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磁炮上艦測試後如何了?或已轉技術儲備,短期內實用性不高

不知道各位軍迷朋友,是否還記得之前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疑似“國產電磁炮”上艦測試的圖片。當時疑似將一艘玉亭II級936坦克登陸艦,改裝為了測試平臺,安裝的或是國產60mm大口徑電磁炮。時間大約應該是在2018年左右,而根據該疑似圖片,外界也猜測055後續艦艇會裝備電磁炮。那麼之前上艦的國產電磁炮現在如何了?

國產電磁炮上艦測試後如何了?或已轉技術儲備,短期內實用性不高

根據社交媒體的資料,外界猜測國產電磁炮或已經轉為了技術儲備,當然具體情況還是以正式消息為準。不過從美軍的電磁炮研發也已經擱置來看,說明電磁炮技術在海軍實用化過程中遇到了相當大的瓶頸,短期內上艦已經不太現實。而這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國產電磁炮上艦測試後如何了?或已轉技術儲備,短期內實用性不高

在此之前先要說的,電磁炮在單純技術驗證上是可行的,目前電磁炮能成功發射彈丸,有一定發射距離,也有打擊能力。問題是在於實戰化平臺和作戰定位上。一是平臺噸位的問題,我們看到測試時的936是一艘滿排4800噸的艦艇,而電磁炮已經佔據了艦艇大部分位置,還有很多供能線路設備也鋪滿了甲板。而這只是測試,實際應用中肯定不敢這麼設計。

國產電磁炮上艦測試後如何了?或已轉技術儲備,短期內實用性不高

因此僅安裝一門電磁炮,就要5000噸的平臺,這意味著不僅是052D這樣的艦艇小了,就算萬噸級055大驅,只裝2-3門電磁炮後,估計也要佔用大量空間。而僅靠2-3門電磁炮的發射通道作為輸出肯定是不夠的,單發火力再強用於對海打擊也不夠,對地可能還勉強。這就是平臺的問題,如果電磁炮技術暫時無法小型化,上艦的希望是很渺茫,所以最多隻驗證了上艦技術,作為技術儲備就不難理解了。

國產電磁炮上艦測試後如何了?或已轉技術儲備,短期內實用性不高

第二點是作戰定位的問題,目前的技術要做到滿足電磁炮的功率和散熱,那麼核動力全電設計無疑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這種艦艇在作戰定位上怎麼算呢?畢竟電磁炮是動能彈,這是不是又回到了戰列艦時代,和現在海軍大量的遠程制導武器以及魚雷相比,還沒有看到絕對的優勢。

國產電磁炮上艦測試後如何了?或已轉技術儲備,短期內實用性不高

而按照一般的武器作戰定位劃分,超過地平線的是導彈和魚雷的攻擊範圍;地平線以內是火炮和導彈的同時可覆蓋的區域;而5公里以內是近防導彈和艦艏艦炮的作戰區域;在近距離1公里以內就是近防身管火炮的區域了。按照這個定位,目前有電磁炮的位置嗎?如果沒有顯著優勢,那麼在定位上電磁炮就很難替代現有武器。

國產電磁炮上艦測試後如何了?或已轉技術儲備,短期內實用性不高

第三點原因也是電磁炮的另一大軟肋,無法進行制導。美軍在停掉電磁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彈丸在巨大加速下會變形,加上在高強度電磁環境下,因此安裝的電子和機械式的制導設備都不可能。這樣電磁炮單純和二戰艦炮一樣純粹只能依靠發射前瞄準,而現在連155mm火炮/火箭炮都是各種GPS和激光制導了,而電磁炮如果還是這種技術豈非是開倒車。

國產電磁炮上艦測試後如何了?或已轉技術儲備,短期內實用性不高

而且根據這個問題,電磁炮的彈丸基本上也不能裝藥,只是一塊超級快的鐵坨,實際打擊效果又很單一,根本不可能和常規武器一樣根據打擊目標的不同使用不同類型的戰鬥部。

國產電磁炮上艦測試後如何了?或已轉技術儲備,短期內實用性不高

而以上原因大概率就是為何我們將已上艦,前途大好的電磁炮轉入技術儲備,而美軍也已叫停研發進度,專注於能量要求更小的激光武器(美軍很現實的)。當然有的朋友可能會說,吹電磁炮的時候高大上,現在又一無是處。這個必須承認的是,現階段技術條件確實無法解決電磁炮的問題,就是強行搞出來也和DDG1000上射程百公里的AGS先進艦炮一樣,沒有實際作戰價值。

國產電磁炮上艦測試後如何了?或已轉技術儲備,短期內實用性不高

而轉入技術儲備是常用做法,並不是停止,可以存檔研發進度,相關技術材料科學有突破時,還可以繼續應用。比如殲11BG可能就是用了殲11D的技術儲備,這在武器開發中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我們在軍事科技大幅飛躍後,很多技術已經很難摸著石頭過河,我們也遇到了美軍當時的困境,技術發展方向需要自己選擇,要面臨大量的試錯。因此可以說,以後在各種裝備技術上,遇到這樣的事情不會少,但是試錯一個避免了一個雷,正確的方向總會摸到,至少比那些試都沒試過的要快不少吧!

國產電磁炮上艦測試後如何了?或已轉技術儲備,短期內實用性不高

可以大膽的說,以後武器裝備發展就2.5種方向想,我們的方向,美國方向,歐洲和俄羅斯加起來算0.5,這不是說大話。從部分裝備到全部裝備,這個趨勢在未來幾十年中會更清晰。而關於電磁炮的技術一旦有所突破,我們則將成為最快推出實用裝備的極少數之一,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