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漢朝與匈奴進行的漠北大戰?

暮陽雨桐文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這個漠北大戰是漢武帝對匈奴的雷霆一擊,史學家對這場戰鬥的評價褒貶不一

我的觀點是凡事都具有兩面性,但是我更偏向認同漠北大戰的積極作用

匈奴遭受了漢軍的連續打擊之後,單于接受了自次王趙信的建議退居漠北,以此藉助浩瀚的沙漠來行成天然屏障對抗漢軍,也是給了匈奴本身喘息的機會,休養生息以待佳機

漢武帝何嘗不懂這個道理,在不顧一些大臣反對的情況下動用騎兵十幾萬,馬匹三十萬,步卒三十萬,跨過大漠消滅匈奴,在衛青和霍去病兩位戰神的率領下對匈奴可謂是毀滅性的打擊,讓匈奴以後很少再大規模南犯了,匈奴也從此分裂,不再具備與漢朝分庭抗禮的實力了

但是漢朝本身的損失也非常大,除了人員傷亡,出塞的幾十萬馬匹回來了幾萬匹,常年的戰爭和最後的漠北決戰,錢糧耗費無數,百姓苦不堪言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也就是文景時期的休養生息的政策,攢下了老本,另外漢武帝有個理財大師桑弘羊,實行鹽鐵專制,最早的啟動了國有企業模式,聚財於國,不然也不會有如此的財力支撐戰爭

晚年的漢武帝,也知道了自己殺伐太多,百姓生活疾苦,下了輪臺罪己詔,檢討自己的罪過

但是我還是很認可漠北決戰的,這一點很像幾千年後的抗美援朝,毛主席的思想就是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就要把對手打的徹底怕了,不然以後會有不斷的麻煩,如果不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漢朝邊境就得長年累月陳兵枕戈待戰,這些耗費將是不斷持續的,長痛不如短痛

武帝如此做也是為後世鋪平了道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所以,我認可漠北大戰,意義非凡





光明左使丶


漢朝與匈奴的糾葛從秦朝延續而來,秦朝統一六國,匈奴稱雄草原。中原誕生了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匈奴誕生了第一位單于——攣鞮•頭曼。一山不容二虎,因此也註定了二者的巔峰對決。不過,頭曼單于顯然不是秦始皇的對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出征匈奴,秦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匈奴掃出河南地(河套平原)。

此後,秦始皇開始修築長城,屯兵駐守。如果以秦國當時的國力衡量,徹底消滅匈奴不是沒有可能,但秦始皇選擇了保守。歸根結底,秦始皇是一位胸懷寬廣的國家主義者,而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在他的眼中,匈奴人同六國子民一樣,所以征服在先,殺伐其次。

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頭曼單于去世,秦國胡亥繼位,國家陷入混亂,而匈奴冒頓繼承單于之位,國家走向強盛。因此,漢朝建立後,又接過了對抗匈奴的接力棒。回顧漢朝高祖劉邦到武帝劉徹的六十多年間,漢、匈是不愉快的。儘管漢朝一味的低頭示好,但是匈奴一如既往的盛氣凌人。因此,漢武帝即位後,決定扭轉被匈奴壓制的局面。首先,漢武帝的開山之作便是出於試探性的策劃了馬邑之謀。

如果馬邑之謀成功,將會是戰國時期趙將李牧於雁門關圍殲匈奴的翻版。但是,漢武帝的馬邑之謀更像是一場演習,因為匈奴人沒有上鉤。其實,漢武帝的失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李牧為麻痺匈奴一直在做“誘耳”,十年磨一劍。而漢武帝一上來就打草驚蛇。因此,“只見羊群不見牧人”的現象馬上引起匈奴的警惕。之後,匈奴部隊從容撤退,漢武帝一臉憂傷。漢武帝是一個善於總結失敗、迅速走出困境的人。他認為與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動出擊。

公元前129年,漢朝與匈奴的全面戰爭爆發,衛青於龍城之戰嶄露頭角。當時同時出征的李广部全軍覆沒,還差點做了匈奴的俘虜。而另一路人馬由公孫敖率領,1萬兵士則折損過半,同樣以慘敗收場。如此一來,漢武帝喜憂參半,因為衛青的勝利讓他看到了戰勝匈奴的希望。

此後,漢武帝總結失敗的教訓,及時作出戰略調整,從“碰運氣”的遭遇戰轉變為進攻匈奴人根據地的殲滅戰。當時匈奴已經佔據了河套平原,控制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對漢朝形成了封鎖之勢。因此漢武帝針對性地發動了河南之戰、河西之戰。通過這兩次精準投放,戰敗的匈奴開始向西北收縮。此刻,漢武帝更產生了一戰便可定乾坤的信心,於是發動漠北之戰。

漠北之戰是漢匈戰爭的轉折點,意義重大。此戰過後,匈奴失去了主動進攻漢朝的信心和實力。因此得益於北疆的安寧,漢武帝又將戰略調整到平定西南越族及遼東的開疆拓土上。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此時的匈奴並沒有衰落,只不過是不敢如從前那樣大張旗鼓地侵擾漢朝而已。

然而,隨著名將李廣、霍去病去等人的黯然離世,大將軍衛青英雄遲暮,不甘示弱的漢武帝又發動了幾次對匈奴的打擊,結果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所以到了晚年,漢武帝開始尋求與匈奴妥協,總體而言外交要先於戰爭。而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才造就了囚禁於匈奴19年蘇武的民族氣節。

其實,漢武帝對漠北之戰的期望很高,他希望漠北之戰是一場與匈奴之間的收官之戰。因為,畢竟從公元前129年的三將軍(衛青、李廣、公孫敖)主動出擊,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的十年裡,漢軍主導了高強度戰爭的頻率。有得便有失,得是壓倒了匈奴的囂張氣焰,失是致使漢朝消耗甚巨、民生疲弊,衰敗跡象顯露。

另外,漢朝已經通過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將匈奴勢力趕出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致使匈奴勢力不斷往更西、更北的方向退縮。所以,漢武帝徵調起一支由10萬騎兵,預備戰馬數萬匹,輜重糧秣無數,後勤保障人員十幾萬人組成的作戰單元,殺向匈奴,準備給匈奴致命一擊。

大軍分兩路,分別由衛青與霍去病率領。衛青出定襄出兵,目標直指匈奴單于,霍去病從代郡出兵,尋殲匈奴左部主力。

戰爭的結果是,霍去病超額完成任務,擒獲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當戶、相國、將軍、都尉等八十三人,俘虜匈奴兵士七萬餘人。而衛青率領的由前將軍李廣、左將軍公孫賀、右將軍趙食其及後將軍曹襄組成的一路人馬發揮失常,雖然擊潰單于主力,但分兵東路的李廣、趙食其則一無所獲。

本來,東路軍的作用是迂迴包抄敗退的單于,結果主將帶頭迷路,單于殘部逃脫。因此,被漢武帝視為收官之戰的漠北之戰以遺憾收場。事實上,漢朝雖然取得勝利,但同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為,戰爭永遠是一部燒錢的機器,它不分失敗與勝利。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資治通史


漠北之戰,在規模、氣魄和殺敵數量上,都是空前的。

但,其影響卻遠不及河南之戰與河西之戰。用得不償失來點綴,略顯過分了;但加上過猶不及的評價,還是中肯的。

01.漢匈戰爭的三大戰役

從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謀開始,漢匈戰爭就不可避免了。兩個正在崛起的民族,都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而且自信心爆棚。於是,就非得通過戰爭手段分出個雌雄高下。漢匈戰爭一直打到漢武帝死,都沒有打完。但決戰階段是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肇始於馬邑之謀、收尾於漠北之戰。



這期間爆發了很多戰役,但關鍵是三大戰役,分別是衛青河南之戰、霍去病河西之戰和衛霍漠北之戰。

河南之戰,把大漢帝國的邊境線直接推到了北部黃河一線,有效地保障了關中地區的安全。可以說,這是漢匈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匈奴人幾乎不可能再把戰火燒到大漢帝都。而失去河南之地以後,漠南一帶也就時刻面臨威脅,所以漢朝可以頻繁出擊草原。

河西之戰,霍去病把河西之地打了兩個對穿,不僅全定河西而且殺傷了匈奴的有生力量。接近四萬匈奴人或死或俘,斬首虜的數量是以前歷次大戰的總和。匈奴失去這塊肥美牧場,直接導致渾邪王和休屠王兩部數萬人投降。這個傷害實在太大。而漢朝也可以通過河西之地,向西域拓展勢力,斬斷匈奴的西域臂膀。



河南之戰後,匈奴人已經由攻勢轉為守勢;河西之戰後,匈奴人連守都守不住了,只能逃往漠北。漠南無王庭,其實在河南、河西之戰後,就已經出現了。

而漠北之戰,只能算是大漢帝國對這兩次戰役的鞏固。其主要影響就是繼續殲滅匈奴的有生力量。但,不能小瞧這個影響,這個影響很重要。

02.匈奴一方的比較優勢

戰爭需要人口、土地、資源以及組織動員能力。跟漢朝比,匈奴人一樣都不行。

但這些要素組合起來的草原遊牧騎兵,卻可以形成匈奴人的比較優勢。這個比較優勢就是匈奴人的遊牧騎兵。這夥人,首先是打不死,幾乎沒有被全部殲滅的時候;其次是打死你,龍城之戰只是成就了衛青的風采,但李廣的一萬精銳騎兵卻是被匈奴人全殲了。所以,漢朝對陣匈奴,不是打不過,而是追不上、找不到和打不死,而稍有差池就可能被搞個全軍覆沒。




而這幾個要素中,匈奴人最看重的是什麼?賈誼說匈奴也就中國一大縣,中行說言匈奴也就相當於中國一郡。所謂大縣、大郡,當然不是土地,而是人口。

冒頓單于之時,“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控弦之士30萬。這就是匈奴人能夠組織起來的軍隊極限。但是匈奴的土地有多少?從東到西,幅員北方萬餘里。所以,在匈奴人看來,人比土地更重要。匈奴入侵,除了搶錢、搶糧,就是搶人口,整縣、整郡的擄掠人口。

於是,匈奴的短板或七寸,也就出來了。那就是人口。只要大漢鐵騎能夠在戰場上殲滅匈奴的有生力量,那匈奴只能越打越弱。



而漠北之戰殲滅多少人呢?衛青一部斬首虜一萬九千人,霍去病一部戰俘虜七萬餘人。就這個殺傷數字,也能把匈奴從帝國時代幹到部落聯盟。

最大將軍青凡七出擊匈奴,斬捕首虜五萬餘級。

《漢書》所載,大將軍衛青七戰匈奴,斬殺俘虜五萬匈奴人。但這只是表面數字,因為戰爭導致匈奴整族整部落的遠遁,於是遷徙途中死去的匈奴人就無法統計了。戰場斬殺的,多是匈奴人中的壯士。所以,這個消耗對於匈奴人來說已經不小。而比衛青更彪悍的,是霍去病。

最票騎將軍去病凡六出擊匈奴,其四出以將軍,斬首虜十一萬餘級。渾邪王以眾降數萬。

霍去病不僅直接消耗掉匈奴十一萬人,而且還招降了數萬人。所以,衛霍二人就消耗了接近20萬匈奴人。



所以,漠北之戰以後,匈奴人就真得沒法玩了。漢武帝朔方大勒兵,派出使者邀戰匈奴單于。這就是赤裸裸地挑釁。而這時候尚武好戰的匈奴人,卻真心慫了。除了把自家主客使宰了出氣,死活也不敢應戰。

因此,漠北之戰很重要,必須要給予高度評價。

03.大漢帝國的過猶不及

戰爭的幾大要素,人口、土地、資源和組織能力。大漢帝國本來是一樣不缺、一樣不慫的。但,漠北之戰後,卻出了問題。

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

人口,要多少有多少;土地,要多少有多少;組織能力,要多強悍有多強悍。然而,漠北之戰後,大漢帝國卻發現自己把戰馬給打光了。



公元99年,李陵出擊匈奴,竟然是五千步兵深入漠北。漠北之戰前的歷次大戰,大漢帝國可從來都是騎兵出擊的。可見,漠北之戰20年後,大漢帝國的戰馬還不夠用。而貳師將軍李廣利遠征西域是為了什麼?戰馬啊。大漢帝國最缺的就是戰馬這個稀缺資源。

漠北之戰後,漢匈戰爭之所以走向低潮,是因為匈奴的人被殺慘了而漢朝的馬也被耗光了。

戰馬,只是資源的一項。戰後,大漢帝國為遍賞有功將士,拿出了五十餘萬斤黃金,約合當時的五十億錢。而大漢帝國的一年財政收入最高也就四十億錢。所以,漢武帝不僅戰馬告竭而且財政告竭。

沒錢、沒資源,匈奴單于能活,大不了同志們一起過苦日子。而且,漠北草原上的日子,一直也不怎麼樣。但是,大漢帝國卻不行。漢朝政權要比匈奴政權更有凝聚力,更有動員力,也更具穩定性。這是因為漢朝的中央集權,要比匈奴的部落聯盟更先進。而先進是有代價的,就是這個政權運作起來會更貴。現代政權要比古代政權先進,所以現代政權就要更貴。古代一個縣令就能管一個縣,而現代一個社區都得弄個居委會,於是說現代不如古代。這麼說就是不講理。



漠北之戰後,漢匈戰爭進入低潮期,漢武帝開始折騰什麼了?一個是繼續開疆拓土,就是戰爭不能停,匈奴打廢了,還有朝鮮和西南夷;另一個是開始求長生不老,各種淫祀濫祭找神仙,花了不知道多少錢。但還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解決大漢帝國的財政危機。於是,算緡、告緡的財政改革、鹽鐵專營的壟斷經濟以及上林鑄錢的貨幣改革,就全都推開了。

而這些問題,可以說都是在漠北之戰以後發生的,或變得更為迫切。這個財政問題,漢武帝終其後半生也沒能解決。所以,漠北之戰,的確讓匈奴人吃到了苦頭,但也讓漢朝百姓吃到了苦頭。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如果一下,大漢百姓應該更希望漠北之戰不要打得如此激烈。所以,評價漠北之戰,加上一句過猶不及,應該更為妥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