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鏈!冷鏈!安全監管再升級-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冷鏈!冷鏈!安全監管再升級

  半月談記者 慄雅婷 張宇琪

  德國進口豬前肘外包裝、印度進口凍帶魚外包裝、冷凍去骨牛肉產品外包裝……近期,多地進口冷鏈食品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接連幾名冷鏈相關從業人員感染新冠肺炎。

  面對屢次成為局部疫情爆點的進口冷鏈食品,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11月9日向全國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對進口冷鏈食品防疫做出了指導,相關監管措施全面升級。

  進口冷鏈食品頻繁“中招”

  11月7日18時至11月8日8時,天津市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例,系天津海聯冷凍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裝卸工人;11月10日,天津新增1名無症狀感染者,為天津濱海新區東疆港一名冷鏈從業人員;11月17日,天津新增2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皆為冷鏈從業人員。

  武漢市疾控部門11月12日對中食武漢冷藏物流有限公司中央直屬儲備肉冷庫冷凍食品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時,發現青島黃島海關入關的進口冷凍牛肉外包裝樣本有3份檢測結果呈陽性。11月13日晚,鄭州市疾控中心在一批產地為阿根廷的冷凍豬肉外包裝抽檢標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因及時檢測和封存,該批貨物沒有流入市場。

  11月13日至11月15日3天,又有甘肅、陝西等多地報告,冷鏈食品或外包裝上檢出陽性,從阿根廷進口的冷凍豬肉和去骨牛肉、從印度進口的凍墨魚、從巴西進口的牛肉等接連中招。

  今年6月以來,全國多地局部疫情最終源頭指向冷鏈,北京、遼寧、福建、山東等10餘省份,都曾在進口冷鏈食品或包裝物上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進口數量多,防疫存難點

  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冷鏈頻頻成為局部疫情暴發點,反映出其背後的防疫難點。

  ——進口數量多,難以做到對所有批次取樣檢測。各地在進行進口冷鏈疫情防控工作時,雖然會結合全球疫情最新形勢全面收集信息,科學確定抽檢商品種類和批次,但進口冷鏈食品數量多,抽檢難以發現所有病毒。以天津為例,今年1~9月份,天津口岸以一般貿易方式進口凍品217.6萬噸,價值502億元,同比分別增加38.2%和48.7%。

  首農(天津)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主要提供進出口商品的倉儲、分撥和配貨服務,該公司副總經理郝學志說:“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疫情傳播,我們無法判斷病毒潛藏在外包裝、內包裝還是食品本身,全部檢測的背後是巨大的人力成本與時間成本。”

  ——裝卸環節重人力,工人需長時間接觸冷鏈食品,成為疫情防控風險點。半月談記者在東部某港口看到,進口的冷凍集裝箱貨物進入冷庫時,各類凍品需要裝卸工人一件件手工掏箱,然後再用叉車轉移至冷庫中儲存。在華東某港口,許多地區裝卸冷凍海產品的工藝落後,由於冷凍海產品多是件雜貨,必須由港口裝卸工人下到船艙,將貨物一件件搬抬到網兜,再由吊機吊下船。

冷鏈!冷鏈!安全監管再升級

  雖然勞務外包人員都穿戴著防護服、口罩和護目鏡等,但工人長時間體力勞動會大量出汗,護目鏡容易起霧,且在勞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擦汗、擦拭護目鏡或整理口罩。另外,呼氣凝水會導致依靠靜電吸附病毒的口罩防護能力降低,疫情防控的風險難度非常大。天津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何鵬表示,冷鏈食品從業人員和相關人員的健康是預防新冠病毒汙染冷鏈食品的根本,一旦“人物共防”的源頭管控工作存在疏漏,就會增加疫情局部傳播的風險,增大防控成本。

  ——冷鏈行業勞務外包人員不能保證定期核酸檢測,成為口岸防疫真空地帶。半月談記者在北方某港口調研瞭解到,天津港港區有大量包括冷鏈貨物裝卸工人在內的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員,他們大都僱傭於第三方外包公司。

  冷鏈行業外包公司和第三方裝卸工人等高風險人員未列入應檢盡檢重點人群。國家衛生健康委今年6月發佈《關於加快推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實施意見》,其中規定了八類重點人群“應檢盡檢”,第六類是口岸檢疫和邊防檢查人員,但事實上這類人員無法涵蓋在一線長時間接觸冷鏈產品的勞務外包人員。

  某冷庫負責人說:“因為管理和成本因素,幾乎沒有幾家冷庫公司能養得起裝卸工人,多數冷庫都會找外包公司僱傭裝卸工人。他們做的基本是一線接觸冷鏈產品的工作,計件發工資,乾重體力活兒,普遍防疫意識較弱。”

  為冷鏈防疫打出“組合拳”

  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11月9日印發《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在進口冷鏈食品首次與我境內人員接觸前,實施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進口冷鏈食品不能提供消毒證明的,一律不能上市銷售。海關、交通、衛生、市場監管等各部門“各司其職”。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要加快推進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在繼續做好密切接觸者等八類人群應檢盡檢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發熱病例、進口冷鏈食品從業人員、隔離場所工作人員和進口貨物從業人員等重點人群以及醫療機構、農貿市場、冷鏈食品相關環境等的核酸檢測,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

  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經營司負責人陳諝表示,市場監管總局指導地方及時妥善處置新冠病毒核酸陽性食品,針對一些地方在定期核酸檢測中發現的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樣品,組織對涉疫食品樣品進行溯源調查,及時協調跨省信息通報,加強涉事冷鏈食品追溯管理,最大限度地控制疫情風險傳播。

  天津冷鏈食品追溯平臺自10月30日起已全面上線運行,為確保實現“無追溯數據不得銷售”,運用區塊鏈、大數據、電子編碼等信息技術,將傳統的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紙質追溯管理實現電子化。截至11月11日,天津1269家進口冷鏈食品生產銷售單位完成註冊,累計上傳6253批次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的追溯數據,落實電子追溯碼。

  海關總署也表示,目前已與有冷鏈食品輸華貿易的全部109國的主管部門進行了溝通磋商,暫停出現員工聚集性感染企業的產品輸華,並將加強風險監測。(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