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仙逝23週年:君只活半生,我記君一生!

1995年5月8號,鄧麗君支氣管哮喘發作,猝逝於泰國清邁,享年四十二歲。她離開我們整整23年了,但是在很多人的心中,鄧麗君就是一代歌神,她的歌曲就算不怎麼會唱歌的人都能哼上幾句,而且現在每年都會舉辦懷念鄧麗君的演唱會。在各大的歌唱選秀節目中,也有很多人來模仿鄧麗君的聲音來出名。

這些行為都在告訴我們,她從未過時,永遠的受大家的懷念。

我們印象中的鄧麗君在14十四歲就被稱為“天才女歌星”,1972年,當選為香港十大最受歡迎歌星。1973年到日本發展,在很短時間裡面就獲得成功,還有圖片和影像裡的她,一件又一件美麗的衣服,燦爛的笑容。

北海道的美景,演唱會上森林一樣的手臂,還有驚人的唱片銷量,無數次比賽的冠軍,還有,更令一個歌者驕傲的、人心所給的榮譽,被傳唱,被熱愛,被銘記,被紀念,而且時至今日也沒有稍稍減退。

但是真的讓我們深入的瞭解她才發現,就像美味的奶酪裡面其實還是有很多的窟窿,她有一個清貧又不愉快的童年,還有承認以後一段又一段的情感波折,雖然自己不愁麵包,但是一份真正愛情總要面對各種的挫折,無奈放下芳心投入工作,奈何又要和病魔作鬥爭,生病工作對於她來說就是家常便飯,就算再厲害的超人也有倒下去的一天,提前透支了自己的健康,最後縮短了自己與生死的距離。

與“君”初相識

鄧麗君的父親鄧樞是河北省大名縣鄧臺村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14期,母親趙素桂是山東省東平縣人。軍旅的動盪,配合了時代的動盪,最終造就了一家人的動盪,直到1954年6月,鄧家遷居南臺灣屏東市空軍機場旁的眷村,生活才開始慢慢穩定。

1953年1月29日,鄧麗君出生,排行老四,上有三個兄長。

鄧麗君出生的時候,父親給她取名“麗筠”寓意是“美麗的竹子”,但是很多人秀才識字讀半邊,誤將“筠”讀作“君”,隨後大家都叫她“鄧麗君”了。

鄧麗君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公主,也不是童話故事裡面的灰姑娘,她的童年更多的是貧寒和清苦的交織。

小時候的鄧麗君,是班裡小夥伴們肆意捉弄的對象。他們經常做的遊戲就是把她的頭髮綁在椅子上,等待下課的時候她起立時發出的尖叫,而看熱鬧的小夥伴則早早地就躲在一邊,然後發出得意忘形的笑聲。

原本以為生活給她的疾苦會反映在她成人以後的世界裡面,但是她留給我們的回憶都是笑靨如花、淡然處之,彷彿生活從沒有虧待過她。

因為相比生活的疾苦,音樂給她帶了地是比物質上還豐富的食糧,起初對於音樂的喜歡是源於對歌者身上衣服的興趣。

小的時候,常常有表演團到她家附近演出,當時的鄧麗君非常喜歡那些晶晶亮亮的戲服,每一次演出結束戲班子走了,日子恢復了往常的平靜,鄧麗君便會跟鄰居的孩子們扮起戲來。

他們各自準備了自己的服裝道具:鞋油的盒子成了麥克風,頭上的珠寶則是鮮紅的扶桑花,衣服就穿爸爸的大襯衫,再搭上一條洗臉的毛巾,也就湊合了。

就這樣,小鄧麗君興起的時候就唱歌,唱著一些當時流傳的小調,偶爾竟也淚汪汪地、莫名地感動起來。

鄧媽媽愛看電影,當時黃梅調的梁祝電影盛行一時,鄧麗君耳濡目染下,哼哼唱唱地展現了她天賦的歌唱表演才華。

6歲時就開始登臺,初試鶯啼,卻讓旁人驚歎不已!

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天,小鄧麗君突然想騎腳踏車,卻沒有多餘的零用錢租車,租車行的老闆見她愛不釋手,於是向她約定唱首歌來聽聽,如果唱得好,一定便宜租給她。

沒想到,鄧麗君完全不怯場,不急不徐唱起了《訪英臺》,她渾然天成的表演使車行老闆目瞪口呆,他只能用天才來形容鄧麗君,所以高興之餘還讓她愛騎多久就騎多久。

1966年,鄧麗君參加金馬獎唱片公司歌唱比賽,並以一首《採紅菱》一舉奪得比賽的冠軍。

而這一個冠軍給鄧麗君帶來的收穫是不斷地商業演出,當時演出費用是一場達到一千到兩千的臺幣,而這些費用足以支撐這個六口之家半個月的生活開銷。

正當這一大家子開始覺得生活了一定起色的時候,她學業上卻出現了問題。金陵女子中學是一間很保守的學校,所以校方就讓鄧麗君在學習和唱歌之間做一個選擇,鄧爸爸與校長爭論之後,旁邊13歲的鄧麗君默默下了決心:唱歌!

在鄧麗君休學的這一年,14歲的鄧麗君便與臺灣宇宙唱片簽約,她灌錄了自己人生第一張專輯,並參加了當時唯一的電視歌唱節目《群星會》,奠定了未來成為巨星的基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一年,她居然錄製了七張唱片。

1969年,鄧麗君為電視劇《晶晶》演唱主題曲《晶晶》而名聲大噪。這是一首描述與母親失散的女兒,天涯海角尋親的歌曲,雖然年僅15歲的鄧麗君,生活閱歷還不夠,不解人世滄桑悲歡,但她那純真的聲音卻意外地給人一種無助和楚楚可憐。

天下誰人不識“君”

天籟一般的聲音,加上清秀美麗的面容,讓年方二八的鄧麗君立馬成了當時臺灣地區新一代的青春偶像。

有人說,鄧麗君從學生到歌星的時代,正是臺灣從物資匱乏的時代裡面走出來,而且是流行音樂空前快速發展的時代。鄧麗君的恩師莊奴等人都會當時敢於突破傳統、順應潮流的音樂人,在他們的帶領下,臺灣的流行音樂走向了第一個高潮。

時代造就大人物,鄧麗君放眼的是整個世界,一路從臺灣唱到新加坡,又從新加坡唱到馬來西亞,再從馬來西亞到香港。

除了自己出唱片的拉動,鄧麗君還應該感謝的人大概就是瓊瑤了。

瓊瑤出現的年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她用她的小說、電影、歌曲,為那個時代以及此後的女性,提供了一種性格理想和女性形象理想,溫雅、端莊,以及適度的浪漫。

而鄧麗君的聲音甜美、空靈能夠通過小說情節的塑造,更加立體的把性格理想的女性形象呈現出來。

1972年,由李行導演的電影《彩雲飛》,帶動了新一輪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的風潮,鄧麗君演唱的插曲《千言萬語》贏得了滿堂彩。一年之後,《彩雲飛》原班製作人馬拍攝了電影《海鷗飛處》,鄧麗君又成為欽定的演唱人選。

而後很多影視製作人都請鄧麗君來演唱主題曲,以此來作為一個大的賣點。

鄧麗君清純的形象和動聽的國語歌曲立刻風靡臺灣,並迅速確立了她在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的巨星地位。但是她並不滿足於此,開始攀登世界巨星之路。

上個世紀70年代的日本,是世界五大音樂市場之一,而且各種流行音樂元素都在那裡集中,為了追求這樣的流行音樂同事還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鄧麗君開始了日本求學的生涯。

1973年,鄧麗君簽約了日本的寶麗多唱片,而且一簽就是五年,她的決心是:“我要成為世界歌星。”

在這一年,鄧麗君在日本受到了歌唱技巧的訓練,她突然發現,原來在此之前,自己只懂得唱,而不懂表演。她也發現了自己的演唱藝術,還有很大的潛力沒有發揮。

在日本學習的道路並不輕鬆,每天超過12個小時的訓練,體力的透支、精神的損耗、同行的排擠、老闆的壓榨,讓鄧麗君無數次在深夜潸然淚下,但是自己選的路,咬著牙也要走完。

在日本學習唱歌技巧之後的鄧麗君在聲音中國多了幾分中國特有的嬌柔,增添了增添了一份大和民族語言的韻味。而且在日本,對華人的歧視更是少不了的,所以當時的鄧麗君第一不取日本藝名,第二,在日本的她穿的最多的就是有中國特色的旗袍。

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1974年,正是雙十年華,她在日本演唱的《空港》一曲,獲得紅白歌唱大賽冠軍獎,唱片銷售破70萬大關。後來,她又三次獲得日本有線大賞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兩項日本音樂頒獎禮大獎的最高榮譽。

在華人世界裡,她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歌星。她的唱片、磁帶暢銷大陸、臺灣及東南亞,銷售總量至少在700萬張以上。

而這些榮譽都是她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在日本,鄧麗君的生活完全不自由,一個星期有六天屬於公司,剩下一天才是自己的。有一次因為接連不休息,演唱中鄧麗君突然感到頭暈目眩,她咬牙堅持下來後,醫生跟她說:“你是缺少休息,必須注意!”而鄧麗君卻笑笑說:“吃了藥,睡半小時就好了。”這對於鄧麗君來說已經是生活的常態。

名聲大噪的生活讓鄧麗君成了“空中飛人”,日程安排密不透風,再厲害的人也要有喘氣的時間。剛好因為在日本的“護照風波”,鄧麗君遠渡重洋去了洛杉磯。

心的幽幽絮語 愛的千言萬語

初戀在十八歲,對象是大馬青年企業家林振發。林振發是馬來西亞萬字票王林水成的侄兒,比鄧麗君年長八歲。

據說,1971年她在“五月花大酒樓”登臺時,兩人因朋友的介紹而認識。當時鄧麗君迷上騎馬,林振發正好是不錯的業餘騎師。林對她體貼入微,林振發每天邀她打球、游泳,排滿了各種休閒活動,還親自陪著她吃愛吃的福建面、怡保河粉和雞腳。鄧麗君有應酬,他一定相伴左右。

在鄧麗君登臺期間,林振發每天包下前三排座位,請親友到場捧場,這種熱烈追求方式,很快地贏得芳心。

林家雖是名門望族,但家人都很支持林振發與鄧麗君交往,竭誠招待她。由於當時鄧麗君還只有十八歲,為了照顧她,每回到東南亞鄧媽媽總是跟著女兒南飛。因鄧媽媽也認為林振發老實、可靠,因此在鄧麗君登臺期間,林家就是鄧麗君的休憩地。當時媒體報道,兩人的感情突飛猛進,一度達到論及婚嫁的階段,而且“鄧麗君可能在三年內嫁作林家媳婦”。

兩年後,1973年,日本寶麗多公司與鄧麗君簽約,鄧麗君毅然將事業重心轉往日本,而林振發則繼續留在新加坡拓展業務,兩人雖然保持聯繫,但聚少離多。在時間和空間的考驗下,所謂的婚事也就擱下了。未料於幾年後,林振發突然傳出心臟病猝發逝於新加坡,當時他不過三十多歲。

林振發猝逝的消息,鄧麗君很快就知道了,當時她正在高雄演唱,無法立即抽身,連他的最後一面也錯過了。林振發的葬禮過後,鄧麗君由密友陪同,兩度前往位於吉隆坡附近的墓園祭拜,據說是“傷心地哭倒在墓碑前,久久不能自己”。

就在鄧麗君遠渡重洋學習英文時,成龍剛好那邊拍電影。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相識。見到落落大方、娉婷秀雅的鄧麗君,成龍的心彷彿被猝然擊中。

鄧麗君和成龍年齡相仿,她是個追求浪漫的女人,喜歡燭光晚餐;但成龍是個工作狂,成天和一大班兄弟在一起。鄧麗君是那種感情細膩的女人,愛一個人就要擁有她的一切;成龍卻從小無拘無束慣了,天馬行空,由不得人管。成龍和鄧麗君的感情最後也是有緣無分,無疾而終。

1998年,在成龍去好萊塢拍攝《尖峰時刻》前出版的英文自傳中,他這樣寫:“她溫柔、聰明、有幽默感、又美麗,她在服裝和食品上的鑑賞力令人羨慕,她懂得在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用什麼飾品……說實話,我配不上她,或至少當時的我配不上她。她是典雅的化身。”

兩人在分手之後還有過一次尷尬的見面。

1981年,鄧麗君一人獨獲5張金唱片獎,創下了前所未有的紀錄。

不料在無線臺籌備的頒獎晚會上,卻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當時,無線臺安排成龍作為神秘嘉賓頒獎給鄧麗君,當天下午才由美返港的鄧麗君對此並毫不知情。

當她看到他的那一刻,驚悸地後退,後來,她在舞臺的一角退無可退,剎那間眼裡蓄滿了淚水。

一貫識大體,向來極少給人難堪的她,那天卻執意地不肯接他手裡遞過來的獎盃。

愛憎分明的鄧麗君在感情上沒有給自己和別人任何迴旋的餘地。

與糖王郭鶴年之子郭孔丞的戀情大概是最令鄧麗君心傷的一段。先是在新加坡的邂逅,然後熟悉再有戀情,感情走得平穩而有溫度。郭孔丞在自家產業的香格里拉酒店宴請鄧麗君,向她求婚,並談論結婚的細節。

據麗君弟弟鄧長禧的說法,鄧與郭相識之後,郭孔丞就帶鄧麗君回家相見家中長輩。由於是著名歌星,鄧麗君一進門,即被郭家的工人圍住,興奮地索要簽名。因為郭家比較保守,郭孔丞的祖母見到鄧麗君才到家中即搶盡了風頭,很是不悅。

在鄧麗君與郭孔丞談論婚禮細節的時候,郭的祖母向鄧麗君提出了三個條件:將過去的歷史交代清楚;嫁入郭家後,立即退出演藝圈;斷絕與娛樂圈朋友的交往。鄧麗君認為這些條件,包含歧視,難以接受,提出退婚。於是,這場婚姻,還沒有開始就告結束。

若干時日,郭家再次在香格里拉酒店大擺宴席,慶婚宴,但這次主角卻不是鄧麗君,而是另一個日本女人,而這個女人在面貌上神似鄧麗君。

而1990年,鄧麗君結識了小自己15歲的攝影師男友保羅·史蒂文。

對於保羅來說,鄧麗君只是愛人,他並不知道自己的女友是一代歌神。這段感情或許是很純粹的一段愛情,鄧麗君從沒有想過要和保羅結婚,也許她已經明白,婚姻並非愛情的歸宿,她只想體驗這段感情的過程。

保羅唯一的遺憾就是鄧麗君發病的時候沒有陪伴在身邊,以後的三年,保羅

逃離城市,離群索居,而且每次聽到她的歌聲就淚流不止。

人生哪得都如意,求仁得仁便是生命中的幸事,不要深究事件背後的細節,往往千瘡百孔,得到,便是生命中難得的驚喜,失去,才是生命的常態。

在我們的心中,只要記得鄧麗君給我們帶來的甜美與幸福,那便是最大的幸事了!

好花不常開 好景不常在

然誰解笑眉 淚灑相似帶

今宵離別後 何日君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