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喜欢站在阳台上环视四周,除了呼吸那并不太新鲜的空气之外,喜欢感受身边建筑一点一滴的变化。在将近40年的岁月中,它们不断更换着姿势,唯独没怎么变得就是宣武门天主堂。


总是喜欢站在阳台上环视四周,除了呼吸那并不太新鲜的空气之外,喜欢感受身边建筑一点一滴的变化。在将近40年的岁月中,它们不断更换着姿势,唯独没怎么变得就是宣武门天主堂。


宣武门天主堂的位置就在宣武门路口的东北角,比较醒目。
因为它旧时身处古老紫禁城的西南,北京城的南边,所以又称为【南堂】。属于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现在看到的南堂是经历修葺过的,最近一次在1999年左右,修葺一新。图为南堂进门处。
要说南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5年,也就是明万历33年,利玛窦神父在此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也就是南堂的前身,但当时规模很小。他在中国生活了28年,做了大量的中外文化与交流的工作。图为教堂门前左侧的利玛窦雕像。
而南堂的门前的右侧的雕像则是圣 方济各·沙勿略,是最早来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
圣 方济各·沙勿略,1506—1552年,西班牙人,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先驱之一。图为南堂门前沙勿略的全铜雕像。
据说圣 方济各·沙勿略是最早想来华传教的西方教士,可是,生不逢时,由于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他却始终无法得偿宿愿,最终抱憾客死于距广东海岸仅56公里的一座小岛上。
南堂为三进院落,大门为中式建筑,为教堂的第一进院落,在往后西跨院为起居住房,有顺治帝在1657年御书堂匾“通玄佳境”,而东跨院为教堂的主体建筑。
在第一进院落最为显眼的就属一座圣母山和圣母玛利亚雕像,安详慈善又不失庄严肃穆。
再往东走便是东进跨院,也就是南堂的主体建筑了。
南堂的主体建筑为砖木混合结构,坐北朝南。正面为巴洛克风格,以动感与辉煌而著称,拱形的门窗、精美的砖雕、挺实的立柱装饰着整个教堂,庄严、典雅、神圣。
其实,在主体教堂前的院内还有一块石碑,是《都门建堂碑记》, 碑文已经泯灭不清,无法辨认。图为教堂内部左侧祭坛。
进入教堂内,第一感觉就是安静,大厅空间运用了穹顶设计。数盏西式玻璃吊灯,把高高的、狭长的教堂装饰得神圣高雅。
图为教堂内部右侧祭坛。
教堂两侧配以五彩的玫瑰花窗,并配有相应的图画。
虽然不信教,但是置身其中,也会被庄严肃穆所感染。煞有介事的管工作人员,要了南堂的简介,里面的工作人员大多慈眉善目,热心周到。
其实教堂院中的南面应为南堂的正门,它是一个西洋式的门面,此门平时不开,只有重大活动时才开放。
南堂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经历了几次毁坏,甚至被夷为平地。比如1664年,汤若望被弹劾下狱,该堂一度被毁,汤案平反后康熙又拨银重建,1775年遭火灾,后又重建。1900年曾被义和团焚毁。1902年又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经多次修葺。
我们现在看到的南堂是1904年重建的主教坐堂,这座古老的教堂蕴含着浓厚的沧桑感,它也是中国天主教会的标记与象征。其实,也许就在我们的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历史,并不用刻意的去参观什么博物馆,也许在不经意之中就能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图为我感受历史的真实,他感受童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