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寒冬”後,文旅業如何“探春”?紹興打出組合拳

疫情“寒冬”後,文旅業如何“探春”?紹興打出組合拳

5月2日,魯迅故里遊客預約全滿,景區井然有序。

新冠肺炎疫情,給不少行業帶來沉重打擊。文旅產業,首當其衝。

古城紹興,不見昔日如織的遊客,一度變得冷冷清清。根據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的統計,今年1月21日至1月31日,遊客數僅為去年同期的2%左右,2月份幾乎歸零,3月份約為去年同期的10%。

為了讓文旅業重拾信心、重振旗鼓,紹興打出了“預約免費遊”、加快項目建設、組團促融合等一系列組合拳。“五一”小長假期間,寒冬後“暖流”漸回:全市各地旅遊景點景區以防控為先,限流預約,做到“兩手贏”,為遊客提供安全又舒心的體驗。截至5月5日16時,紹興重點監測4A及以上重點旅遊景區(景點)已開放15家,5月1日至5日累計接待遊客24.2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93.93萬元。

文化旅遊是紹興城鄉發展的“金名片”,也是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飯碗”。後疫情時期,紹興文旅一方面繼續抓實常態化疫情防控,一方面也在積極危中求機,努力破局。

疫情“寒冬”後,文旅業如何“探春”?紹興打出組合拳

尋找新的增長點

從“門票經濟”到“產業經濟”

5月5日傍晚,位於紹興城東的東湖景區剛剛結束首個“預約旅遊”黃金週。“進入景區的遊客提前預約,景區實行分時預約,嚴格控制遊客量,做好全面的防疫措施,這個‘五一’我們安全、有序有生氣。”東湖景區管理處主任陳亞娟說。

紹興市文廣旅遊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五一”小長假,紹興實行一景區一預案,所有A級景區採取預約制度,推行分時段遊覽預約,引導遊客間隔入園、錯峰旅遊,落實遊客“戴口罩+健康碼+測溫+實名登記”機制,把控接待遊客量不得超過景區核定最大承載量30%的要求,同時,全市共有40個室內場館、景點景區關閉。

“我們通過及時發佈景區擁堵指數和場館關閉情況,引導遊客山裡遊、鄉村遊,把有限的A級景區遊客名額讓給外地遊客。”該負責人說。

首個“預約旅遊”黃金週,對紹興文旅業來說是一道新題。在一系列前置要求下,結合旅遊平臺的產品變化、大數據信息,酒店預售、高端旅遊、分期消費、分時預約等“新玩法”,成為“五一”假期遊的一個亮點,這也體現出疫情下旅遊市場未來發展的新趨勢。

疫情帶來的重創,悄然引發著旅遊業的變革,也讓業內人士陷入深思:旅遊業還能不能只靠門票做生意?景區的抗風險能力在哪裡?疫情之下,文旅業又該如何逆流而上?

“疫情後我們一些景區推出了‘預約免費遊’,主要目的是倒逼景區有所行動,尋找門票收入之外的景區創收增長點。後疫情時代,景區的發展必須打破門票依賴,經歷自我陣痛,才能涅槃重生。”紹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紹興市文廣旅遊局局長何俊傑告訴記者,疫情倒逼了紹興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加速景區走多元化和創意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實際上,疫情也確實讓紹興不少景區堅定地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型。“在做足烏篷船、山水盆景體驗之外,我們正努力挖掘東湖文化,包括景區的古運河文化、名人文化等,打造研學遊產品。”陳亞娟告訴記者。而門票收入與其他收入比例已達到1:1的沈園景區也開始思考更大的文章。“景區已打造了舞臺劇‘沈園之夜’這樣叫好又叫座的成熟文化產品,接下來將努力拓展景區的夜遊文化。”沈園景區負責人說。

5月3日,有著“雲上茶鄉”美譽的新昌縣東茗鄉下巖貝村,千畝茶園迎來不少徒步觀光遊客。抹茶考古遊(越城區抹茶考古紅色遊)、日鑄御茶遊(柯橋區日鑄御茶健步遊)、雲上茶香遊(新昌縣雲上茶香丹霞遊)……4月18日,紹興全新推出10條茶遊風情線,通過將鄉村茶旅產品優化升級,做到可遊、可觀、可住,引導遊客到生態優美、越茶飄香的地方休閒度假。

鄉村的好山好水好風光、老鍋老灶老味道頗受遊客青睞,也是旅遊業最先回暖的地方,如何打造好以體驗經濟為核心的鄉村遊產業,紹興的路徑是——探索升級產品和服務,開發更多類型旅遊體驗,拓寬收入渠道。

“旅遊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經營,取決於契合遊客需求的產品創新和服務品質提升,要做到獨一無二,豐富多彩。”何俊傑說。

疫情“寒冬”後,文旅業如何“探春”?紹興打出組合拳

新昌鄉村旅遊網紅景點“茹洪砩”。 拍友 潘偉峰 攝

重大項目做抓手

從“資源優勢”到“發展優勢”

走進新昌縣穿巖十九峰景區腹地,幾臺大型挖掘機正馬不停蹄地開展作業。3月10日,有著紹興版“迪士尼樂園”之稱的狐巴巴星球樂園在這裡打下第一樁。該項目總投資約1.2億元,將打造集親子出遊、戶外休閒、研學營地和文化體驗為一體的運動康養旅遊綜合體。

“這裡將建設攀巖、速降、樹頂飛索、冒險塔、山頂滑車等20多種戶外運動的體育旅遊IP產品,預計年均接待量約20萬人次,年均經營收入5000萬元。”項目負責人介紹說。

新昌縣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高雪軍告訴記者,狐巴巴星球樂園運營後將直接提供近100個就業崗位,帶動民宿、農家樂、特色農產品經營,拉長遊客駐足時間和消費鏈條,同時帶動鏡嶺鎮、東茗鄉、澄潭街道等周邊鄉鎮的發展。“可以說,一個大項目,將撬動整條旅遊帶。”

3月10日,紹興市舉行文化和旅遊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一大批優質文旅項目集體上馬。“今年在建項目共有124個,總投資超1200億元。”何俊傑介紹說,這些項目體量都不小,億元以上項目就達到84個,其中陽明故里綜合保護利用項目、紹興871LOOP全新城市文旅綜合體項目、紹興黃酒小鎮項目、“英臺故里·春風蝶語”鄉村版度假型未來社區項目、諸暨市高湖綜合開發項目等7個項目單體總投資超過50億元。這些大項目將為紹興文旅業奠定基礎,打足底氣,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項目建設是推動文旅業轉型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抓手。”紹興市委副書記、市長盛閱春認為,紹興要打造旅遊經濟強市,提升城市形象,就要依靠一個又一個的大項目。“只有打造出一批叫得響、拿得出的大項目,通過項目建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紹興的文化資源植入產品業態,才能推動紹興文旅業提檔升級、有機更新。”

如此龐大的資本爭相湧入,也提振了紹興文旅產業的發展信心。疫情終將過去,可以想象,隨著這些大項目的相繼落成,紹興定會迎來期待已久的文旅熱潮。

此外,為了讓廣大文旅企業重拾信心,紹興還送出了金融“大禮包”。2月中旬,紹興出臺《關於應對疫情支持旅遊企業共渡難關的十條措施》,拿出3500萬元“真金白銀”支持全市涉旅企業應對疫情。3月25日,紹興文旅政銀企合作對接會召開,交通銀行紹興分行向紹興文旅企業授信300億元,金融“及時雨”為困境中的文旅企業帶來紓困蓄能的希望。

據瞭解,300億元的意向授信額度中,包含了文旅行業小微普惠企業60億元,文旅周邊企業和組織(如酒店、民宿、非遺、藝術等)30億元等。“民宿作為文旅產業中的新型住宿形態,疫情衝擊下需要扶一把才能‘起死回生’。”嵊州何家塢民宿創始人李培君認為,民宿的大門已經敞開,客人正在慢慢迴流,民宿的春天已不遠。

疫情“寒冬”後,文旅業如何“探春”?紹興打出組合拳

串珠成鏈聚合力

從“各自為戰”到“抱團取暖”

一條“浙東唐詩之路”,勾勒出紹興千百年的歷史文脈。然而,紹興各地在建設“唐詩之路”時一度各自為戰。比如,上虞著眼“浙東唐詩之路發祥地”,嵊州聚焦“浙東唐詩之路核心區”,而新昌著力打造“浙東唐詩之路精華地”。

有人說紹興文化發展的現狀是“遍地珠寶,但缺銀線;滿天星斗,唯缺明月”。浙江大學國際交流與文化傳媒學院副院長李傑曾對紹興文化有過一句十分貼切的評價:紹興的文化符號一直呈現為一種分散狀態,每一個點位都很出色,卻無法集中向一個核心靠攏。

連點成片、串珠成鏈、融合發展,是紹興文旅業發展亟待跨出的一步。為此,紹興統籌推進文創大走廊和浙東運河文化帶、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古越文明文化帶“三帶”建設。

“浙東唐詩之路文化帶將有效串起柯橋、越城、上虞、嵊州、新昌,整合各地資源,實現抱團取暖。”紹興市文廣旅遊局產業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嵊州和新昌正在打造聯合體,以嵊州越劇、新昌調腔為載體,聯袂演繹唐詩之路。而在浙東運河文化帶上,紹興啟動了浙東運河文化園(浙東運河博物館)建設,將通過激活古運河沿線景區,挖掘沿線故事,將原本散落的運河文化串珠成鏈,聚起強大合力。

積極推進文商旅深度融合,也是紹興做好融合文章的大動作。古越文明文化帶上,越城區北海街道迎恩門風情水街以近1.5公里的古運河為主線、歷史文化和旅遊休閒為核心、購物居住和商業觀光為兩軸,傳承臺門院落空間美感、一河一街城市記憶,將文創產業活力與古城文化氣質融合起來,打造文商旅融合的重要平臺。

“文化是靈魂,旅遊是載體,兩者融合,相得益彰。”紹興市文廣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說,活化古城千年文脈,重塑文旅結構體系,文商旅融合不失為一條新路子。

何俊傑認為,疫情下紹興文旅產業應該有所感悟,有所應對。正所謂“有融乃大”,不僅各地在發展中要相互融合,文旅業也要與體育、健康、教育等融合發展,為遊客提供多元化、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

“融合是一種路徑,更是一種思維。文旅業要跳出地域、時空限制。”眼下,紹興正著手準備“江南文化圈”文化旅遊宣傳推廣活動,將在長三角及周邊遊客市場打響“紹興”品牌,加快推進文旅消費市場回暖,全面帶動紹興全域旅遊提升發展。

紹興“全域旅遊”正在謀劃一盤大棋。要提高文旅行業的發展質量與發展效益,就得捨棄“小芝麻”,換取旅遊經濟發展的“大西瓜”。說白了,就是要以重點項目資源為圓心,以整個區域為半徑,把整個區域都當作景區。

“紹興將強化創新、重塑價值,依託‘歷史+人文’的特色,加快整合文旅資源,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不斷厚植紹興文旅產業品牌優勢,迎接又一個春天的到來。”盛閱春說。

【浙江新聞+】

文旅發展需“六思”

梁雪松

疫情後,文旅業如何加快復甦,在我看來,有六方面需要思考:

思創新。疫情將推動文旅行業重新洗牌、轉型升級,倒逼營銷模式、宣傳模式、文旅產品的創新。我們必須思創新,要思考如何在疫情危機中尋找新的機會。

思需求。疫情後,旅遊消費在升級,需求轉型在加快,客戶已經到了線上,我們還要在線下找嗎?我們一定要到線上去找客戶,與客戶在線上相見。

思融合。我們要把文旅業從單一功能的“旅遊+”變成多功能的“+旅遊”,以前我們常提“旅遊+”,現在我們發現,“+旅遊”更適合現在的形勢,讓各行各業都來加入我們,讓各種業態都來加入我們,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這樣才能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思轉型。文旅業已經變成一個集資本、智力、技術等為一體的集成品,它已經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種服務,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場景,也即現在我們說的文旅新消費。

思經營。旅遊進入新零售模式,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模式——拉人頭、賺差價、拼價格,而是去網上培育文旅市場的觸點。要讓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在網上和我們有一個碰撞。

思賣點。一定要以產品為王。疫情後文旅產品的需求將越來越豐富,可能短時間、小空間、多頻次、日常化、生活化的低價高質產品將越來越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