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遵毅
大部分人對葛爾丹的看法是:認為葛爾丹所統領的準噶爾反叛清朝,而清朝是去平叛的。在清朝官方記錄裡,也是康熙去平定準噶爾。
清朝這樣認為的根源在於,葛爾丹是蒙古人,而清朝已經統治了大部分的蒙古人,皇帝不僅是中原的皇帝,也是草原的大汗。
其實,清朝與準噶爾之間的戰爭應該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而非清朝與附屬國或者附屬部落之間的戰爭!
葛爾丹屬於蒙古的一個分支,蒙古後來分為好多分支和部落,葛爾丹的這個分支最終在清朝的西北方向,近新疆,中亞,蒙古等地區建立了一個準格爾汗國。
全盛時準噶爾疆域達到700多平方公里,而且有南下的趨勢,其實,要是從另一個層面來看,當時的葛爾丹未必不是女真的努爾哈赤,準格爾未必不是後金。
因此,準噶爾的崛起引起了康熙的注意,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尤其是葛爾丹積極和西藏的達賴喇嘛以及沙俄積極聯絡,在康熙看來,如果準格爾入侵外蒙則清軍必須出手,如果準格爾向其它地方擴張,則會坐視。
但是,葛爾丹還是向外蒙(喀爾喀)進軍,在這樣的背景下,康熙多次親征打敗準噶爾,但是,康熙並沒有徹底打敗準噶爾汗國,只是重創了準噶爾,噶爾丹後來死了,才算消停一會,後來葛爾丹的子孫大有捲土重來之勢,這樣又經歷雍正一朝,直到乾隆年間才徹底打敗。
清朝與準格爾部之間的戰爭大概經歷了將近百年,而康熙三次親征只是代表了清廷對於這股來自西北勢力的重視與打敗他的決心。在沒有親征的時候,其實也是長時期的軍事對峙!
在和準格爾作戰期間,為了切斷準噶爾和沙俄的聯繫,清朝在戰勝沙俄的情況下與沙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割讓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沙俄,後來雍正也是簽訂了條約,割讓貝加爾湖周圍10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給沙俄,估計也都是出於這方面的考量,給沙俄一些利益,從而讓沙俄放棄對準噶爾的支持。
所以,準噶爾並不是那麼好打的!
史論縱橫
噶爾丹是清朝康熙時期蒙古準格爾部的首領,蒙古準格爾部在他手上吞併了漠北和漠西的很多部族,極盛時期的準格爾汗國幾乎成為跟大清朝平起平坐的國家。曾經攻入甘肅、寧夏和內蒙地區,一度威脅到大清朝北京城的安危,成為康熙的心腹之患。
噶爾丹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大清的安危,萬一哪天噶爾丹從蒙古草原南下破長城而入,大清朝的北京城就置於準格爾騎兵的馬蹄下了。等到康熙平定三藩叛亂之後,終於可以騰出手來收拾噶爾丹。但是葛爾丹也不是軟柿子,康熙親征三次愣是沒能把噶爾丹滅掉。雖然打擊了噶爾丹的囂張氣焰,但準格爾汗國實力猶在。雙方戰爭演變成了長期的持久戰,互有勝負,總體上大清朝略勝一籌。
壽命長的好處就是,我打不死你,我可以熬死你。某天,康熙視察黃河的時候,收到噶爾丹病死的消息,激動的渾身哆嗦。康熙仰天長嘯跪倒在黃河岸邊:終於熬死你個王.八.蛋了。但是準格爾汗國還在,噶爾丹還有繼承者,怎麼搞?康熙和他的兒孫們充分發揚了,打不死也要熬死敵人的風格。終於在乾隆的時候準格爾汗國內訌,乾隆抓住了機會,左手招撫、右手征討,一舉滅亡了困擾大清朝80多年的毒瘤。
小易知天下
農耕政權和遊牧部落的鬥爭,在古代一直存在。只要遊牧民族不團結,對於農耕政權的影響不大。但是,如果遊牧民族出現一位能統一各部落勢力的領袖。那麼,對於農耕政權,將是一個致命的威脅。
蒙古族自從元朝以後,就四分五裂了。直到格爾丹的出現,蒙古衛拉特部落重新統一。噶爾丹作為準噶爾部(衛拉特蒙古的一支)的首領1,於1676年打敗衛拉特盟主鄂齊爾圖汗,建立了準噶爾汗國。格爾丹把鬆散的衛拉特聯盟,變成了“國家”。
並且,五世達賴喇嘛還贈予噶爾丹 “噶爾丹博碩克圖汗” 的稱號。舉行大典的時候,喀爾喀札薩克圖汗成袞也前來參加。
本來蒙古族和滿清是僕從關係,這一下就變成了兩個國家。所以,清朝說噶爾丹對抗清朝是叛亂。
突然間,清朝西北全部失去控制了。這三個部落統治地區加起來跟清朝統治地區大小差不多了。而且,自古在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中原政權不佔優勢。
因為,遊牧民族機動性好,你派兵過去了,都不一定找到人。你剛撤走,他就又回來騷擾邊境,甚至威脅中原腹地。蒙古騎兵一般每人兩三匹馬輪換,噶爾丹就曾直接威脅到烏蘭布通地區!到北京也就四五天路程了。
噶爾丹統一準格爾以後,開始出兵征服了西方的哈薩克汗國。後又派兵和清朝爭奪原漠南、漠北,在1690年,攻入喀爾喀,長驅東進,直取烏珠穆沁。然後,噶爾丹在赤峰附近的烏蘭布通南下。這時候,已經緊逼北京!400公里,騎兵四五天就能到。
喀爾喀諸部各首領,聯名請康熙出兵。康熙帥兵親征,在烏蘭布通與噶爾丹交戰。擁有重型火炮的清朝軍隊,打敗了噶爾丹的“駝城”戰術。康熙三十五年和三十六年,康熙又兩次親征。最終,康熙三十七年,噶爾丹死了,康熙才鬆了一口氣。
遊牧民族尊重能征善戰的英雄,只要噶爾丹一天不死。噶爾丹都有可能再重頭再來。所以,康熙才會如此重視噶爾丹。康熙知道噶爾丹死訊後,曾激動地跪謝天地。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噶爾丹怎麼這麼了不得,他到底是哪裡觸怒了康熙,怎麼能讓康熙三次去御駕親征呢?
勾結沙俄,對抗清朝
按照老規矩,先說說噶爾丹是什麼人。噶爾丹是蒙古準噶爾部的首領,而準噶爾部是衛拉特蒙古人的一支,而這個衛拉特蒙古人,其實就是明朝時製造了土木堡之變
噶爾丹從小被送到日喀則,師從第四世班禪喇嘛。後來四世班禪喇嘛去世,他又到拉薩拜五世達賴喇嘛為師。24歲時,準噶爾部發生內亂,噶爾丹返回將其平定,並正式成為準噶爾部大汗。
(噶爾丹)
噶爾丹成為大汗之後,就開始向外擴張,先後與
(鼎盛時期的準噶爾汗國也異常強悍)
而清朝此時也發現了沙俄在亞洲的擴張意圖,並已經在雅克薩等地與沙俄發生直接戰爭,因此準噶爾和沙俄這兩大強敵結盟的意圖引起了清朝的高度警惕。1689年,清朝軍隊在雅克薩擊敗沙俄。同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沙俄隨後不再公開支持噶爾丹,噶爾丹擴張的勢頭受到打擊。
要求與康熙平起平坐
在失去沙俄援助一年之後,噶爾丹再遭打擊。公元1690年,噶爾丹駐地科布多發生大旱,噶爾丹無奈親率大軍東征搶糧。但就在此時,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發動兵變,佔領了噶爾丹的本部。噶爾丹一看後路被斷,索性破罐破摔,竟然去進軍已被清朝視為嫡系的蒙八旗所駐守的漠南蒙古
而且噶爾丹還拒絕的清廷的提和,並通過使臣對康熙說:
“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
這個表態可以說是犯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大忌。中國古代要維護大一統王朝的正統性,講究的就是“天無二日,民無二主”,而噶爾丹竟然公開要讓清朝皇帝承認他和自己是平等的,這無論如何是康熙不能接受的。因此康熙決定御駕親征,討伐噶爾丹。雖然因瘧疾,康熙在起兵不久後返回,但清軍還是在9月擊敗噶爾丹,噶爾丹率百人逃回科布多。
(康熙親征噶爾丹)
但6年之後,噶爾丹再次進軍喀爾喀,早已對其有了警惕的康熙再次親征並再次將其大敗。次年,康熙第三次親征,將噶爾丹包圍在科布多附近。最終噶爾丹服毒自盡。康熙得報後要求將其骸骨照吳三桂例粉骨揚灰,將其骸骨“置京城外,懸掛示眾”。噶爾丹這一代梟雄,最終落得了死無葬身之地的下場。
桃花石雜談
先給大家盤一盤噶爾丹的家族源流和海底吧!
噶爾丹作為衛拉特蒙古人的大汗,是明朝時期也先的後人,也先就是那個在土木堡之變中俘獲明英宗的那個瓦剌部蒙古太師。
也先的父親是脫歡,脫歡的父親是綽羅斯·馬哈木。綽羅斯·馬哈木的父親是猛可帖木兒。
猛可帖木兒的父親是烏林達,烏林達父親是元朝的一個大臣,叫做孛罕。
孛罕所在的部落叫做斡亦剌惕部。當年成吉思汗曾經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這個部落的首領,並且約為世代婚姻。
所以,如果說噶爾丹身上流著黃金家族的血,也並不是不可以。
但是比較尷尬的是,喀爾喀蒙古作為達延汗的部落後代,而達延汗作為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同時作為也先的外曾孫,被噶爾丹的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揍的那是相當悽慘。
康熙之所以要御駕親征噶爾丹,其主要原因還是喀爾喀蒙古的三大汗,包括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車臣汗實在太戰五渣。這三個正宗的流著黃金家族血液的蒙古人,那是真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被舅舅家的噶爾丹打的滿地找牙。
而彼時的滿清政府也不好過。在1661年,滿清政府剛滅了明朝。
1673年,吳三桂就開始造反。直到1681年,三藩之亂才平息。兩年後,的1683年,明鄭政權被施琅打敗投降。
然而,1685年到1688年,俄國人又在雅克薩搞事情。
到1690年,噶爾丹又來了。縱觀歷史,滿清開國也夠艱辛的。
關鍵是,康熙他是在1661年登基的!!!
也就是說這一系列的戰爭都發生在康熙在位時期。說真的,這換哪個皇帝上臺來,連續打三十年的仗,都得憤怒了——你們過兩天安生日子能死啊!
具體到三徵噶爾丹,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噶爾丹已然擊潰那幾個不爭氣的表兄弟,隱然有了雄踞蒙古高原的態勢。
並且在沙俄的支持下,噶爾丹獲得了大量的火器。這也就是為什麼滿清政府與準噶爾部的連番交戰都是大炮轟擊,火槍齊射。
如果滿清政府不能快速的,徹底的毀滅噶爾丹,過一二十年,甚至用不了那麼長時間。滿清將面對的是一個擁有高機動性的,且被火器所武裝的遊牧民族集團。這對於任何中原王朝來講,都相當於在頭頂上種一片草原。。。不但要和親,沒準還得送歲幣。
因此,康熙必須在連番戰爭之後依然千里轉運物資,務必進疆將噶爾丹斬草除根。甚至在面對以往漢人王朝都覺得束手的蒙古高原上,千里追擊,要的就是噶爾丹的命。
王斌兔斯基
噶爾丹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竟然能讓康熙如此重視?這得從蒙古和清朝的關係說起。1635年,蒙古諸部的大汗林丹汗病逝,其子率眾歸降,蒙古其餘諸部相繼投降清朝,並奉皇太極為蒙古大汗,至此蒙古諸部正式淪為清朝的附庸。
1644年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這一年清軍入關,這一年噶爾丹出生。噶爾丹是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的第六個兒子,本來繼承首領的事情也輪不到他。噶爾丹可不一般,是大名鼎鼎的也先的後裔,甚至被藏傳佛教認為是活佛的轉世。不滿13歲便被接入西藏,拜達賴為師。
你們以為噶爾丹會潛心修行佛法,成為一個與世無爭的活佛,那可就打錯特錯了。修行佛法並沒讓噶爾丹放棄修行自己野心。1670年,準噶爾部落發生內亂,噶爾丹的兄弟相繼在內亂中被殺,於是噶爾丹回到了部落,靠著藏傳佛教的支持和自己的能力,結束了部落的內亂。
此時噶爾丹不在滿足於部落首領的稱號,他要成為蒙古大汗,他要再現先祖成吉思汗的偉業。噶爾丹不僅有野心,而且很有能力,成為部落首領後,噶爾丹很快的擊敗了衛拉特蒙古的其他幾個部落,建立了實際上的準噶爾汗國。
這樣以來就不得了了,衛拉特蒙古諸部原本是清朝的僕從,現在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和清朝一樣的國家,清朝是不可能接受這樣的局面的。而且噶爾丹揮兵蒙古大草原,實際上已經威脅到了清朝的統治。清朝治下還有其他部落,有樣學樣這種東西太容易發生。因此康熙把噶爾丹視為叛亂分子,先後三次御駕親征噶爾丹。
當然了,噶爾丹的實力,還不足以和當時威力猶存的八旗鐵騎相抗衡,在康熙持續的打擊下,噶爾丹明顯吃不消,汗國內的勢力不再聽從他的指揮。內憂外患之下,噶爾丹四處逃竄,於1679年死於科布多。
小鎮月明
在康熙繼位後,首先面臨的就是執政地位不牢、朝政全被四大輔臣把持;康熙然後用計謀除掉了鰲拜,其實史書上說這根本不足為慮?為什麼?有的歷史學者說,這就是孝莊太后留給年輕的皇帝投名狀,讓康熙立威用的,從現實意義上看,確實達到了效果。
康熙初年,經過連年的征戰,中國百姓是民不聊生、百廢待舉;從皇帝的角度來考慮的話,大清江山沒有得到完全而得統一。有明朝遺留的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三藩;又有寶島臺灣未收復;還有西北蒙族葛爾丹叛亂;當然這都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並不是同時出現。康熙帝在位61年做過的大事當屬這三件。
據史書記載,葛爾丹是準格爾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經過連年的征戰和討伐。準格爾在葛爾丹在位時最大面積達到了驚人的700多萬平方公里,什麼概念?那日本對比的話,就是相當於20多個現在日本國土的面積;而當時的蒙古則被康熙視為自己的領地,在滿清八旗沒有入關之前,就有女真族和蒙族通婚聯盟的先例,著名的孝莊太后就是蒙族人。
可見當時的葛爾丹實力有多強大,在內憂外困之初,康熙帝為了能穩住西北這隻餓狼,就把自己最心愛的藍齊兒格格下嫁給了葛爾丹,以此來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收復臺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收復臺灣後,下一步的計劃就是消滅葛爾丹,因為葛爾丹也是傑出的一位汗王,兩山不容二虎,早晚必有一戰。
葛爾丹也深知康熙帝把心愛的藍齊兒格格下嫁給他是為了爭取時間,所以在康熙收復臺灣期間,也是四處征討,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來對抗康熙;等到康熙收復臺灣後,葛爾丹的實力已經是大大的增強,不但征伐各個蒙古部落,有時候還騷擾大清內地,使得康熙帝不得不加緊對葛爾丹的軍事討伐。
康熙帝二十七年(1688年),葛爾丹又大舉進攻喀爾喀部落,這個部落四處逃散,並派人向康熙帝救急,忍無可忍的康熙帝與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決定親征葛爾丹,葛爾丹大敗,狼狽逃竄,逃回 科布多(今蒙古吉爾噶朗圖)時只剩下數千人。被康熙帝打敗後的葛爾丹並沒有死心,大量徵召散亡人員,準備再次東山再起。康熙帝二次親征於康熙三十六年再次打敗葛爾丹,葛爾丹身邊已無用兵之將,服毒自殺。
歷史志
先說為什麼康熙要三次御駕親征噶爾丹
直接原因是,噶爾丹吞併喀爾喀蒙古(現在的外蒙古),借追擊喀爾喀潰兵為由,深入到內蒙古地區,直接威脅到北京的安全。康熙第一次用兵時,噶爾丹的勢力已經擴張到明長城附近,康熙三次用兵準噶爾,都是在現在的外蒙古地區交戰,和漢武帝反擊匈奴是一樣的道理。
清朝打到準噶爾的新疆老巢,是雍正和乾隆時期。
再說深層次的原因:清朝立國的基礎“滿蒙一體”(這裡的“蒙”指的是漠南蒙古)。
皇太極打敗了察哈爾的林丹汗後,後金控制了漠南蒙古,皇太極不僅是後金的皇帝,同時還兼任蒙古大汗。這項制度到康熙時也一樣,康熙就是當時漠南蒙古部的博格達汗。
漠南蒙古對於滿族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在滿洲人和蒙古人看來,漢人是外人。而在漢人看來,滿人和蒙古人也是外人。所以康熙隨時要防備漢人的造反,以及穩定東北和塞外的政治局勢。
蒙古部在人力、財力、軍力上給予了滿族很大的支持,沒有蒙古的支持,單靠滿族八旗的兵力,根本無法統治中原漢地。對於清朝來說,中原丟了都無所謂,蒙古和滿洲絕對不容有失。
如果準噶爾只是一個小部落,康熙還不會放在心上,偏偏準噶爾是一個巨大的競爭對手。而且更為關鍵的是,準噶爾部是蒙古人!噶爾丹也是蒙古大汗,他也有統一蒙古所有部落的合法性!
(噶爾丹)
假設,清朝和明朝一樣,以長城為界,外蒙的事不管了。會出現什麼結果?蒙古部落會離心離德,脫離清朝。畢竟準噶爾和漠南蒙古都是蒙古人,而滿族是外族人。
如果讓噶爾丹吞併整個蒙古會出現什麼結果?沒錯,第二個統一草原的成吉思汗!當年金朝就是因為沒有掐死草原六部,導致成吉思汗異軍突起,最終滅了金國。以女真後裔自居的滿洲人,非常介意蒙古部落的這段歷史。康熙是讀過歷史的人,他知道這其中的厲害。
所以,清朝徵西域,實際上就是徵蒙古。而徵蒙古的目的,就是為了爭奪整個蒙古部統治權。
而在準噶爾的眼中,漠南蒙古和喀爾喀蒙古就是蒙古族的敗類,堂堂成吉思汗的後裔,居然向通古斯野人投降,奇恥大辱,都要打!統一草原之後再打滿洲人。
清朝征討準噶爾部目的很明確,就是能掐死就掐死,掐不死下次也要掐死!絕對不能讓“蒙古滅金”的歷史第二次重現,不能讓滿蒙一體的政策破裂。所以康熙才會三次,會不惜一切代價,發兵攻打準噶爾。
Mer86
噶爾丹是清初時期蒙古部落一個具有雄才偉略的英傑,遺憾的是其崛起的時期正好是滿清王朝平定三藩,安定江南,天下重歸一統的時候,如果是滿清之於明末,亦或是不出現內政問題,那麼噶爾丹將會是中國歷史上大寫特寫的一個人物。
噶爾丹是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落的首領,在1670年時期,準噶爾部落出現內亂,其兄被殺,他從系長返回,最終憑藉其能力而平定了叛亂,成為了首領。噶爾丹是一個有野心抱負的梟雄,他夢想著恢復成吉思汗的光榮,於是他開始了將衛拉特蒙古其它部落逐漸一統,從而形成了準噶爾汗國,一個統治新疆和中亞大部分地區的強大的遊牧帝國。
之後噶爾丹進軍喀爾喀蒙古,取得了重大的勝利,漠南蒙古難以抵擋噶爾丹的強大鐵蹄和其學習的西方先進的戰術和軍事武器。正當一帆風順之時,偏偏就後方大本營出了事,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佔據了他的準噶爾汗國,自此噶爾丹成為了一隻被遺棄草原的孤狼。
策妄阿拉布坦於是和清軍聯繫,打算剪除噶爾丹,再加上喀爾喀逃亡的政權也向清廷請求援助,而噶爾丹這些年的所作所為也使得清政府在西北地區的掌控能力越發的羸弱,邊境之地危機已現,為了遏制住這種危險的態勢,清軍毅然出兵干涉,雖然噶爾丹是一支孤軍,可是他仍然是縱橫漠南蒙古,並在烏爾會河之戰中打敗了清軍2萬餘眾,由此也就有了康熙的三次征伐。
康熙御駕親征,在烏蘭布通和昭莫多打敗了噶爾丹,後來噶爾丹於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而死去。
所以康熙親征,也是為了剪除大患,需知噶爾丹創建了準噶爾汗國,而沙皇蠢蠢欲動,西藏也想坐收漁利,而九州之地滿清時刻防備著漢族,將其視為一潛伏威脅,如果邊境之地風起雲湧,噶爾丹將攪起無邊風雲,到時會嚴重威脅的清王朝的統治,這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也難怪康熙在聽說噶爾丹病逝事的消息,會激動的淚流滿面,雙膝跪地。
雖然此時的噶爾丹前有追兵後有虎狼,可是這種鐵腕強權的人物,一日不死,都不能排除他會有崛起的機會,到那時再想要剿滅,將會是難於登天,康熙正因為深知原因,所以不惜三徵噶爾丹。
歷史風雲天下
噶爾丹實際上是一位非常有魄力的雄主,如果與清軍在烏蘭布通一戰取勝,噶爾丹將能夠直取北京,滅亡清朝也不是沒有可能。這也是康熙帝御駕親征的根本原因。真實的噶爾丹是謀略十足,懂得審時度勢,也一直懷揣著成為第二位成吉思汗的夢想。在俄國的史籍中,對噶爾丹的評價極高。
噶爾丹和五世達賴的第五世總管是同窗好友,這為以後噶爾丹成功控制新疆和蒙古奠定了基礎,因為整個蒙古部落都信奉喇嘛教。噶爾丹有達賴喇嘛的加持,肯定技高一籌。達賴也希望通過噶爾丹來實現向更多地方傳播喇嘛教的目標。之後,作為部落君主的噶爾丹大哥被政敵殺害。
1670年,其母千里奔赴拉薩,要求噶爾丹還俗,為其哥哥復仇。噶爾丹義憤填膺,達賴喇嘛同意其還俗,並封其為博碩可圖的稱號,是靈異者的意思。噶爾丹回到部落後,娶妻嫂子為妻,召集部眾復仇,一步步崛起,從而控制新疆南北。他改進賦稅、整頓軍備,全部使用火器,派使者去莫斯科,製作連環瑣甲。
此外,噶爾丹的地域並不限於新疆一地。他先後拿下哈薩克大玉茲和中玉茲,兵鋒直至錫爾河。遠征中亞的薩雷闊裡山,幾乎征服了整個烏茲別克斯坦。他又成為沙俄心目中值得信賴的人。毫不誇張的說,準噶爾是一位擁有秦始皇能力和雄心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