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千古一臣是如何煉成的?

郭子儀(697——781),陝西華縣人,武舉出身,歷仕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在平定安史之亂、解除吐蕃與回紇侵襲關中和首都長安的危機中居功至偉,“再造王室,勳高一代”,出將入相,壽享八十有五,八子七婿皆朝廷重官,因其一身而系國家安危者達20年。史臣稱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始終,人道之盛,此無缺焉”(《舊唐書·列傳第七十》)。自秦漢以來無人能與之比,可謂千古一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郭子儀成功原因。

郭子儀:千古一臣是如何煉成的?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倉皇逃奔成都,太子李亨避駐平涼,在靈武另立朝廷。這裡正是郭子儀的地盤,一個月後,郭子儀與李光弼奉詔率全軍五萬步騎兵赴靈武護駕。當時朝廷初立,兵眾寡弱,對於平叛復國,君臣兵民無不感到希望渺茫。等到郭子儀全軍而至,軍聲遂振,朝野上下才感到復興有望。

郭子儀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兼靈武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軍節度使,肩負著平叛復國的重任,成為國家的柱石之臣和皇帝的股肱之臣,由此奠定了他在朝廷和軍隊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從另一角度講,國家越是衰弱、皇帝實際控制力越差,對臣下的依賴就越強、期望就越高,同時,依託越深,疑忌也越深,股肱之臣也越容易被視為肘腋之患,那麼對於臣下的信任就越有限,這是時勢使然,不是以人的意志和良好願望為轉移的。

郭子儀:千古一臣是如何煉成的?

處事迎刃有餘,不以暴治暴,忍辱需要勇氣,是一種態度、一種智慧,有時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宦官魚朝恩暗地派人盜挖郭子儀家祖墳墓,同僚以為郭子儀要徹查此事,找出真兇,可郭子儀面奏皇上,只怨恨這是老天對我的懲罰,是我的士兵掘別人墳墓所遭的報應,不怪別人。郭子儀也知道是魚朝恩所為,但冤冤相報何時了?他選擇了忍,包容,皇帝也心知肚明。

郭子儀:千古一臣是如何煉成的?

魚朝恩設酒宴邀請郭子儀,有部下勸有恐加害郭公,願穿鎧甲前往。郭子儀不準,只帶家童,魚朝恩問為什麼不帶隨從車馬,郭子儀把聽到的話告訴於他,魚朝恩聽罷驚恐道,如不是賢明之人,能不產生懷疑。後來,魚朝恩對郭子儀敬重有加。郭子儀深知朝廷中魚龍混雜,官官相護隨處可見。忍讓獲得了尊重,能屈能伸乃大丈夫。

座椅郭子儀成功了,成為了千古重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