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价值评鉴与展示
白居易当年并非是从长安直接去忠州任刺史的,他是从江州(就是写《琵琶行》那个地方)调到忠州的。
事情前后是这样的:
元和九年(814),白居易四十三岁了。回朝之后,得了个正五品的太子左赞善大夫一职。
第二年,朝中发生了刺客杀死宰相武元衡的大事,白居易本来已不是朝中谏官身份了,但却依旧“技痒”,抢来上书要求缉拿凶手。这引起朝中某些早就看老白不顺眼的人的忌忿,于是他们合谋参了白居易一本,把他赶出朝堂,一开始,想授个江州刺史给他,后来王涯又揭发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白居易却还写有《新井》之类的诗篇,属于品德败坏的人,于是改为江州司马。
因为白居易来到江州,曾写下“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白居易这个人也是经常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似的。其实,白居易心理承受力很强,来到江州,并没有觉得太悲戚。很多人都忽视了《琵琶行》前那篇小序中的这段话:“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原来并没有过多的委屈之感,而是“恬然自安”呢。有人可能说,这是白居易故作掩饰的“曲笔”,但从白的诗集中找,不少写江州时生活的诗,都透露出他的心情确实不算太坏。
首先,他这个江州司马,和刘禹锡、柳宗元他们那些“八司马”有所不同,江州是上州,所以这里的州司马并非是从六品,而是从五品。在路上时,白居易还满腹愁肠,但来到江州,先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当时的江州刺史崔能,竟然亲自率众出城迎接。此人是“文章四友”之一崔融的后代,想必也是爱惜诗人的好官,这样来对待一个贬谪的官员,并不是“公对公”的照章办事,却是出于惺惺相惜的友情。
有当地一把手关照,加上江州(江西九江)并非偏僻荒蛮之地,风景气候都不错,加上工资照发,也不像苏东坡那样停薪停职,所以白居易在江州,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悲惨。
在江州任上,白居易过了四年,其间还又“收获”了一个女儿。到了元和十三年,白居易任期已满,而此时朝堂中的形势又有变化,好友崔群,这时当上了宰相。而且,唐宪宗也不像忌恨刘禹锡那样,对白居易深怀恶意。于是,诏书下来,升白居易为忠州刺史(正四品下)。
四川忠州,即现在的忠县,当时经济条件远不如江州好。但白居易却也是非常高兴,他写诗感谢崔群道:“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嘘生趣见情深。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从“提拔出泥”、“鸟得辞笼不择林”之类的话看,白居易似乎又对调离江州一任,由衷地感到欣喜。这并非前后矛盾,白居易的优点就在这里,他总是随遇而安,总是容易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当司马没权力,但是悠闲啊,当刺史不那么悠闲,但是有权力啊。你要是总是看不好的一面,你就郁闷了,所以白乐天这名字不是白叫的,人家真是乐天派。
好事连连,去忠州的路途上,白居易喜遇密友元稹,两人这几年虽然天各一方,但诗信来往不绝,较之现在如胶似漆的情侣也并不逊色。这一次相见相伴,在船中共宿三天(别想歪了啊,没你们想的那些镜头,人家只是坐着说说话),有白诗为证:“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坐从日暮唯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
来到忠州,白居易发现这里只是荒僻小邑,以他那种无为而治的性格,自然也是除了修桥、修路之外,并无其他扰民之事:“龙昌寺底开山路,巴子台前种柳林。”在这里,白居易吃上了荔枝,当年杨贵妃爱吃荔枝,要驿马飞驰急送,口味绝对不如新摘的鲜美,他让人画了《荔枝图》,并题序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香、味尽去矣。”白居易心里又满足了,尝到的荔枝美味比杨妃御用的更香鲜可口啊。
在这里,公务不多,白居易闲来就在一个叫“东坡”的荒地上,栽树种花。看到“东坡”这个名字,大家可能眼前一亮,确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他那个“东坡居士”名字的来历,不仅仅是贬谪黄州时也在东边山坡种地得名,其实苏轼毕生仰慕白居易,常在心里向往:“做人要做白居易那样的人”。这事可不是我猜的啊,宋人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中说过:
苏公谪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白公有《东坡种花》二诗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皆为忠州刺史时所作也。苏公在黄,正与白公忠州相似,因忆苏诗,如《送程懿叔》云:“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入侍迩英》云:“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而跋曰:“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诰,遂拜中书舍人。某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起知文登,召为仪曹,遂忝侍从。出处老少,大略相似,庶几复享晚节闲适之乐”。《去杭州》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序曰:“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则公之所以景仰者,不止一再言之,非东坡之名偶尔暗合也。
在忠州的时间不长,前后不到两年,因为元和十五年时,唐宪宗死了。死因一说是服金丹,一说是宦官谋杀,当然还有说是他的郭皇后主使的,这咱就不管了,咱还说白居易。换了新天子后,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白居易被重新召回朝堂,给了个尚书省司门员外郎(从六品上),这是个管理人员出入的官员,等于是门岗的头目。品级比当刺史(正四品)差了好多,但毕竟是回长安为官了,白居易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在忠州前前后后的经历,如果问白居易从江州去忠州是怎么走的?从白居易和元稹相遇的诗句中可知,白居易是从江州坐船沿长江往上游走的,因为忠州也在长江沿岸。古人是能坐船就坐船,坐船在古代的交通工具里是最舒服的。
有诗为证:
沣水店头春尽日,送君上马谪通川。夷陵峡口明月夜,此处逢君是偶然。
一别五年方见面,相携三宿未回船。坐从日暮唯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
江湖夜雨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呢。白居易到忠州(今重庆忠县)上任刺史,是奉诏直接从他当时所在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发的,而不是从长安出发。
在那之前,白居易在江州担任江州司马,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使得“江州司马”这个词后来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冬,四十七岁的白居易奉诏量移忠州任五品下阶刺史。
所谓“量移”,是指被谪远方的人臣,迂赦酌情移近安置。忠州距长安及白氏家乡河南新郑(现属河南郑州),的确比江州近了一些,见地图。
那年刚好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到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
现在宜昌西陵峡外有个“三游洞风景区”,就是得名于那时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曾一同游过此洞,人称"前三游"。
到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来游过此洞,人称"后三游",这就是后话了。
所以,白居易是坐船沿长江水路从江州到忠州的,他自己的诗句也证实了这件事:
“一只烂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后来他在忠州待了近两年后被调回了京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