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ling
那么沪剧是怎么能够在大上海扎根立足的呢?要知道,上海可是国际大都市,什么东西都是更新换代很快的,而戏曲这种明显落后于时代的东西,真的能够在上海驻足吗?
是真的,沪剧确实能够在上海站得住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独特的创新性。
清朝中后期,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滩簧戏,到了上海之后与本地的民歌小调结合起来,形成了上海特色的滩簧戏,也就是申滩。
那时候只是在上海的农村演出,开始是两个人对唱,后来是三个人的同场戏,演的都是清装戏。
辛亥革命后,申滩进入市区演出,演出剧目也由清装戏变为响应社会的文明戏,名字也开始逐渐改为申曲。
上世纪30年代左右,申曲演出的剧目,大量取材于时政和电影,演出时全部换上了西装旗袍,又被称为西装旗袍戏。
这时候,由于上海地域的复杂性,各种名媛、社会名流、以及各国文化在这里合流,西装旗袍戏受到上流社会的青睐,也成就了不少名媛。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西装旗袍戏改名为沪剧,并且成立了上海沪剧社,这时候沪剧开始改编名著、电影、话剧等,比如第一个改编为沪剧的电影,就是当时的好莱坞大片《断魂蓝桥》。
新中国成立后,沪剧又创新出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
直至上世纪后期,沪剧还在根据现实生活,改编出大量的优秀剧种。
但是由于上海的现代化进程太快,沪剧优秀艺术人才匮乏,观众减少,沪剧陷入了危机。
原先在上海占主导地位的沪剧,现在远不如从外省引过来的昆曲、越剧,甚至连上海滑稽戏都比不上。
一直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甚至走在时代前端的沪剧,现在却落后于时代那么多了,确实是很令人痛心,希望沪剧剧团们,能够用心创作当代戏,重现当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