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新冠患者涉過度使用抗生素 疫情恐加劇耐藥危機

導讀

新冠疫情期間,抗生素的無序使用、院感風險、對常規醫療服務的干擾以及大量消毒劑的使用都有可能導致耐藥形勢進一步惡化。專家呼籲,重視並“持之以恆“地關注抗微生物藥物耐藥

一些新冠患者涉過度使用抗生素 疫情恐加劇耐藥危機

當地時間2020年11月22日,巴西里約熱內盧,醫院ICU(重症監護室)內新冠肺炎患者接受治療。圖/人民視覺

一些新冠患者涉過度使用抗生素 疫情恐加劇耐藥危機

文丨實習記者 王伯文 記者 趙今朝

與新冠肺炎等急性傳染病不同,抗生素耐藥帶來的全球威脅更加持續且深遠,也被稱為"慢性的海嘯"。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醫院主任醫師、世衛組織合理用藥協會中國組成員肖永紅警示,在新冠防控過程中,一定要避免進一步加重耐藥的問題。

“世界提高抗菌藥物認識周”期間,肖永紅在“科學管控 遏制病原微生物耐藥”線上會議發表上述言論,會議由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主辦,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全國醫院感染監控管理培訓基地承辦。

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是一種自然現象,當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微生物發生改變,使用於治療所引起感染的藥物變得無效,就出現了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當微生物對多數抗微生物藥物產生耐藥性時,它們被冠以“超級”之稱。濫用和過度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正在加速這一過程。

新冠疫情影響下,世衛組織亦擔心COVID-19大流行會助長耐藥形勢的惡化。今年六月,世衛組織就曾發出警告稱,疫情期間對抗生素的濫用可能會加速耐藥的出現和傳播。世衛組織在現行的《新冠肺炎臨床管理臨時指南》中明確指出,新冠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除非同時存在細菌感染,否則不應使用抗生素來預防或治療。

新冠疫情或致耐藥形勢進一步惡化

濫用抗生素治療新冠的情況十分普遍。世衛組織援引的部分研究數據顯示,有72%的新冠輕症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療,但其中只有8%的患者存在細菌感染;在88個國家的重症監護病房中,雖然有54%的新冠重症患者被懷疑或證實存在細菌感染,但70%的患者出於預防或治療目的,已經至少服用了一種抗生素。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醫師劉正印分析認為,兩個方面因素增加了抗生素的過度使用,一方面新冠患者很難排除出現細菌性感染的可能性以及在疾病過程中細菌繼發性感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從流感大流行期間細菌重疊感染者死亡率增加的擔憂推斷,一些指南提倡對嚴重新冠患者使用經驗性抗生素。國際期刊《Infection》9月刊發一項研究提到,在蘇格蘭,使用抗生素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的樣本中,95%以上都是經驗用藥。

儘管對新冠重症患者來說,細菌感染風險切實存在,但實際上其發生合併細菌感染的機率可能還低於普通流感。《Infection》刊登的另一項研究顯示, 新冠患者早期入住ICU之後,兩天之內發生繼發細菌感染的幾率僅為8%,流感病人則為58%;入住ICU兩天之後,新冠患者的繼發細菌感染機率也僅為36%,流感病人則達到50%。

全球耐藥形勢日趨嚴峻

耐藥微生物的傳播正在持續削弱人類治療常見感染的能力。根據世衛組織全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監測系統(GLASS)數據,以肺炎克雷伯菌為例,這種常見的腸道細菌是肺炎、血流感染等醫院獲得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其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耐藥性已擴散到世界所有地區,在部分國家,這種治療已經對一半以上的患者無效。

除細菌感染外,真菌、病毒、寄生蟲的耐藥感染也都在不斷挑戰現有診療方案:超級真菌”耳念珠菌對目前主流的抗真菌藥(如咪唑類、多烯類和棘白黴素類藥物)都具有很強的抗藥性;耐藥艾滋病毒可能導致所有抗逆轉錄病毒藥物部分或全部失效;瘧疾寄生蟲耐藥正在挑戰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聯合療法。

“無藥可用”時代正在逐漸來臨。例如耐碳青黴烯類腸桿菌,治療的主要藥物仍是2015年上市的頭孢他啶阿維巴坦,然而臨床數據顯示,針對不同的細菌感染,頭孢他啶阿維巴坦也僅有65%-85%的敏感度,並不能完全應對碳青黴烯類腸桿菌的耐藥機制。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網站“財新網”,點擊文末閱讀全文,關注財新網服務號即可閱讀全篇文章,閱讀更多精彩文章可直接訂閱。)

張文宏:新冠+流感,合併感染冬季常見無須恐懼 [2020-11-28]

近日出現了一起新冠和流感同時感染的病例,其實在第一波疫情時,我們就監測到這種合併感染的情況。合併感染在冬季非常常見,只不過大家以前沒有去檢測,所以大家不必為此感到恐懼。

今年1月底2月初的時候,我們已經在國際上發表論文,合併感染在自然界和呼吸道疾病中本來就很常見。

此外,我此前提及對於非冷鏈物流也要進行消毒殺毒。我們看到,上海疾控團隊在溯源方面做得非常好,浦東兩例確診病例軌跡不怎麼一致的工人,其實是因為處理了同一個貨箱。所以對於這種週轉貨箱,運輸過國外的物品要特別重視。因為,在冬季又溼又冷的情況下,病毒生存的時間更長。

美創業公司開發母嬰產品 用益生菌抵禦抗生素濫用 [2018-12-12]

美國一家創業公司正致力於用益生菌母嬰產品來幫助嬰兒充分消化母乳低聚糖,抵禦抗生素耐藥性造成的影響。美國加州戴維斯城的創業公司Evolve Biosystems認為,充分利用人體腸道環境最為獨特的最初6個月,來補充嬰兒缺失的獨特益生菌,能重建腸道健康並抑制有害菌種在嬰兒體內的繁衍。將該產品應用於其他哺乳動物,或可作為抗生素替代物,降低養殖業的抗生素濫用程度。

Evolve Biosystems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食品科學及科技系的布魯斯·吉爾曼(Bruce German)教授在2011年創立。近日,受香港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邀請,財新記者來到Evolve公司參觀。維港投資由香港首富李嘉誠創立並持有,是一家主要關注高新科技中早期項目的創投公司。2018年6月,維港投資與蓋茨基金會共同主導了Evolve Biosystems的C輪融資。

抗生素耐藥性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脅之一。2016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駐華代表透露,每年全球約有70萬人死於耐藥菌感染,大部分在發展中國家。另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數據,在美國,約200萬人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每年有2.3萬人直接因此死亡。人體內的細菌已經對越來越多的抗生素體現出耐藥性,但是醫藥企業針對新型抗生素的研發出現停滯。在2018年9月的一篇文章中,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陳彥旭寫道,20世紀60年代至今,人類只發明瞭3-4種新型抗生素。

記者手記|抗生素濫用波及早產兒?[2018-04-18]

面對重症監護室裡隨時可能感染病菌的早產兒,用還是不用抗生素,是醫生心頭一個糾結的問題。近日,《科學》發表的一篇名為《A Delicate Balance(一個微妙的平衡)》的文章認為,早產兒常規使用抗生素可能弊大於利。

文章指出,在美國,許多早產兒即便沒發現感染指徵,血檢後也用上了抗生素。這樣的嬰兒多達近50萬。按以往的認知,這是保護這些醫院最脆弱患者的最佳選擇,但目前的一些研究正在挑戰這種認知。

與足月產下的嬰兒相比,早產兒體內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免疫能力差,很容易感染病菌甚至死亡。一般認為,與抗生素對早產兒的感染預防作用有關,現如今出生在28周的嬰兒通常都能存活,即使是出生在24周的嬰兒也有超過50%的存活率。

責編|任波

版面|趙今朝 舒暢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我們堅持並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授權、投稿及爆料請聯絡財新健康管理員

郵箱:[email protected]

恰詢:[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