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為什麼拒絕二汽落戶湘潭?

碧海藍天3672

二汽建設過程一波三折,落戶地豈止是湘潭,最有可能的是武漢呢。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二汽建設構想的提出,經歷了十多年的考察,地址變動從武漢到湖南,再到四川,其中可能性比較大的是武漢的青山區,也就是現在武鋼所在地,但是當時因為武漢緊鄰長江、地處平原,不利於國防。

處於深山、交通不便,正是當年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選址的首要因素。

而最終選擇十堰的原因是——國家出於戰備需要,二汽所生產車輛為軍用,所以選址必須符合“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以躲避蘇、美導彈的打擊。

彼時的十堰,隸屬湖北省鄖陽地區的鄖縣,不過是個百戶人家的鄂西北深山小鎮,東有武當山,南靠神農架,西連大巴山脈接陝渝,北邊系秦嶺山脈,邊界接豫陝。人們常用“九山、半水,半分田”來形容這裡,“十堰”的意思,就是壘起整整十道堰才能平整出土地來種莊稼。

其實因為各種原因、二汽建設項目几上幾下,多次被擱淺。1967年,在十堰爐子溝,終於舉行了二汽開工典禮,但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一直沒有開工。1969年,二汽實行軍管,強大壓力下才真正意義上重新開工建設。1975年經國務院批准,二汽製造的車子使用“東風”這個牌子。

二汽最開始投產的是個2.5噸小型越野,都是軍用的,還曾憑藉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出色表現享譽全國、一夜成名。後來陸陸續續生產民用卡車。再後來合資生產商用乘車。


猛的號

“二汽”,其實就是第二汽車製造廠的簡稱,也是現在東風汽車的前身。1969年二汽在湖北十堰市建廠,1992年9月1日改名東風汽車公司。說起當年二汽的選址,兩上三下,歷經14年,最終才選在湖北十堰市,現在總部設在武漢市。

而在“二汽”14年的選址歷程裡,中央曾經派考察組在湖南嶽陽、常德、湘潭等地選擇建址地。而湘潭九華曾經就是中國二汽的首選之地, 而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現!

一、歷史原因

1958年,考慮到入朝志願軍的安頓問題,毛澤東曾今提出調一個師去湖南建設二汽,有關部門也立即指派了陳祖超等人前往湖南選址,甚至還曾提出將“二汽”取名為“毛澤東汽車廠”。但是由於當時正值國家經濟十分困難的時期,整個“二汽”項目都是是紙上談兵,更別談選址湖南湘潭了。

二、地理原因

“二汽”選址之初,關於選址的條件一要滿足“山、散、隱”,二要便於生產。而且當時“二汽”的建立還受到“準備打仗”的思想影響,必須建立在“三線”的那些偏僻荒涼的地區才可靠。而湖南湘潭屬於毛澤東的故鄉,從知名度上肯定不夠隱蔽,而且湘潭屬於丘陵地帶,地形上也有所欠缺。

三、客觀原因

一方面由於二汽建成後,汽車產量大,必須要有鐵路等才便於產銷。而1965年9月,川漢鐵路修建計劃提上日程,二汽的選址重點也從湖南轉至湖北地區。

另一方面,當時中央主持主要工作的是林彪,而林彪又是湖北人,對家鄉更為熟悉,基於這些原因也會支持二汽落址湖北。

當然,“二汽”落址歷經14年,更是有多處備選地。沒能最後定在湘潭,其中肯定還有其他原因,但目前湘潭九華汽車城也發展的十分不錯,吉利等著名汽車公司也紛紛落戶湘潭。


閒時愉樂

沒有確鑿的根據,但流傳巨廣。

當年,中國要再建一個汽車廠,第一汽車廠是“解放牌”大卡車,第二個出於備戰需要,要再建一個,還不能靠前,就在中西部選址。

考察組到了陝西的漢中,無論地理位置,自然環境非常符合選址條件。但在當時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哪有把大片的良田變成工廠的道理,到時候,老百姓沒有吃的,找政府,政府咋解決?那時,家家都沒有餘糧喲。據傳,行署、地委堅決不同意,考察組帶著遺憾走了。多年以後,看到當地的經濟受制於交通限制,老是發展不起來,人們就談起放跑“二汽”這件事,許多人後悔莫及,埋怨領導思想“不解放”。

現在想來,十堰的規模,漢中的幾個縣都會被覆蓋。假如建成了,漢中哪裡還有什麼青山綠水?哪裡還“一江清水送北京”?“哪裡還有中國最美油菜花”?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此言不謬!


見腫消世界

當時糧食是由國家統一計劃調配供給,湖南在解放初期除了上交給國家的糧食,剩餘的糧食根本不夠口糧,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湖南餓死了不少的人,當時湖北的情況應該要好過湖南,我父親的堂姐一家就是那時候逃難到湖北沙市(現在屬於荊州)安家至今。傳聞當時的二汽要在常德建廠,因為擔心口糧出現更大的缺口,被當時的湖南省領導王首道拒絕的。在當時的情況下,王首道的做法是應該可以理解的。


老廖52136213

以前所有的東西都是國家分配,,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口糧分給別人。。所以來個工廠所有問題都得市裡,省裡解決。當年合肥就是因為看的遠,把別人不要的大學拉了一部分過去了,當年合肥給大學解決了好多問題,大學依賴於合肥得以發展認真做學術,後來這些大學也成就了合肥,為合肥培養了一大堆的科技人才,解決了合肥的就業問題(有人才嘛,大公司願意過來,帶動經濟發展與其他就業)。當年拒絕企業大學的省市,現在基本腸子都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