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從來不打蜀國?

陳坐光



司馬懿為何從來不伐蜀

司馬懿字仲達,曹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精通謀略、善於用兵、極善隱忍,司馬懿先後擔任曹魏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等職位,他也是曹魏三代託孤輔政大臣。司馬懿通過發動高平陵政變竊取曹魏政權,成為真正的掌權者。司馬懿之所以能夠位極人臣、威震海內,最主要是因為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司馬懿堅守不戰,最終耗死了諸葛亮。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然而司馬懿並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滅蜀,甚至直到司馬師死去,都沒有再次伐蜀,司馬懿為何至死不討伐蜀國完成統一大業呢?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魏明帝不同意司馬懿伐蜀,司馬懿作為臣子必須服從命令。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司馬懿即可就接到了聖旨,大志內容是:恭賀司馬懿旗開得勝,戰功卓著,削除司馬懿大都督職位,回洛陽覆命,令有重要安排。司馬懿回到洛陽以後,馬上就被嚴加看管。

由此看來,司馬懿已經是功高蓋主,曹睿一直提防司馬懿,司馬懿打敗諸葛亮威聲大震,曹睿已經是如坐針氈、慌慌不可終日,只想著趕緊把司馬懿調回,嚴加看管。因此曹睿絕對不允許司馬懿趁勢伐蜀,司馬懿已經控制軍隊時間太久,深得軍心,如果攻下蜀漢司馬懿必然會謀反,而不是把蜀漢乖乖交給曹睿,到那時司馬懿就有了對抗曹睿的資本。因此曹睿就算不要益州,也不願意司馬懿發展壯大。因此有曹睿在司馬懿沒有機會伐蜀。



其次諸葛亮雖然病逝,但蜀國根基尚穩,吳蜀又有軍事聯盟,魏國消耗巨大,更不想兩面受敵。諸葛亮死後,蜀軍有序撤退,後來姜維力挽狂瀾,執掌軍權,文臣武將都對劉禪很忠心,蜀漢兵精將足,蜀道崎嶇,行軍艱難易守難攻。所以在當時,想一舉滅吳也是痴人說夢。另外蜀吳又有軍事同盟,魏國如果伐蜀,吳國必然攻擊合肥封地,魏國兩面受敵,也沒有什麼勝算。



魏國經歷了曠日持久的戰爭,軍隊物資消耗很大,需要休養生息,養精蓄銳,魏國也經不起一場大戰。235年司馬懿專任太尉,負責軍事調度,司馬懿一邊發展軍事力量一邊發展經濟,《晉書》記載:

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翼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秋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謀反,自立為燕王,曹睿屢次派大軍征伐,都以失敗告終,不得不重新起用司馬懿,第二年,司馬懿以太尉的身份討伐公孫淵,經過一年的征戰,最終勝利,這也讓司馬懿無暇顧及伐蜀之事。



再次諸葛亮去世後,魏帝曹睿不久病死,託孤司馬懿,魏國朝政陷入混亂,司馬懿與曹爽明爭暗鬥自顧不暇,根本沒有機會伐蜀。景初三年(239年),曹睿病逝於洛陽,司馬懿從遼東戰場回師,快馬加鞭,星夜奔馳,見到曹爽最後一面,於是司馬懿和曹爽就成了託孤輔政大臣。



後來曹爽為了排擠司馬懿,故意進諫曹芳,讓司馬懿做了太傅,司馬懿也就是有職無權的閒散之人了。曹爽獨攬大權,橫徵暴斂,在朝堂聯絡黨羽,圖謀不軌。但曹爽還是對司馬懿不放心,於是派人日夜監視,意圖尋找藉口除掉司馬懿以絕後患,司馬懿忍無可忍,於正始十年(249年),趁曹爽陪同曹芳至高平陵祭祖之時,發動政變,以謀反之罪誅殺曹爽,並夷其三族。因此司馬懿在曹睿死後一直到發動政變之前,都在忙於朝政,勾心鬥角,自顧不暇,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伐蜀。



高平陵政變之後,王凌因不滿司馬懿獨攬朝政,於嘉平三年謀反,欲廢曹芳,擁立楚王曹彪,司馬懿率大軍征討,王凌自縛投降,後來被誅滅九族,不久後東吳再次伐魏,司馬師率軍抵擋,司馬懿病逝。顯而易見,曹魏一直內亂不斷司馬懿根本無暇伐吳。



最後司馬懿不伐蜀,最根本的原因是留下蜀國意圖自保。曹氏三代沒有殺司馬懿都是因為司馬懿有很大用途,尤其是曹睿時期,司馬懿的最大用途就是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其實司馬懿根本不想殺諸葛亮,空城計就是一個例子,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的下場也是有目共睹的。更不用說消滅蜀國,蜀國在,司馬懿英雄有用武之地,蜀國亡,曹魏也就沒什麼可忌憚的了,必然會殺掉司馬懿。因此司馬懿必然不會滅蜀,以求自保。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懿不伐蜀的?


三國逐鹿

司馬懿肯定是想攻打蜀國的,只是老天給不了他更多的時間了,不過攻蜀,他的後人幫他做到了。為什麼司馬懿在世的時候一直不打蜀國呢?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下面我來向大家揭秘這其中的緣故。

其一:蜀國實力尚存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重要的時間點

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251年,司馬懿病逝於洛陽;

253年,費禕被刺身亡,姜維開始獨掌兵權,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北伐;

從這三個時間點我們可以看出,自諸葛亮死後,一直到司馬懿病逝,蜀國沒有再對魏國進行大舉進攻,而在這一時期,蜀主劉禪開始正式掌權,蜀國內政穩定,沒有什麼動亂。劉禪不是小說《三國演義》裡面說的那種荒淫無能之主,這個在諸葛亮死後能穩定蜀國朝政30餘年而沒有內亂髮生足見其之高明,反觀魏吳兩國,後期內亂不斷。劉禪當政期間,任用了一批賢才,像蔣琬,費禕,姜維等等。所以即使在諸葛死後,蜀國實力也依然不可小覷,內有賢臣外有良將,加之蜀地易守難攻,蜀國一直是固守狀態,所以司馬懿在諸葛死後乃至之後多年也不敢貿然伐蜀。

其二:司馬懿無暇顧及蜀國

237年,魏遼東太守公孫淵叛亂,自立為燕王,侵擾魏國北方。238年魏明帝曹睿命司馬懿率兵討伐,這場戰爭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年僅八歲的曹芳繼位,由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由於主幼臣強,曹魏和司馬氏的內鬥也由此開始,而這場內鬥一直延續到249年曹爽被誅殺而告終。起初曹爽為排擠司馬懿,向天子進言任司馬懿為大司馬,後任命為沒有實權的太傅,此間,司馬懿一直隱忍。到241年,孫權率軍伐魏,司馬懿自請出兵討伐吳軍,到243年九月,徹底將吳軍逼退。而此時司馬懿也不再是當初那個無一實權的司馬懿了,其後司馬懿廣招天下人才於其門下,像有名的鄧艾,鍾會,王基等等。逐漸開始培養自己的力量與曹氏抗衡,而此時曹氏家族主要是曹爽當權,244年,曹爽想立威名出兵伐蜀,後被蜀將王平大敗,其後曹爽更是專權跋扈,其行為違背了顧命大臣應有的本分,也使得曹魏國力衰退,逐漸更多的朝中大臣開始倒向了司馬懿這邊,而幼主曹芳只能看著這兩個顧命大臣內鬥而毫無辦法。終於在249年,趁著曹爽兄弟陪曹芳去高平陵掃墓,一舉將曹爽及其黨羽捉拿,後滅曹爽三族。曹爽死後,曹魏宗族勢力被司馬懿架空,251年正月,曹爽舊部王凌反叛,後被司馬懿誅滅,同年司馬懿也病逝於洛陽。而此後,其子司馬昭繼承了其父之位,司馬氏也成了曹魏真正的主人,獨攬大權,魏帝也成了傀儡。所以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根本無暇顧及蜀國,先平內亂,曹睿死後,陷入了與曹爽及背後的整個曹氏宗族的內鬥之中,雙方明爭暗鬥數十年,最終司馬氏贏得了勝利,而此後不到一年司馬懿便病逝,所以他一直未能伐滅蜀國!


司馬懿不是不想打蜀國,掌握魏國實權後怎會不想一統天下?只是上天不能再給他歲月了,不過其後人完成了他的志願,統一天下,建立了晉朝,結束了近50年戰亂四起的局面,也算是功德圓滿吧!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哦!


靈魂的感觸

蒼茫大地認為原因如下:

一、孔明雖死,但仍給蜀國留下了強大的領導班子,整體還相當團結。


孔明死於五丈原後,發生了點不該發生的故事。狂傲的魏延和器小(魏延死後,楊儀朝死了的魏延腦袋還要踢幾腳、加以嘲笑這一細節可證明)的楊儀槓上了,作為北伐副總司令的魏延還想繼承病逝的總司令遺志,繼續北伐,不願意因人廢事,目中唯有丞相的魏延更不願意替長史、平時交惡的楊儀斷後,和楊儀衝突的後果很嚴重,楊儀請旨後魏延部歸順大部隊,魏延幾乎成了孤家寡人,後被馬岱斬殺。楊儀回成都後,並沒能上丞相或大將軍位,只擔任了空殼的中軍師,發牢騷後被費禕告發,被廢為庶人,後被迫自殺。

但總體還算平穩過度,蔣琬上大將軍位,費禕、姜維均受到重用。蜀國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尚無懈可擊。

二、蜀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運糧相當困難。

李白有詩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即是明證。魏國要想進攻,只有鑽蜀國的控制。後來鍾會、鄧艾伐蜀都是鑽了姜維窮兵黷武,蜀國軍民面有菜色,加之死太監黃皓專權挑撥,劉禪姜維君臣猜忌的空子。

三、蔣琬、費禕執政時代,已部分修改了孔明對外政策,以攻為守其意在守,以修養生息為主。

蔣琬、費禕時代,兩位文武全才的統帥深知:蜀要吞魏幾乎已無可能,伐魏是進攻性防禦,所以進攻的規模、頻率下降。姜維在延熙十年升衛將軍,與費禕同掌尚書檯事務,但姜維每次想大舉興兵,費禕經常制止,給老薑的兵馬不逾一萬,直到十六年,費禕大將軍因麻痺被魏國詐降將領刺殺身亡,姜維執掌兵權,情況才有轉變。尤其是延熙十九年,姜升大將軍後。

四、劉備死前託孤,標誌蜀國孔明時代的到來,孔明死時,魏國司馬懿時代遠未到來。

司馬懿在孔明死時,在魏國仍沒能自立門戶。曹真死後,曹爽還曾經給他個太師銜,把他架空而供奉起來,當時曹家(包括夏侯氏)宗族勢力仍在,要不是曹爽剛愎自用、驕橫跋扈,弄得魏國天怒人怨,皮厚心不黑,臨危又遲疑不決,司馬懿的腦袋是否保得住也是個問題。

五、司馬懿作為穩健的軍事家,他深知孫子“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精髓,而到仲達去世,蜀國沒有給他留下進攻的最佳時機。

綜合上述,司馬懿伐蜀如“挾太山以超北海",非不想,誠不能也。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諸葛亮死於234年,司馬懿死於17年之後。那麼為何諸葛亮死後的17年時間內司馬懿沒有趁機去攻打蜀漢呢?石頭就來說說看。

一、魏明帝不同意。五丈原後,司馬懿升任太尉,成為三公之一,位高權重。即便如此,司馬懿也不能獨斷專行,他還是要聽曹叡的。其實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曾上書魏明帝請求趁此機會進攻蜀漢,卻遭到了魏明帝的拒絕。



二、曹叡為何會拒絕司馬懿的請求?一來,當時孫權寇邊,合肥壓力巨大,曹叡不能兩頭兼顧。二來,諸葛亮雖死,但蜀漢實力尚存,不是輕易能夠拿下的。三來,司馬懿已經升任太尉,功勳卓著,要是再讓司馬懿進攻蜀漢立下大功,曹叡恐難以制衡。估計司馬懿後來也清楚這層意思,故而此次被曹叡拒絕後,就再也沒有提過蜀漢的事情。

三、司馬懿很忙。諸葛亮死了,孫權也無功而返,並不代表著曹魏就沒事做了。此時,盤踞在遼東的公孫淵叛亂了。237年,公孫淵背叛曹魏,自立為燕王,北結鮮卑,南聯東吳,擁兵十萬,騷擾曹魏北疆,曹叡不得不召回司馬懿來討伐公孫淵。238年,司馬懿發兵遠征遼東,經過艱苦的攻堅戰,司馬懿平定遼東,誅滅公孫淵。



本來曹叡計劃讓司馬懿再去西北對抗蜀漢,沒想到曹叡突然病重。239年,曹叡駕崩,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成為託孤大臣後,司馬懿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與曹爽的鬥爭中,因此就顧不上西北的蜀漢了。249年,司馬懿終於熬出了頭,把曹爽黨羽一網打盡,獨掌大權。掌權後的司馬懿也沒有閒下來,於251年平定了太尉王凌的淮南叛亂。之後不久,司馬懿去世,終年73歲。


石頭有話說

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司馬懿被魏明帝召見,司馬懿為何嚇出冷汗》:

公元234年諸葛亮再度北伐,可是這一次卻成為了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由於司馬懿早有準備,加上諸葛亮軍務沉重,終於諸葛亮病倒在了五丈原。而諸葛亮這一病就在也沒有起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同司馬懿的決戰中,司馬懿笑到了最後。並且蜀國這個時候虛弱不堪,面臨這樣的重大損失,蜀漢簡直是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但是這時候司馬懿卻沒有發兵趁機入蜀。

諸葛亮司馬懿

其實諸葛亮病逝之後,蜀漢人心惶惶,這個時候正是攻打蜀漢的最好時機,但是司馬懿卻選擇了撤兵。這背後自然是有考量的,因為畢竟涉及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一旦司馬懿發兵蜀漢,拿下來了會被懷疑有野心,拿不下來也會被問罪。而造成這種困境的根本就是諸葛亮病逝了,司馬懿的作用被大大的降低了,所以司馬懿選擇撤兵,不過這也會被懷疑,只是過失可能會小點。

而司馬懿撤兵之後,魏明帝還是單獨召見了司馬懿,當時司馬懿嚇出了一身冷汗,因為司馬懿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十分害怕魏明帝抓住了自己的把柄。這場召見司馬懿的顧慮是十分多的,畢竟魏明帝要殺司馬懿,只是需要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不過司馬懿處理的比較好,從其撤兵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當時撤兵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魏明帝

司馬懿當年空城計的時候,其實司馬懿應該也是知道的,畢竟當時已經有人提出帶兩千兵士去打探究竟,但是司馬懿馬上回絕了。因為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尤其是司馬懿。如果當時司馬懿捉了諸葛亮的話,那麼司馬懿註定不可能再有執掌大軍的機會,朝廷不會讓司馬懿有討伐蜀漢的機會,更會就此讓司馬懿離開兵權,所以孔明在,司馬懿的價值才能體現。

司馬懿

所以諸葛亮死後,面對魏明帝曹叡的單獨召見,司馬懿緊張不已。當北問及為何撤兵時,司馬懿立刻解釋為蜀漢根基尚在,而且蜀漢易守難攻,恐怕會空耗國力。其實當時司馬懿明白自己可以滅蜀,但是這樣做的話是魏明帝所不願意看到的,蜀漢真讓司馬懿拿下來了,那麼要麼司馬懿自立於蜀漢,要麼交給曹魏,然後自己等待被罷免兵權,當一個沒有空有虛名的侯爺。

曹操司馬懿

三國最後能夠歸晉,少不了司馬家的隱忍,司馬懿此人雄才偉略,但是卻一直沒有暴露出一點野心。曹操在世的時候,司馬懿一直隱藏自己的才能,一直等到曹操去世,司馬懿才開始展現自己的能力。等到曹魏內部混亂時,司馬懿便立刻出手,一次便把曹魏那一幫人給收拾乾淨了,從此司馬懿開始了把持朝政,這種人實在是可怕。


小司馬遷論史

不是不打,是沒時間得打

首先,我要列出幾個關鍵的時間點:

諸葛亮於公元234年去世,八歲的曹芳239年繼位,司馬懿249年獨攬大權,251年去世,中間隔了15年,其中有兩個時間段,都讓司馬懿脫不開身。

公元234—239年

諸葛亮死後,應該是攻打蜀國最好的時機,可是為何司馬懿不打呢?

一個是蜀國還有費禕、姜維等大將支撐,實力尚存,蜀國不好打,公元235年,馬岱經常騷擾魏國邊境,司馬懿需要鎮壓。

其二,魏國本身也有戰爭需要解決,公孫度佔據遼東,對抗魏國,公元237年魏明帝派司馬懿前去鎮壓,司馬懿也脫不開身。

公元239—249年

這十年是魏國內部政治鬥爭的時間,公元239年八歲的曹芳繼位,魏明帝託孤給了曹爽和司馬懿等四個人,但是曹爽排擠司馬懿,司馬懿是個沒有實權的太傅。

公元241年,東吳趁著魏國內亂,兵分四路伐魏,司馬懿忙著對付東吳了,無暇顧及蜀國,直到公元243年才擊退吳軍。

公元244年,曹爽進一步獨掌大權,他提出伐蜀,司馬懿認為現在還不能打,但是曹爽不聽,結果大敗而歸。

公元245—249年,是曹爽囂張,司馬懿沒落的四年,司馬懿徹底回家養老了,但是卻暗中培養勢力,隱忍而發,最終在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滅曹爽集團,奪得大權。

公元249—251年,司馬懿都在剪去曹氏的羽翼,為子孫篡位做準備,那時的他都70歲了,年老體衰,滅蜀的願望只能交給自己的子孫了,而司馬懿本人也在公元251年去世。

通過這幾個時間點可以看出,諸葛亮死後十幾年裡,司馬懿的時間都被排的滿滿的,沒有多餘精力花在伐蜀上,雖然他在有生之年沒能滅蜀,但是他的兒子司馬昭做到了。


逸聞軼事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要解釋清楚這件事,要從曹魏的戰略大局說起。

說到曹魏的戰略問題,絕大多數人都會提到賈詡、霍性等人,認為是他們先提出偃武修文、後發制人的戰略,其實不然。早在建安十四年曹操發兵合肥的時候就感覺到了力不從心的問題,原本想憑藉統一北方榮登丞相的氣勢一鼓作氣平定江南的夢想在赤壁之戰後破滅了。此時的曹魏已經成為眾矢之的,即便坐擁七州之地也感覺到了兵力不足,捉襟見肘。【辛末,令曰:自頃以來,軍數徵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長期戰爭準備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說明此時的曹操也感覺到長期戰亂給百姓帶來的傷害。民間疲敝,戰爭後勁不足,而短時間平滅反亂統一天下已經不可能,需要考慮做長期戰爭準備。

歷史的慣性很大,曹操曹丕在位期間,雖然有這樣的思潮和言論,但實際操作上依然是先軍政治那套,因而有了霍性的慘死和曹丕的後悔,而偃武修文後發制人的戰略一直到魏明帝曹睿上來後才真正被確立。簡而言之,就是針對吳蜀兩位主要對手採取防禦態勢,不主動發動戰略上的進攻,抽出人力物力先解決自身的內部問題,休養生息發展壯大後再一鼓作氣解決吳蜀這兩個頑疾。

但實際上魏國至少在針對蜀國時沒有徹底貫徹執行這一戰略,且不說諸葛還活著的時候就曾命令曹真伐蜀,諸葛死後也同樣有曹爽領兵伐蜀的故事。司馬懿在取得曹魏大權後之所以堅決不打蜀國,是因為他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意識到在兵力、國力未佔絕對優勢的時候,無論是伐蜀還是伐吳,都具有極大的風險性,一旦遇挫,對自身的權力統治有極大的影響。

所以一直到諸葛死後三十年,才由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發動伐蜀之役,並準備一鼓作氣順江而下解決東吳的問題。但是由於曹魏得國不正,司馬氏未凝聚人心,曹魏始終叛亂不斷,天下一統的大業直到司馬炎稱帝后才得以實現。


明明的意思

縱觀整個三國,英雄輩出,但是,最後最大的贏家還是司馬懿,或者說是司馬家族。雖然司馬懿算起來也只活了72歲,但他還是熬死了曹魏三代掌權者,熬死了夙敵諸葛孔明。但是,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並沒有對蜀國動手。


那麼,司馬懿真的不想打蜀國嗎?諸葛亮在世的時候,盡心竭力輔佐劉禪,真正的劉禪可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無能,在那個紛爭四起的戰亂年代,諸葛亮這個靠山死後,劉禪也能夠獨當一面,不枉諸葛亮曾誇讚他的:“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所以,諸葛亮死後,蜀國並沒有陷入任人宰割的混亂局面,也不能被人隨隨便便打敗。

諸葛亮死於234年,司馬懿死於251年,我們來看一下司馬懿在這17年間都做了些什麼。即便諸葛亮生前多次北伐失敗,蜀國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237年,魏國遼東太守公孫淵起兵造反,司馬懿便主動請纓,忙著鎮壓。用了一年時間,才平息了這場戰爭,這時朝中突然傳來曹叡的信,說司馬太尉,快回來看我最後一眼吧,我快不行了。於是司馬懿快馬加鞭,趕回宮中。



曹叡死後,把皇位傳給年僅8歲的幼子曹芳,命曹爽和司馬懿輔佐。這曹爽處處與司馬懿作對,所以,司馬懿在這段時間裡把大部分經歷都用在了對付曹爽上,根本沒心思去管蜀國。244年,曹爽自作主張攻打蜀國,大敗而歸。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羅列罪狀趁機滅掉曹爽。從此,大權便全部落在了司馬家族手中,但是僅僅過了一年多,司馬懿就死了。



所以,在諸葛亮死後的一段時間裡,司馬懿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打擊叛亂和內鬥奪權上。自己的家族命運都危在旦夕了,哪還能安心出去替曹魏皇室打江山。本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原則,在這段時間裡,司馬懿是無暇顧及蜀國的。


歷史密探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軍又在退軍的時候發生了魏延楊儀內鬥事件,一時川中震動。而作為 諸葛亮的頭號大敵兼一生知己司馬懿卻沒有趁勢攻伐蜀國。甚至在以後的十數年間司馬懿竟再沒有踏足雍涼大地,更不要說是攻打蜀國了。我想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

一、這時候魏國的當家人還是曹睿,他是不允許司馬懿一家獨大的,所以在兵權上就限制了司馬懿,讓其不能調集力量去集中攻打蜀國。而這時候雖說蜀漢第一大腿諸葛亮去世,第一猛將魏延被誅殺三族。但是蜀漢在劉禪、蔣琬、費禕、姜維、王平一干同志努力下。很快就穩定住了局勢。於漢中重新佈置好了機關、陷阱就等著魏國人來開個沙龍聚會了,但是曹睿也不傻啊,心裡想著滅你蜀國有啥好的啊,不說打不打得下來,就算打下來了,那統兵大將軍反了怎麼辦,那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嘛。這筆買賣划不來。(可參考後期鍾會)

二、超級隊友燕王公孫淵的助攻,公孫淵,公孫家族一直在遼東都是很牛逼的。不說別的,就幾十年前的本家公孫瓚那也是響噹噹的的漢子。義之所至,生死相隨的白馬義從威震天下(是不是親戚我就不知道了,反正都姓公孫至少五百年前是一家嘛)。正兒八經的爺爺公孫度那也是牛逼哄哄的啊,史書記載公孫度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後來更是佔據遼東,為公孫家族打下了一份基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原地區戰亂不止,破敗不堪。而遼東那地方是承平已久,發展的那是槓槓的。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滋生的野心。在爺爺父親輩時,一代梟雄曹孟德坐鎮,那是一代梟主啊,打的四世三公的袁本初都生活不能自理,吐血而亡。所以遼東基本上沒有什麼大動作。但是到了公孫淵這一代,情況就不一樣了,首先是魏國君臣都基本上換了一茬了,猛將雖然還有但是已垂垂老矣,哪有我公孫淵年富力強呢。試看一個蜀國諸葛亮就打你魏國不能自理,何況我大遼東呢。於是公孫淵大喊一聲:“諸葛丞相你走好,興復漢室的任務就交給俺公孫淵了。”隨即自號燕王扯旗造反。哎,只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一年時間司馬懿平定遼東,公孫家族灰飛煙滅。這一來一去司馬懿又耽誤了不少時間,至於伐蜀就只能再往後推遲了。

三、曹家最後的主角叫曹爽,曹爽很不爽,因為司馬懿又打贏了,這讓阿爽很尷尬,我這一年到頭的想辦法排擠司馬懿,這可倒好,你一戰打贏什麼就回來了。這讓曹爽想不通啊。想不通後果是很嚴重的。憑什麼你司馬懿就能打勝仗,我爽是不可能輸給你的。公元244年曹爽伐蜀,卻被費禕、王平一頓亂揍。無功而返的曹爽這一段時間是爽不起來了,因為他和司馬懿的差距太大了,他被人恥笑。說不如司馬懿。怎麼可能,我爽可是魏大將軍曹真的後代,他可是正面擊敗過諸葛亮的男人啊。我一定要把司馬懿給踩在腳下。公元244年一直到公元249年,這段時間曹爽整天就圍繞著一個目的就是打壓司馬懿。這段時間曹爽可是意氣風發,聽曲、喝酒玩女人好不快活。因為他最大的敵人司馬懿已然被他踩在了腳下。就在不久前,司馬懿還中風了。哈哈,我曹爽果然天下無敵。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曹爽被誅殺三族。

四、司馬懿,您的餘額已不足,司馬懿終於權傾天下了,可以調集所以力量去攻打蜀國了,就在司馬懿積蓄戰備力量的時候,251年9月7日這一天司馬懿他收到看一條短信,上面寫著您的餘額已不足,請儘快充值。司馬懿不相信啊,怎麼可能,我從來都是找別人要錢,怎麼會給你錢。司馬懿大怒之下回了一條短信,“我沒錢。”到此,故事就結束了。

ps:遼東公孫家族和公孫軒轅又關係嘛?哪位大神可為我解惑?


聯盟大俠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人生兩個最大特長是智慧,隱忍和長壽。所以比同時期軍事家更有作為。司馬懿出道很旱,曹操有識人之能,發現司馬懿其人鷹視狼顧,非久居人下者,心甚忌之,徵而不用。為打消猜忌,司馬懿乾脆為曹操養馬以待天時,敖死了曹操,曹丕直到魏明帝曹睿時才領兵帶隊建功立業。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伐魏,司馬懿領魏軍拒之,蜀丞相諸葛亮智慧超絕,屢出奇計,司馬懿權衡利蔽,憑藉魏國強大的後勤保障,不與之交戰,採用守勢笑到了最後,諸葛亮掬躬盡萃五丈原。-此後蜀國調整了策略,後主劉褝治國之能並不次於乃父。諸葛亮死後再沒有設丞相,把軍權給了大將軍蔣婉,行政權交給了楊儀避免了專權,從此蜀國上下一心,忠臣良將盡力,又有蜀道之險,蜀國可謂固若金湯了。司馬懿回軍之後十幾年陷入無休止的內鬥之中,根本無暇西顧。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稱燕王,238年魏明帝曹睿派司馬懿討伐遼東。239年曹睿病死,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共同扶佐八當曹芳理政。曹爽深忌司馬懿才能,找藉口奪了司馬懿軍權,只給個有名無實的太傅,司馬懿選擇了隱忍,。心不恨,站不穩,如果曹爽利用手中權利把司馬懿殺了,以後天下就沒司馬氏什麼事了。\\曹爽利用手中權力貪汙,結黨營私,出行利用天子儀仗,用他的弟弟掌控禁軍,引起朝臣警覺,加上司馬懿久在軍中有很高威望,司馬家族是漢末世家大族,有非常大的勢力,朝臣逐漸倒向司馬氏這邊。公元249年魏國曆史上發生了高平陵事件。皇帝曹芳去高平陵祭祖,司馬懿稱病留在洛陽城裡,實際上他也撐不了幾天了。大將軍曹爽保著皇帝曹芳出行。司馬懿打著太后名儀奪了洛陽城\\,曹爽受被滅了三族。從此司馬氏撐控了曹巍軍政大權。不久以後司馬懿病死,歷史井沒有給他機會,他的遺願由他的兒孑和他手下大將鍾會,鄧艾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