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對敵戰略很奇葩:以魚塘為兵,以大樹為將

2020年3月13日和21日,我用兩篇文章的篇幅介紹了明朝為了解決京師及其周邊地區煤炭需求,在弘治元年,由《大學衍義補》作者丘浚提出了“九邊種樹”的思想。一方面,解決煤炭需求;一方面,用以對付蒙古騎兵。

大明“九邊種樹”與北宋“魚塘為兵、大樹為將”戰略

從弘治(1488—1505年)開始到萬曆(1573—1620年)的百年曆史中,“種樹禦敵”思想逐漸從空想變成實際行動。嘉靖統治期間廣種樹木千萬棵,民族英雄俞大猷在北部邊關地區為將時,提出了更完善的主張——九邊地區也應種植經濟樹種,既完成“禦敵戰略”,又提高百姓的經濟收入。

總體看,“種樹禦敵思想”是沒有效果的,但卻對後來左宗棠在西北地區以植樹為代表的“民生建設體系”奠定了基礎。其實,明朝的“九邊植樹禦敵”的思想來源也是北宋政權,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宣宗之後的統治逐漸向北宋靠攏。

北宋對敵戰略很奇葩:以魚塘為兵,以大樹為將

植樹禦敵政策就是北宋政權在河北路(包括今天的河北大部分地區、山東、山西北部地區)地區廣泛地種植人工林。

從鹹平三年即公元1000年開始,宋真宗便要求河北州縣廣種榆樹、柳樹。同時規定各地官員要自覺維護人工防禦林,百姓不得砍伐。與明朝在九邊地區廣泛種植榆柳禦敵不同,北宋朝廷更多地是依靠民間種植和保護。

一方面,榆柳不能直接帶來糧食和經濟效益,民間更主動的是種植桑樹。再加上北宋政府的組織動員能力比較差,植樹效果一般。

另一方面,北宋政策有“朝令夕改”的特點,再加上“澶淵之盟”後,對遼以“花錢買太平”為思想主軸。所以,其實際效果並不好。

有人會說,這對植被恢復很有好處呀。但問題是,老百姓的肚子問題最重要,特別是河北路乃是抗遼前線、耕地比較少,肚子問題一直是非常關鍵的事情。但宋朝沒有俞大猷將軍,更不會有左文襄。因此,北宋的“大樹禦敵”既沒有什麼禦敵效果,也沒多大用處。

北宋對敵戰略很奇葩:以魚塘為兵,以大樹為將

北宋的“塘泊戰線”屬於“消極防禦軍事戰略”,在早之前還有一個更早的“塘泊防線”,這一戰略確實有一定效果,而且對千年歷史也有好處,最主要的就是白洋淀的形成。

北宋政權的塘泊防線與白洋淀崛起

北宋與遼國以拒馬河(大清河至海河)為界,對遼前線主要是河北路,河北路主要包括今天河北中南部、山東西北、河南黃河以北的地區。

為了應對遼國騎兵南下,北宋政權在河北平原構建了“塘泊防線”和“植樹禦敵”政策。“塘泊防線”也就是利用河北地區多河流的自然環境。自自保州西北沈苑泊,東盡滄州泥姑海口的八百里(只是概數)全部構建塘泊,大塘可達六十里。滹沱河、胡盧、永濟等河,都與塘泊相通。由此,北宋構建了龐大的“水上長城”。

這一戰略由何承矩提出。宋太宗兩次北伐失敗後,宋太祖時代構建的“積極防禦戰略”變為“消極防禦戰略”,也就是不主動進攻而是力圖自保。

雍熙北伐(986年)前後,何承矩(946—1006年)上奏建議:從順安砦(寨)西的易河蒲口導水東入海,破堤壩貯水以作為屯田種植水稻,這樣既可以破敵又可以有糧食。因為北伐失敗,宋太宗忙於保衛政權、內鬥,同時,遼軍南下還得不斷抵抗。因此,宋太宗對何承矩的建議不置可否。

北宋對敵戰略很奇葩:以魚塘為兵,以大樹為將

3年過後的端拱二年(989年),何承矩再次提出“瀦水為寨、限隔敵騎”戰略,宋太宗深以為意,便下詔修建塘泊、種植水稻。為了更好把這一戰略付諸實施,淳化四年(993年)春,

宋太宗再次命令六宅使何承矩等,督戍兵一萬八千人,自霸州界引滹沱水灌稻做屯田,用以充軍廩,並且作為禦敵之法。這條戰線從保定的滿城到海濱。

宋軍在雄州、霸州、平戎、破虜等地修築堤堰600多里,修建水閘、引各道水渠灌溉良田,種植水稻。各種河如滹沱、胡盧、永濟等都與之相連,宋人謂之“綿亙七州軍,屬曲九百里,深不可以行舟,淺不可以徒涉,雖有重兵,不能度也。”

北宋的“水上長城”和“大樹禦敵”效果如何

歷來,我們將北宋打造的塘泊戰線譽為“水上長城”。這條“塘泊防線”的西半段就是白洋淀(保定、滄州界,今天的白洋淀比宋遼時期小多了)。白洋淀的開發和改造,也源於何承矩。當時,何承矩鎮守雄州瓦橋關(保定雄縣)。

對於這一軍事戰略,北宋朝廷覺得廣佈塘泊,一方面可以便於運輸,減少勞力;一方面還可以限制遼國騎兵。可謂是兩全其美。綜合說來,塘泊戰略有其效果,這與金國進入南宋後,面對南方的水道時的局面類似。但如此廣泛的人造工程,對河北地區也有很大問題。

北宋對敵戰略很奇葩:以魚塘為兵,以大樹為將

其一:夏天雨水較多,造成雨災,塘泊與河流相連通加大了災情;

其二:廣泛侵佔農田。雄州、莫州、霸州、平戎軍、破虜軍、順安軍間盡為塘水,民不得耕者十之八九。塘泊內的蘆葦種植、魚蝦養殖反而成為失地農民的主要收入。

雖然,宋軍也在屯田,但是與侵佔的農田相比不成比例。

塘泊戰線雖然遲緩遼兵進軍速度、減少軍隊人數的目的,甚至楊懷敏曾對宋仁宗誇耀“塘泊”如同增加百萬兵。但在軍事上沒有實際效果,只是在民用上有經濟效果。

一方面,塘泊戰線水面雖然廣泛、樹木也雖然多,但不可能把整個河北路都變成一片汪洋(森林)呀。因此,遼軍南下的道路還是比較多的。

同時,作為“消極軍事防禦”的戰略,塘泊、樹木既阻擋了遼軍,又阻擋了宋軍進攻。這就使得“澶淵之盟”前,放棄“燕雲十六州”在宋太宗兩次北伐後,就在宋朝君臣頭腦中慢慢開始了。

“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之間實現了“和平”,兩個戰略基本上就沒什麼“軍事上的用途了”。

北宋對敵戰略很奇葩:以魚塘為兵,以大樹為將

白洋淀

“水上長城”的效果比植樹效果更好、價值也更大,以白洋淀為例就很能說明問題,但這種好處只是對後人而言,對今人沒有什麼好處。正如京杭大運河一樣,後人得到了好處就覺得它好,但當時的人卻受了無盡苦難甚至生命!

宋朝從重文輕武到辱武,與藩鎮割據、五代無必然關係

李煜清平樂,宋朝醉東風,今人憶蘿月:盛世圖景幽雲淚

永樂火炮放在歐洲巨炮面前,猶若大象與綿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