要如此嚴格,這一筆下去可就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何不寬仁一點?

然而范仲淹卻說:“若我這一筆下去,一個家庭可能會隨之崩裂,但我這一筆若不下去,可能就是一個州的百姓倒黴。這一筆形成的‘官怨’我來承擔,而‘民怨’我來解放。”

由此可見他的意志之堅定、處事之嚴謹。他是眼裡容不得一點沙子的人,也是認準了一件事就會做到底的人。所以新政失敗,被貶鄧州,也不能改變范仲淹為國為民操勞憂愁的志向。

《岳陽樓記》恰恰反映了范仲淹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

名臣名士的品格:寫下千古名篇的范仲淹與歐陽修孰優孰劣?

歐陽修則不同,他的性格疏闊爽朗,寬容大度。他一生中三次被貶,但卻沒有因此有一絲悲憤怨言,而是坦然受之,並且仍然努力發揮作用做出功績來。就比如在作《醉翁亭記》的滁州太守期間,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所以他的內心是充滿快慰的。

當然,可能有人認為,歐陽修在寄情山水作《醉翁亭記》的背後,隱藏著難言的痛苦,被貶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悲苦。誠然,在他“飲少輒醉”、寄情杯中物和山水時,確實有疏解自身鬱悶的成分在。但他展現給大家的,是“太守之樂其樂”的博大胸懷。看到百姓安居樂業,他心中便也跟著高興起來了。

也只有歐陽修這樣處事曠達的人,才能做到如此吧。這樣的歐陽修,倒有些范仲淹所希望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在了。

名臣名士的品格:寫下千古名篇的范仲淹與歐陽修孰優孰劣?

人格無高下,境界所趨異。范仲淹諡號“文正”,歐陽修諡號“文忠”,倒是各得其所、恰如其分了。

范仲淹與歐陽修,一個是向上看——以天下為己任,一個是從下觀——樂百姓之樂。他們是標準的文人,無論是憂是樂,都繼承了儒家匡扶天下、兼濟百姓的理想,但又在標準之外,更多了性情的較真與曠達。

在千古名篇中,照見名臣名士的閃光。

我是月釀酒,月光釀酒,請君共飲。持續輸出專業高質量、有趣有想法的文化內容,歡迎評論、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