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丝路山水地图》之争

  狗年春晚上展示了一幅《丝路山水地图》。据媒体报道,该图原藏于明朝内府,清朝流落民间,20世纪30年代流出国外,被日本收藏机构藤井有邻馆收藏。2000年由收藏家易苏昊先生斥巨资购回国内。2017年,世茂集团又以1.33亿元从藏家手中收购,并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收藏。

  关于这幅画,春晚还没结束,质疑声已经四起。

鱼龙之争:从名称造假开始

在春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出来介绍说这幅明代国宝的名字叫《丝路山水地图》——我们知道,丝绸之路 的说法是19世纪后期由德国人费迪南·冯·李希霍芬首次提出,距今不过一百多年历史。

  古往今来,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中西方文化与经贸的重要通道,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然而有关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知道内情者恐怕寥寥无几。今天追溯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不得不提起一百多年前的一位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旅行家,他正是“丝绸之路”的命名者。

丝绸之路最早命名人:德国地理学家、旅行家李希霍芬

  生于1833年的李希霍芬有着热尔曼民族独特的执著与探索精神,自幼痴迷地质学的他曾在青年时代就读于柏林大学地质学专业,很早便渴望前往神秘的东亚进行地质研究。在众多东亚国家中,李希霍芬对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情有独钟,他始终认为中国在当时所有的知名文明国度中,是人们最少探究的国家,有生之年,若能将探索的足迹踏上这片古老的热土,则必将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于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李希霍芬开始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考察之旅。从1868到1872年之间,他进行了七次中国之旅,途经当时中国的十三个省。一句中文也不会讲的李希霍芬在一路之上历经千难万险,其考察成果彻底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回国后不久,李希霍芬正式出版了他的考察著作《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更将中国和欧洲之间最古老的贸易之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便是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显然,故宫所藏这幅国宝的真实名称,绝对不会是《丝路山水地图》。而以此为国宝之名,多少有傍热点之疑。

地名之疑:更像是日本进贡明朝的地图

应该说,这轴图中记载了211个古地名,音译自突厥、蒙古、波斯、阿拉伯、亚美尼亚语等多种异域语言的汉字,涵盖了辽阔的疆域,确实气势磅礴。

  但是,令人生疑的是,这幅国宝中的地名,其音译方式、书写技法,绘图特点等,有鲜明的日本“浮世绘”特点,并举了几个画中屡屡出现日本汉字迹象,像“灰”字,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画中这样写过,倒是标准的日本人的写法。

  基于明朝与日本屡战屡和的历史,我们完全可以推论,这幅国宝,更像是日本进贡给明朝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