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生活的黑人受歡迎嗎?

Mask韓先森

廣州,有著“第三世界首都”稱號,說明那座城市黑人很多,而且其規模還在不斷膨脹,越來越多的黑人潮似地湧入廣州,來此旅遊、工作、留學、定居、結婚、生育,以至於內地人到了廣州,眼見滿大街不時出現的黑人,似乎感到來到了第三世界。

中國,歷來就是非洲國家的朋友,曾支援過非洲許多國家,反對種族主義、專制主義,聲援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

非洲人來中國,中國基本上是不排外的,外事部門對黑非洲的朋友在簽證上都予以了特別的關照。

儘管國內沒有種族主義,但人種之間的區別,其實是客觀存在的,感覺白種人高大、漂亮,黃種人有智慧、情商高,黑種人懶散、不守時等,這些都是事實,只是不便點破而已。

近來,關於廣州黑人鬥毆打群架,帶來社會治安問題,艾-滋-病問題,與國人結婚生育大量混血人種,希望引起社會包括政府重視的文章,作為軍迷個人也認真拜閱了,覺得說得很在理,不能因為強調中非友好,各界就對廣州存在的黑人問題視而不見。

因為歷史的原因,黑人曾受到白人的欺壓,被當作牲口販賣,所以某些黑人基因裡確有暴力的因素在裡面,在酒精等催化下,很容易失控,這是黑人喜歡惹是生非的原因所在,這是客觀事實,請不要輕易否定。

但總體而言,中國是個包容的民族,具有博大的胸懷,改開40年了,國人正在逐漸變得大氣,因為國力強盛了,生活條件好了,許多人有了旅行歐美、港澳臺、東南亞等地的經歷,自然眼界就開闊了,感覺我們的大城市一點都不比西方國家差,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得以大幅度提升,對黑人也就更包容了,基本上不排外。

但事實就是講,國人對黑人包容,基本上不排外,但並不等於就歡迎黑人,因為以前工作原因,碼字者接觸到了大量黑人,黑人身上氣味很重,相信國人不太喜歡黑人。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黑人來到中國的歷史非常悠久,一度還很受國人歡迎,那麼為何今天在中國生活、居住的黑人,會給國人帶來諸多的困擾?我們首先從黑人來華的歷史談起。


首先普及一個人種常識,即黑人在世界的分佈不僅限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同樣在東南亞、南亞和澳洲也有數量可觀的黑種人存在。分佈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黑種人被稱為尼格羅人種,而分佈在後一個區域的黑種人被稱為尼格利陀人,也稱“矮黑人”。而最早進入中國的黑人,便屬於尼格利陀人。



黑人何時進入中國在歷史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不過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志怪地理《山海經》給出了一些線索,這本書列舉若干黑種人部落的名稱,如梟陽國、厭火國、勞民國等等,對他們的外貌和風俗都有相關記載,其中最突出的特徵便是膚色黝黑、身材矮小、捲髮闊口,極符合尼格利陀人特徵。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推測,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東南亞、南亞一代的黑人便已經進入中國境內生活。


在先秦、兩漢時期,中國將黑人統稱為“僬僥”或“僬僥氏”,也即矮黑人的意思。在先秦時期,有關“僬僥”的記載屢屢出現,由此可以推斷當時黑人的數量一定不少。而在兩漢時期,關於黑人的記載比較少,唯一的記載見之於《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書中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徼外焦僥種夷陸類等三千餘口舉種內附,獻象牙、水牛、封牛”,可見當時仍有境外黑人歸附中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史書中鮮有黑人的詳細記載,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從印度史書的記載中,一窺當時黑人在中國的現狀。據記載,當時的崑崙(中國古代對印尼、大馬等地的稱呼)自公元3世紀以來便成為亞洲最大的奴隸市場,其販賣的黑奴大都流向中國,而且這種黑奴貿易一直持續到明代。由於大量的黑奴從崑崙販賣而來,於是在中國便有了“崑崙奴”的名稱。


黑人在中國活動的極盛期是在唐朝,大都充當奴僕和藝人,另外還有一部分黑人充當水手、馴獸師和農夫的角色,職業定位可謂五花八門。黑人在唐朝被繼續稱為“崑崙奴”,但其來源絕非僅限於奴隸貿易,主要有4種途徑:外國進貢給唐王朝充當官家奴婢的“貢品”;由西亞各地轉賣到中國的私家奴婢;作為土著“蠻鬼”被掠賣到沿海或內地的奴隸;跟隨東南亞或南亞使節入唐被遺留者。唐代的黑奴依然大部分屬於尼格利陀人種,也有一部分輾轉來自北非,稱為“僧祇奴”。一般認為“僧祇”是馬來群島和唐人對非洲黑人的稱呼,“僧祇”即桑給巴爾人。


“崑崙奴”的數量在唐朝非常可觀,且極受歡迎。當時僱工屆流傳著一句行話,叫做“崑崙奴,新羅婢”,新羅的婢女類似於今天的菲傭,因為受過專業訓練,乖巧能幹,很受歡迎。而“崑崙奴”因為體格健碩、性情溫良、踏實耿直、忠誠勇敢,在豪門貴族家庭非常吃香,往往成為搶手貨,而當時上街能帶兩個“崑崙奴”保鏢陪伴,是一件相當“拉風”的現象。也正是在唐朝,“崑崙奴”開始正式走進中國的文學,在大量的唐詩、傳奇中對他們都有描繪,其中裴鉶創作的傳奇小說《崑崙奴》對其形象刻畫的最為生動,時至今日仍不失為佳作。



兩宋及元朝,與海外諸國的交往非常密切,人員往來頻繁,中國境內依舊存在著相當數量的黑人,尤其是在元朝。至於明朝,情況比較複雜。明初朱元璋頒佈“禁海令”,中斷與海外的交往並驅逐外國人,黑人數量銳減。


然而等到成祖朝,政策為之一變,鄭和下西洋密切了與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岸國家的來往,這些地區的商人來中國經商的很多,並帶來一定數量的黑奴。這些黑奴或在船上服役, 或贈給官方, 或賣給私人作奴僕,因此明朝時期廣州、南京等地有較多黑人定居。然而,宣宗朝政策再變,重拾嚴厲的“禁海令”,黑人的命運再遭挫折,或被迫離境,或融合於漢族之中,再沒有大規模輸入的現象出現,黑人逐漸在中國銷聲匿跡。清朝因襲明朝的“禁海令”,情況大致也是如此。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門的打開,黑人在中國再次出現,並主要聚集在廣州。這些黑人主要來自中東、非洲等較落後的國家,一般從事外貿生意,主要從廣州倒賣落後的數碼、電子產品和服裝皮革到他們國家。開始他們只是暫居廣州,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他們生意的擴大,逐漸變為定居,同時將老家的親屬也帶過來,使得廣州的黑人數量呈“爆炸式”增長態勢。據統計,在廣州的黑人數量已經超過1.6萬(官方數據),並以每年以30%-40%的速度遞增!



廣州黑人數量倍增的背後,是一系列的管理和種群融合難題,黑人與當地市民的隔閡在不斷加深,而對黑人的體味、生活習慣和外形作風的不接納,構成了這些隔閡的主要基礎。有抽樣調查數據稱,有69.8%的黑人採訪者不願意和當地人同住一小區,82%的採訪者對現在的居住環境不滿;而國人一面,有86%的廣州白領和65%的學生對黑人持排斥態度,有82.9%的市民表示不願意和黑人同住一個小區,而在小北路、三元里一代居住的中國人,認為黑人是治安隱患的基本上成為坊間的共識。當然,除了這些,與黑人間失敗的涉外婚姻令許多中國姑娘處境尷尬,這些新聞屢見報端,更是增加了國人對黑人的反感。


文史磚家

這個問題不用多說大家都應該知道了吧。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些年,經濟是突飛猛進,全國各地欣欣向榮。觀全球各地中國這片大地風景獨好!中國人向來好客,有句耳熟能詳的歌詞叫“朋友來了有好酒,.......”,禮儀之邦不是浪得虛名的,所以外國人來到我國自然享受客人的待遇,黑人當然也是受照顧的群體。這裡說個題外話,有沒有發現生活質量越好黑人就越願意往哪裡去。可能有人要說人不都是這樣的嗎?一個古老的人種卻沒創造文明,值得深思!本人的觀點就是外國人也是人,沒有比我們多隻眼,多隻手,我們不用仰視他,國人應該依靠我們天生就具有的勤奮,聰慧,不怕苦不怕累精神創造更美好的中國!!!讓世界人民仰視!!!


a鬍子渣兒

只要人有人性不為了錢利益不則手段不去搶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道德良知有禮貌謙虛有自知之明有人味講人話有同情心有感恩心有教養有修養孝順父母講公道替好人申冤相信因果就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