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西周禮器

在華夏文明史中,春秋戰國時期是一段特殊的變革時期,周朝滅商,標誌著社會制度從奴隸制邁入了封建制,也預示著華夏文明即將邁進長達千餘年的中央集權制。但是周天子卻認為天下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僅憑周朝自身很難實現對天下完善的管理,於是選擇了分封制,藉助諸侯對領地的管理從而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這種想法存在著一定道理,可惜的是周天子忽視了諸侯對權力和財富的迷戀,在分封初始缺乏約束和制裁諸侯的辦法,導致了諸侯權力過大,周朝逐漸失去了對天下諸侯的掌控。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樂毅像

因此在這種背景下,許多強大的諸侯國通過戰爭等手段提高了自己的實力,具備了和周朝分庭抗禮的基礎,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基礎,諸侯們也效仿周天子對有功的大臣們進行了分封。這些諸侯分封的本意是通過共同的利益將這些能力出眾、背景雄厚、資源強大的大夫們和自己捆綁在一起,形成共同進退的利益聯盟,壯大本國的實力。並且在吸取了周天子對諸侯缺乏約束的教訓後,進行分封的諸侯都或多或少採取了一些強力手段來控制大夫。

當年燕國由於王室內亂被齊國趁虛而入,險些滅國。趙武靈王擔心鄰國齊國一家獨大,便和韓國秦國等國聯手扶持了公子職上位,也就是後來的中興之主燕昭王。燕昭王千金買馬,昭告天下自己重用人才,於是樂毅不遠千里從魏國來投靠燕昭王,昭王覺得此人不俗,拜他為亞卿(國相副手),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樂毅憑藉著自己優秀的外交能力和軍事才能,不僅成功遊說五國聯合伐秦,又親自率領聯軍深入齊地,在六個月內攻破了齊國的七十餘座城池,眼看齊國就要滅國。

可是在接下來四年的時間裡,之前勢如破竹的燕軍卻突然被區區兩座孤城困住了,始終無力攻破,最後被齊人田單趁機復國,前後表現差異之大令人咂舌。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聯軍伐齊路線圖

樂毅伐齊前國際形勢分析

齊國自從管仲執政以來,重視商業發展和軍事建設,為成為當世的霸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管仲去世後,陳姓田氏取代了呂姓姜氏政權,史稱田氏代齊事件,田氏之所以能順利取得政權過渡,皆是因為沿用了管仲的治國政策,使得百姓富足,國家強盛,到了齊湣王時期,由於齊國實力雄厚,他帶領齊軍四處征戰,取得了多場大捷。

而燕國雖然在趙韓秦三國的暗地幫助下避免了國家滅亡,但是實力卻大不如前。縱然有樂毅這種名臣輔佐,可是仍然無法和齊國抗衡,只能偏安一隅,休養生息。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燕昭王形象

不過昭王從來沒有忘記過國仇家恨,據《史記·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中記載:

"燕昭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謂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原也'。"

在蟄伏了整整三十年後,燕昭王終於等來了復仇的好機會,宋康公年老瘋狂,攻佔了齊國的土地,齊湣王以報復為由,吞併了宋國,引起了其他國家的強烈不滿。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齊湣王形象

燕昭王認為雖然燕國此時實力遠遠不如齊國,卻是報仇的最好時機,因為滅宋事件已經讓各國和齊的國際關係破裂,而且齊湣王驕橫狂妄,已經失去了朝臣的信任,但是樂毅卻認為雖然昭王勵精圖治三十年,卻仍然不是齊國的對手,因此請求燕昭王任命自己為使臣,自己親自出使,遊說五國聯合出軍。

為什麼樂毅有信心說服其他國家聯合出軍呢?這是因為齊國滅宋雖然師出有名,但是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宋地是當時的商業中心,尤其是都城陶邑更是天下大型城市之一,周邊的齊楚趙魏四國都通過陶邑的商貿流通獲取了大量財富。可是在宋國被齊國攻滅後,擺明了齊國要獨佔這塊富饒的土地,其他三國自然不肯輕易就範。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蘇秦作為燕國間諜去擾亂齊國

而且齊國實力雖然強大,但是由於齊湣王窮兵黷武,已經為本國埋下了巨大的隱患。魏和齊因為馬陵之戰有著血海深仇,只是要防備秦趙而不得不暫時擱置仇恨;趙和齊因為邊境摩擦衝突不斷,趙武靈王又是好戰分子,可是他此時將精力用於開拓攻秦的路線上,暫時無法將軍力東移;楚國在垂沙之戰大敗於齊軍,急需通過一場戰爭找回顏面,可是卻又找不到合適的機會。

而秦國雖然和齊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不過此時的國君秦昭王是燕昭王的姥爺,在扶持燕昭王上位時候也是下了功夫的,自然站在燕國一方;韓國也是和燕昭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希望趁機分一杯羹。

因此樂毅遊說五國後,暫時讓五國之間解除了對立關係,令他們可以不顧身後的潛在威脅,全心全意出兵支持燕國;並且樂毅許下了戰後豐厚的回報,讓這些國家十分欣喜,這也是他可以同時獲得三國相印,率領六國聯軍的根本原因。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齊湣王畫像

齊湣王驕橫狂妄自毀根基

齊湣王千錯萬錯,不該對宋地下手,宋地這個地方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影響十分深遠,甚至差點改變了天下形勢的走向,著名的秦相魏冉、趙象李兌,都因為宋都陶邑這個地方黯然離場,退出了政治中心;名將白起生平最大的一次敗仗也是因陶邑而起,他差點因此喪命,如果他死了,那麼戰國的結局很大可能和之前不同;宋康王也是因為陶邑出現的自然異象走上了瘋狂之路,為之後樂毅伐齊埋下了導火索。而這次,齊湣王也不幸陷入了宋地這個漩渦。

在得知樂毅帶著聯軍伐齊後,齊湣王不僅沒有一絲絲擔憂,反而認為齊國一統天下的機會到來了,他覺得之前秦國可以在函谷關力抗六國聯軍,自己的國家遠遠勝過秦國,自然可以輕鬆打敗樂毅率領的聯軍,於是他不光沒有整飭城防,反而派觸子帶兵出戰。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齊國名將觸子

觸子本來計劃帶兵固守,但是驕橫狂妄的齊湣王卻不停地催促觸子出戰,並且在觸子抗命後以族人的性命來威脅他。據《呂氏春秋·覽·慎大覽》中記載:

"昌國君將五國之兵以攻齊。齊使觸子將,以迎天下之兵於濟上。齊王欲戰,使人赴觸子,恥而訾之曰:'不戰,必剗若類,掘若壟!'觸子苦之,欲齊軍之敗,於是以天下兵戰,戰合,擊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觸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聞其聲。"

由於觸子的報復,齊國軍事力量基本喪失殆盡,聯軍長驅直入,半年內攻佔七十餘城,只有即墨和莒城兩座孤城還在堅守。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今日的即墨古城

從上述的史料可以看出,齊湣王十分缺乏軍事和外交才能。昔日秦國能力抗六國聯軍,首先憑藉的就是天險函谷關,聯軍大軍無法長驅直入,在谷地中被分割,難以形成兵力優勢,而糧食的消耗卻與日俱增,因此才不得不退軍。

而且秦國在積極防守的時候,也努力地離間聯軍的關係,對參戰國承諾豐厚回報,以圖瓦解聯軍,不管是賄賂權臣,還是割讓城池都十分乾脆痛快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今日的莒城

正是通過外交和軍事的雙重努力,秦國才能屢次化險為夷;而反觀齊國,雖然沒有函谷天險,但是也有泰山濟水的地理優勢,身為老牌國家,重要的城市建城時間久遠,城牆高大堅固,本身具有防守優勢。可是昏庸的齊湣王不光不立足防守,反而將全部力量擺在了平原地區和聯軍大打對攻,已經喪失了優勢,又傷害了領軍統帥的感情,遭到背叛,使得齊軍的軍事力量被殲滅。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泰山山脈這次沒有成為守衛齊國的屏障

在此之後,齊湣王不光不尋求外交手段解決危機,反而是集結了國內的殘兵敗將再一次向聯軍發起了攻擊,戰鬥力和士氣皆處於下風,戰敗也是情理之中了。

樂毅受封昌國君心態轉變

聯軍勢如破竹,摧枯拉朽,基本佔領了齊地全境,齊湣王不得不叛逃國外,和即墨、莒城兩座孤城也失去了聯繫,理論上齊國已經滅國了,聯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樂毅沒有貪功,將齊國的財寶全部送回了燕國,並且燒燬了齊國的宗廟作為禮物獻給燕昭王。據《史記·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中記載: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

燕昭王聽到消息後十分欣喜,封樂毅為昌國君,將位於齊地境內的昌國作為封地分封於他。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樂毅在齊地推行管仲舊法來收買人心

在大局已定的前提下,樂毅解散了聯軍,並且兌現了之前向各國做出的承諾,令諸侯們十分滿意,於是諸侯們也召回了本國的軍隊,剩下燕軍圍困住僅剩的兩座孤城。可是這個時候,樂毅的心態也逐漸發生了改變。

筆者認為,燕昭王大仇得報,又得到了齊國的土地和人口,實力驟然增加,自然喜不勝收,倘若假以時日,燕國消化了田氏的政治遺產,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必然成為戰國第一強國。但是可能是興奮的心情影響了燕昭王的理性判斷,導致了他做出一個十分昏庸的決定,那就是從齊國劃出一塊給樂毅的封地,這件事引發了之後一系列事情產生的連鎖反應。

燕昭王有心封賞的話,最好的辦法是將燕地的優秀土地分封給樂毅,這樣樂毅在戰後必然歸國交出兵權,歸國受封。從此以後,樂毅因為戰功卓越,基本也不需要上戰場了,只需要在封地自治就有享不盡的權力和財富。不過這種情況對於樂毅來說也有風險,因為他處在燕王室的監視和約束之中,如果他在危機四伏的政壇中犯了錯誤或者站錯了隊,那麼屬於他的榮耀很可能一夕之間煙消雲散。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燕國是土地第三大的國家,有足夠封地封賞樂毅

可是燕昭王卻將齊境內的土地封賞給了樂毅,並且將他的族人送去此地,這時候樂毅的心態難免發生轉變。要知道,此時的兵權還在樂毅手中,燕王室的軍事力量比起他帶走的燕軍顯得十分薄弱,而且整個齊國基本處在樂毅的控制之中,他又因為封賞的關係可以有正當的名義建設齊地。

換句話說,樂毅此時沒有任何限制,名義上是燕將,但是隻要他願意,他可以隨時取代齊王的位置,並且憑藉手上的軍事力量和齊地百姓創造的財富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

不過樂毅沒有明目張膽的背叛,而是選擇了較為平和的辦法,那就是以攻城為名,駐紮在齊地,通過軍事威懾,逐漸取得百姓的服從,樹立個人的威信。這樣燕王就沒有理由將他召回,而且此時齊地理論上是燕國的國土,礙於之前聯合攻齊的關係,只要他不去侵襲別國的領土,那麼其他國家也不能明目張膽的進攻齊地,給了他足夠的休養生息,獲取民心的時間,這也是樂毅伐齊為何前期勢如破竹,佔據巨大優勢最後卻久攻不下的根本原因。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樂毅最後投靠了趙武靈王

結語

其實在樂毅久攻不下的時候,燕國朝堂內的有識之士已經看出事情發展的苗頭了,畢竟大家都是長時間在政治漩渦中心廝混的老油條了,對這些手段屢見不鮮,以燕國太子為首,大批大臣都勸燕昭王強行召回樂毅,來觀察樂毅的反映。

但是燕昭王雖然是一位堪稱優秀的國君,卻也有著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進取心不足,從他上位伊始,他的奮鬥目標就是報齊國攻滅自己宗室的血海深仇,所以不管是他招賢納士,還是積極東拓,真正的目的都是將燕國打造成不弱於齊國的強國,從而具備報仇的實力。因此他在位三十年間,燕國沒有和其他重要國家產生摩擦,雖然燕國地理位置比較偏遠,遠離中原核心區域,但也不至於守著齊趙兩強三十年不產生邊境摩擦。所以不難看出。燕昭王避免和其他國家開戰的真正原因在於保留實力,來應對和齊國的決戰。

燕軍六個月瘋狂席捲七十餘城,最後為何卻被兩座城困住數年?

燕齊假如合二為一,實力將大大提高

而當樂毅順利帶領聯軍進攻齊國時,燕昭王並不敢保證一定能戰勝齊國,因此當勝利的消息傳來後,燕昭王一生的政治追求得以實現,大仇得報,可是他缺乏對接下來局勢的提前判斷,因此無法理性地思考接下來的天下局勢走向,從而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斷,那就是將齊地分封給了手握重兵的樂毅,來抒發自己對樂毅的感激之情。

樂毅之前帶兵作戰,壓力巨大,也必然無法去思考勝利後會得到何種封賞,因此當巨大的誘惑從天而降後,這位對國際形勢有著深度判斷的名將猛然發現自己具備了從大夫一躍成為割據一方的強大諸侯的基礎,不免心動。

可是他更清楚地知道齊地的形勢還沒有完全得到掌控,百姓對未來一無所知,充滿迷茫,如果貿然背叛,必然引起燕王室的憤怒,興兵討伐,即使眼下他的軍事力量強大,但是燕地基礎遠勝於他,自己缺乏長期抵抗的能力,於是他採取了拖延戰術,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可惜的是樂毅和燕國因為這件事產生的間隙導致了兩敗俱傷,他自己被迫逃亡趙地,而燕國也喪失了提升國力的最好機會,失去了最好的爭霸機會,從此之後碌碌無為,最終也被秦所攻滅。

參考文獻

1《史記·三十世家·燕召公世家》

2《呂氏春秋·覽·慎大覽》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清論歷史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