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裡蓮花洞 疑為“五百里觀音洞”

清代旅行家陳鼎在《黔遊記》中記載了一個長達五百里的觀音洞,在洞中行走九天半後出來發現是都勻一個叫穵麻的地方,可惜並未詳細描述洞口在什麼地方。因為貴州叫做觀音洞的地方實在太多,史學界給它取了個專有名稱叫“五百里觀音洞”。根據此書上下文出現的景點順序推測,“五百里觀音洞”的入口應該在龍里縣城至貴陽龍洞堡之間的古驛道沿線,因此肯定不會是貴陽油榨街附近那個並不深的觀音洞。1983年的時候,貴州省曾對尋找這處名勝古蹟十分重視,組織過幾支考察隊進行尋找,勘察了六十六個符合位置條件的洞穴,但未能確定哪裡才是真正的“五百里觀音洞”。其中與陳鼎在《黔遊記》中描述景象比較類似的溶洞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連當地村民都害怕進入的谷腳鎮王關村

大風洞,一個自明代以來一直是當地名勝的龍山鎮蓮花洞。

何家莊大門

龍里縣城西南三公里的蓮花大壩南邊,有一個村子叫何家莊,後邊的一列大山叫做蓮花山,那一帶有一個龐大的溶洞群,包括同樣出現在《黔遊記》中的當地名勝留人洞(現名留雲洞),龍里縣自來水廠的水源流陰洞以及多個不知名的溶洞。其中要數位於蓮花山頂窪地內的蓮花洞最深,最好看,也最神秘。

登山古道

何家莊後邊有一條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十年的石砌古道(1983年用水泥修補過),沿著八百餘級古老的階梯往上攀登到這一側的山頂,首先看到的是包括出水洞在內的三個溶洞,三個洞口相距不遠,都朝向北門的何家莊。路邊那個最小的洞口進去十多米就斜向下延伸了,裡邊是一個危險的豎井。上方的出水洞則有一條往外流淌的陰河,能供人走入的平坦部分也不是很深。出水洞外是一個石頭壘砌的平臺,據說清代有一個姓吳的道士在這裡修了三間寺廟,他曾進洞走了大約五十公里,發現另一頭是龍里縣羊場鎮的

孔雀寨。但不清楚他進的究竟是這個出水洞,還是另一邊山頂上的蓮花洞,或者這座山上的多個洞穴都是相通的?

包括出水洞在內的三個洞口

在水洞口外沿著古道繼續向東走,一直翻過這個山頭,小路的盡頭通往的便是山頂窪地內的蓮花洞。途中右側的巨石上有兩幅摩崖,分別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時任貴州省主席的薛嶽題寫的“立馬峰頭”和59師師長韓漢英題寫的“擎天一柱”。

薛嶽的“立馬峰頭”摩崖

包括第四軍軍長吳奇偉在蓮花洞洞口題寫的“天下第一洞”石匾及對聯在內,這個摩崖群現在被列為了龍里縣文物保護單位。這三個國軍將領同登蓮花山遊蓮花洞的時間為1936年冬,有資料記載曾帶了一個連的兵力來探索蓮花洞,但並未走通,據傳實際是為了追剿兩個月前在這一帶掉隊躲入洞中的紅軍戰士,有人曾在蓮花山一帶的洞穴中發現槍支和衣服,便有可能是紅軍的遺物。

“擎天一柱”摩崖

蓮花洞的洞口外兩旁刻著一副別有深意的對聯“千年洞府疑無處,萬幻蓮花別有天”,說明民國時期人們便認為蓮花洞可能就是陳鼎筆下那個至今沒有人找到的“五百里觀音洞”。

“天下第一洞”石匾

蓮花洞口

其實早在幾年前,改哥就開始關注龍里這個蓮花洞,還曾聯繫到一位家住山腳的網友瞭解情況。上個週末改哥終於前往龍里,比較完整地遊覽了蓮花洞內容易行走的部分,進洞後一直走到徒手無法繼續深入的地方才返回。

洞口的對聯在“文革”期間被毀壞

洞口的對聯在“文革”期間被毀壞

需要注意的是,蓮花洞內大多數路段都還算比較平坦好走,但在一些嘎嘎角角里也有危險的豎井存在,務必謹慎探索。並且由於這個洞較深,電筒一定要帶足備用電池,最好帶上標記物一路留下標記,萬一不小心迷路了也別驚慌,而是應該冷靜下來回憶來時看到過的景象。

回望洞口

以下是本次探洞的時間記錄,供想要前往實地探險的朋友參考:

16:18 看完了洞口的“天下第一洞”題刻及損壞的對聯,沿著32級臺階進入蓮花洞第一洞廳。

洞口32級臺階

第一洞廳中央的石柱

在第一洞廳回望洞口

從洞頂掉落的錐形鐘乳石

漂亮的石筍

石幔

第一洞廳有很多根被打斷的石筍,可能是被拿去裝點魚池了

造型各異的石筍,如果有彩燈照射就好看了

連天接地的一排大石柱

第一洞廳的地名比較平整

地上有些泥土,說明這裡曾經是陰河的河道

一排被人為“腰斬”的石筍

16:21 進入第二洞廳,看到“霸王鞭”。

掉落在地面的鐘乳石

“霸王鞭”

第二洞廳“太和殿”

第二洞廳內的“御柱臺”

16:28 在第二洞廳左側石壁上看到“打倒日本”紅色題壁。

左側像是有岔洞,但我們未進去探明。

這裡有一根上細下粗的廊柱顯得與眾不同, 可作為獨特的地標。

二洞廳與三洞廳之間的“關卡”,需要彎腰低頭才能通過,按資料記載名為“回營樓”,有多根連通上下的廊柱。

廊柱群

16:35 穿過“回樓營”廊柱區進入到第三洞廳,洞廳中央有一個倒掛的“金瓜”。

第三洞廳中央的倒掛金瓜

石蘑菇

16:40 彎腰穿過一道“矮門”(門上的鐘乳石拴著一條前人留下的標誌帶),往左拐斜向下來到第四洞廳,該洞廳十分寬敞,後部的空間由一條陰河一分為二。

地上有一條作標記的紅白相間的塑料帶

16:44 順著陰河逆流而上,被河上一道狹窄的石門攔住去路,但隨後便在河上的石門左邊幾米外找到一個可以側身通過的“石門”(下圖紅箭頭走向)

16:48 穿過“石門”後地面不再平坦,河床裡有片狀的巨石。在路上還見到一根大木棒。

第四洞廳掉入陰河的大石板

16:54 走到第四洞廳最深處的“小瀑布”下(一路邊走邊拍照,進洞共耗時36分鐘),這裡是一個豎井,沒有梯子無法爬上陰河來源處的小洞並繼續前行。

第四洞廳末端”到此一(日)遊“

右側岔道不深,壁上有現代人題寫的紅色“到此一(日)遊”,地上有塑料飲料瓶,說明不久之前也有人到過這個位置。

盡頭瀑布下方的木杆

從洞口抵達蓮花洞最深處,共用時40分鐘。但並未看到如資料上記載的,薛嶽派兵探洞後留下的“遊客止步”石碑。

瀑布上方,陰河來源的小洞

瀑布上方是一個很高的豎洞,用可射三百米的聚光電筒仍然照不到頂。

用可射三百米的聚光電筒仍然照不到豎洞的頂

17:01 開始返程出洞。

這裡有一堆木板木棒

可通行地段盡頭的瀑布頂端有一個小洞,從有水流出推測如果爬上去或許還可更深入。

17:27 走出蓮花洞口,出洞共耗時26分鐘。按每小時3.5~4公里的步速計算,行程肯定超過了1公里,而不是某些資料上說的600米,但是估計也不到2000米。從蓮花洞和蓮花山脈的走向(都是從西北往東南延伸)來看,此洞確實有比我們徒手探索的路段更深的可能性,或許有些不太顯眼的岔洞我們沒有注意到,有待於專業探險隊進一步勘察。

何家莊蓮花山一帶的衛星地圖(紅線為登山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