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還有其他詩人寫出類似《琵琶行》和《長恨歌》的敘事文嗎?

夏目君淺談


對於詩歌的表達需求,我們通常說:“詩言志”。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從《詩經》《楚辭》一貫而來的詩歌傳統,都是以表達情感抒發志向為主,敘事詩或者說長篇敘事詩並不多。

樂府詩

在漢代樂府詩中,其實存在有大量的敘事詩歌。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陌上桑》,再比如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還有北朝那首著名的耳熟能詳的《木蘭辭》

元白體敘事詩

長篇敘事詩進入文人創作的時代以來,隨著唐朝詩歌的繁盛,長篇敘事詩也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除了白居易的敘事詩雙璧,與白居易一起提倡新樂府運動的元稹的《連昌宮詞》也是長篇敘事詩的代表作。白居易和元稹創作的敘事詩,被統稱為“元白體”詩歌。到晚唐時期,韋莊的《秦婦吟》也是一篇非常優秀的長篇敘事詩。

梅村體敘事詩

明朝末年,吳偉業將長篇敘事詩的創作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不但繼承和發展“元白體”的優點,更在元白體比較淺白的語言風格上加以創新,使得辭藻和韻律更加優美。他還擴展了長篇敘事詩的體裁,是長篇敘事詩更加富於政治和歷史的色彩。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圓圓曲》。吳偉業號梅村,所以他的敘事詩被稱為“梅村體”。

史詩

事實上這一節應該放在最前邊的。因為在古今中外詩歌歷史中,史詩應該是最早出現的長篇敘事詩。史詩相對於其他敘事詩來說,它的表達內容主要是以英雄的傳說和轉述重大的歷史事件為主。其內容往往會涵蓋一個民族的起源、發展、習俗、宗教等等。它的創作方式,往往要經過幾代人不停地創作和改編。它的傳播,一開始往往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來進行,到後期會整理成文字作品。

比如古希臘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比如印度著名的史詩《摩柯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但是在以漢語為主的漢民族詩歌史上,史詩作品卻罕見的缺席了。然而,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多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國家,史詩作品在少數民族的詩歌歷史上開出了絢爛的成果。其中藏族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柯爾克孜族的史詩《瑪納斯》和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被譽為我國少數民族三大著名史詩。這三部偉大的史詩,格局宏大、規模浩瀚、氣勢磅礴,甚至至今為止仍在少數民族地區以說唱的方式口耳相傳。

當然,除了這三部史詩外,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以及南方的苗族壯族等,都有屬於各自民族的史詩流傳。讓這些偉大的史詩流傳下來,對於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研究各民族的風俗文化和歷史傳統依然具有重大的意義。

為什麼我們鮮少知道長篇敘事詩

創作

長篇敘事詩的創作對詩人而言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問題在於,寫出來容易,寫好卻很難。韻律的轉換,節奏的把握,更要保證情感的一脈通暢,這都是寫好一首長篇敘事詩的關鍵。

篇幅

長篇敘事詩,相比於較短的律詩和詞曲,因為詩歌篇幅的原因,在其流傳度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就拿大家耳熟能詳的《琵琶行》和《長恨歌》為例,能做到熟練的記憶和背誦是一件很考驗記憶力和精力的事。

語言

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之所以被廣泛流傳,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言辭淺白。但是不是所有的詩人都可以做到像白居易這樣,一首詩可以讓不識字的老嫗聽懂。吳偉業的長篇詩,則已經是完完全全的文人創作,甚至以詩入史,運用大量的典故,鞭辟入裡地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這對於普通人來說,也只能望洋興嘆了。


旁頭底


有,《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最具代表性。

我們今天重點品讀《木蘭詩》——

木蘭,女子上陣殺敵第一人

在中國古代,男權思想主導社會,女人因受“三從四德”封建禮教的束縛,多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所有公開的、露臉的、面上的事,女人都得靠邊站。

現實如此,文學作品亦如斯。

然而,木蘭代父從軍,上陣殺敵的颯爽英姿,徹底顛覆了這一傳統,她也因此成為女子上陣殺敵第一人。


欲品木蘭真性情,必先了解其背景

《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中的一首敘事詩。

詩歌以誠摯的感情,並運用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敘述了農家少女木蘭,女扮男裝,毅然出征,代父從軍,保家衛國,屢立戰功後功成返鄉的傳奇故事。

塑造了一個勤勞樸實、勇敢堅毅、不貪功名、熱愛家鄉的巾幗英雄形象。

木蘭所處的南北朝時期,軍閥割據,社會動盪,戰亂頻繁。北魏最大的禍患不是南朝、也不是其他北方割據勢力,而是盤踞漠北、氣勢旺盛的柔然。太武帝拓跋燾登基時,決定擴充軍隊,進行一場大決戰。

但由於長期戰爭,青壯年已經死的死、傷的傷,只好徵召老人和孩童。

據史載,太武皇帝(拓跋燾)神鹿二年,“秋七月,車駕東轅,至黑山,校數軍,實班購王公將士各有差。”(《魏書》卷世祖紀)

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木蘭閃亮登場。


欲贊木蘭義雲天,必要琢磨細品鑑

《木蘭詩》在情節安排上,緊扣主題,詳略得當。可謂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 詳寫從軍原因,由憂慮嘆息到決心從軍,突出木蘭的果敢堅毅。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她為什麼憂愁?她由因何而嘆氣?

是因為“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啊!

思來想去,想去思來。孝順的木蘭看著頭髮花白,腰背佝僂,步履蹣跚的老父,她拿出剪刀,毅然決然地剪掉滿頭青絲,用白絹束平剛剛隆起的胸脯,換上父親年輕時的男裝,手提寶劍——“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 詳寫戰事緊張,匆忙告別父母,急速奔赴戰場的情景,表現木蘭的颯爽決斷。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木蘭遠離故土急速奔赴戰場的途中,發出了“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瞅瞅”的感慨。

  • 詳寫木蘭歸鄉,家人相迎的熱鬧場面,改換女裝,夥伴驚訝,體現木蘭的機智幹練。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多麼感人的場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深厚的親情。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脫掉戰袍,還原了鄰家小妹的清新可人,溫婉可愛,戰友們又何嘗不驚訝,何嘗不愛惜。

  • 略寫十二載征戰生涯,雖然概括簡略,但艱苦卓絕,險象環生,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描寫了木蘭軍情緊急,部隊急行軍的狀態。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了北方寒冷的天氣下,士兵身披鎧甲,和衣而眠的艱苦。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描寫了戰爭的殘酷,場面的慘烈,和時間跨度之漫長。


木蘭,平凡女子的不平凡經歷,帶給我們諸多思考

  • 勇於擔當敢於擔當善於擔當。

不顧女兒身,敢挑男兒擔。戰袍灑熱血,劍舞敵膽寒。轉戰十二載,功成把家還。

  • 挑戰自我挑戰舊俗挑戰舊觀念。

誰說女子不如男,巾幗不讓鬚眉成為典範。

  • 不貪功名不戀富貴不把浮華掛心間。

婉拒“尚書郎”,渴盼“還故鄉”,迴歸“舊時裳”,哪一件不是真性情的體現。

所以,既愛紅裝又愛武裝,既上得了戰場又下得了廚房的木蘭,又何止是上陣殺敵的第一人?



知行俠


最早的長篇敘事詩是《孔雀東南飛》,東漢時期。

描寫焦仲卿和劉蘭芝夫妻的愛情悲劇。一個舉足赴青池,一個自掛東南枝。

另一個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北朝的《木蘭詩》,寫一個替父從軍的女英雄的故事。兩兔傍地走,焉能辯我是雌雄。

這兩首詩合稱樂府雙壁。

此外還有《羽林郎》和《陌上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