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中國姑娘不行,相親市場看不上

文/連城

我大包郵區經歷了一場接近0度的寒潮之後,終於迎來了短暫的春暖花開。

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各種七大姑八大姨的相親/逼婚節目早已在春節的時候就拉開了帷幕。

我一個相親無數次的基友又雙叒叕一次被父母逼婚了!

這個差點被她父母“包辦”的“未來老公”人選,打麻將會打到三更半夜。

我基友,則是一個傳統意義裡的乖乖女,生活自律,努力工作。

即便這樣的差距,七大姑八大姨們仍然覺得這個男人可以通過我基友的管教能“管好”。他爹媽管了快30年都沒有管好,為什麼要把這個期望寄託在素不相識的女人身上?

而這些人,卻認為我基友的父母不會管教女兒,女兒會賺錢有什麼用?

結婚(生孩子)這件事情上,中國人可以說相當執著。

一到適婚年齡,各路親戚輪番給你介紹對象。

如果單身的是女生,那麼不管什麼歪瓜裂棗只要是個男的都會介紹過來。

甚至有人表示,現在的學制導致了年輕人進入社會晚,一畢業即晚婚,影響結婚生子。他建議,將12年制縮短為10年。

這位領導的心大概還活在計劃經濟時代。

他覺得,現在的人口問題是80、90後不願意生育造成的,80、90後不願意生育是因為學校呆得太久了。

說來也有一些對。在學校的時候,我們都不被允許談戀愛,我們聽話地接受了。一畢業,父母們希望我們立馬結婚。

這不是讓一個剛學會爬的孩子立馬去跑步麼?

今天少女們想聊的話題,不是逼婚,也不是逼生,畢竟我也是十分想結婚的。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是中國女性在相親市場中有多慘烈

我們之前討論過一個影視劇現象——現在流行的天朝影視劇中,鮮少有超過30歲的女性未婚角色。

藝術源於生活,產品為客戶服務。

電視劇的主要受眾,正是我們的父母一輩,以及還在上初中小學的年輕一代。

年輕一代暫先不說,我們無法讓一個未滿15歲的小孩是想象他的30歲。

而主導著影視劇價值觀的父母一輩們,在他們眼裡,女性一上30歲,不管氣質多好,事業多牛,市場驟然變小。

下面這張是媒體制作的中國相親市場價目表。

在這張表中,女博士女強人位列大專女生之後

高學歷和大齡已然成了女性在相親市場的雷區。

我們的社會看似平和而且平等,一夫一妻、職場平權、社交自由……也不止一個兩個女性在網絡上表示自己覺得現在女性地位相當高,得到了相當多的尊重,但是,她們所沒有意識到的是,

這個平等的社會中,有著一直沒有改善的“隱性歧視”——年齡歧視。

哦對,還要加上一個學歷歧視。

首先,我們來聊一聊學歷歧視。

中國人很講究男尊女卑,在很多人眼裡,似乎這是中華文明的傳統“美德”,丟不得。

一旦女性強勢,這個男人還常常會被人看不起。

女博士女強人們儼然成了男人們心中的“滅絕師太”。

所以,很多男人在找老婆的時候,希望對方的年齡比自己小,學歷也要小於等於自己。

可是,這世界上哪裡有那麼好的事情?

有網友說了,這不是希望丈母孃是女博士,而媳婦是大專生

請用常識想一想!

某乎上有個匿名用戶說了一些原因:低學歷女性更好掌控

事實上,早就有高學歷高智商人群已經開始了這條道路。簡直讓人不寒而慄。

那種後悔女兒高學歷,甚至在相親市場中刻意隱瞞女兒高學歷的狀態,則成了讓人瞠目結舌的社會新聞。

而這樣的新聞,還不止一起。

中國家長對於媳婦,更多的要求是身體健康心地善良勤勞肯幹……

高學歷,不存在的!

2015年,34歲的未婚女藝術家郭盈光到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做了一次行為藝術:舉著徵婚廣告為自己相親,結果卻遭到了群嘲。

她遭遇了哪些群嘲呢?

畢竟是大城市,大概男方學歷高的也比比皆是,所以這位女學霸的學歷倒不成主要問題了。

她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年齡

“在這裡,男的就是銀行卡,你有錢,你就可以買房子,所以女的就是房產。你看她,長得還行,又沒結過婚,這個房型還可以。但是她年紀大了,所以她這個房子在郊區。

為她的高學歷捉急:“你看她讀到碩士,沒什麼用,女孩子不要讀太多書,讀個大專、本科就蠻好的,嫁出去,嫁完生個小孩也挺穩定的,多好,讀了好多書,把自己都耽誤了,現在很難配,相當難配!”

這些話可以說是相當典型了。

在這些相親爹媽眼裡,他們並不是去給孩子找一個心靈想通、互相珍愛的對象,而是找個“

配種”對象。

而他們眼中的女性,則是一個行走的子宮做家務的保姆。不知道說出這些話的媽媽們,是不是也把自己放在這個位子上。

在他們看來,年齡,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年輕,才能多生幾個孩子。

因為年輕,所以才能有體力多幹活,照顧自己的巨嬰兒子。

有個30出頭的姑娘在速配時配到了一個35歲的男人。

而這個35歲的男人當時心儀的女生都是25到30歲的。他說:“30歲以上太老了,我可以接受一個女人陪我一起走過歲月後的蒼老,但我不能接受初見的老。”

一個35歲的男人嫌棄30歲的女人老,他有什麼樣的資格說這句話?

有個48歲的離婚男人,帶一個孩子,和老母親住一起。

他只找四個年份的姑娘:84年的鼠、85年的牛、87年的兔和90年的馬。

也就是說,他能接受年齡最大的,也比他小15歲。並且,對方必須未婚,本科學歷以上,不能從事市場、公關類工作,面相要好,不能打過針動過刀,婚後不能工作。

去年年底,金星出了一檔名為《中國式相親》的節目。

相親這種電視節目,本身相當有中國特色。

以前的節目還是未婚男女之間的機鋒相對,而這檔節目中,男女幾乎是“盲相親”,代替他們拍板的,是他們的父母。

評價兩人是否合適的的標準,除了我自己不知道是否喜歡外,未來的婚姻重要的是——我媽喜歡

明明是兩個人的未來,在這裡卻成了父母們的事情。將男女雙方的家世、財力都放在臺面上,唯獨不考慮愛情。

真不敢想這個節目要輸出怎樣的價值觀?!

在第一期節目中,有這樣一位女嘉賓,長得非常漂亮,有自己的事業,煲得一手好湯。

自己有房有車。

然而因為年齡40,卻沒有一個家長以及男嘉賓選擇她。

面對全場尷尬的氛圍,一個23歲的小夥子帶著“憐憫”的心態決定牽手她。

遭到了所有男嘉賓的群嘲。

還遭遇到了來自父母的強烈反對。

因為他們家要生兩到三個孩子。

用期貨現貨搶手貨的論調侮辱女嘉賓。

或許這是為了節目的戲劇效果,但這樣的情景,想必很多人在現實中都有見過。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這句充滿了歧視與偏見的話,卻被廣泛流傳。

女性和男性之間真的有這麼大的生理差距嗎?

科學統計表明,女性從出生開始,就有著比男性更強的存活率,直至年老,也比男性活得更命長。

醫學臨床證明,男嬰死亡率比女嬰偏高,早產兒當中女嬰的存活率明顯高於男嬰。

而在壽命上,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還是世界,女性的平均壽命都比男性要高很多。

所以,到底誰是真的豆腐渣呢?

對於中國父母來說,讓女性早點結婚的目的是什麼?

第一大目的,大概是為了好生孩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素質的變差,對於女性而言,生育的確是個相對困難的事情。

幾十年前,因為科技以及醫療的落後,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五六十歲,一個感冒都能死人,更別說女性生育了。

網傳古代壽命:

東漢,22歲;唐朝,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時期35歲。

1985年我國人均壽命68.92歲,2010年,超過70歲。

但是現在,在醫療相當完善的今天,已經有機構聲稱在不久的將來,人的平均壽命將達120歲。按這計算,30歲才過青春期。

So,為什麼要拿30年前的標準甚至60年前的科技標準來要求現在的人呢?

考研名師張雪峰在《奇葩大會》上透露,自己離婚期還有40天時,新娘不見了,為了婚禮照常舉行,他換了一位新娘。這位新娘比他小7歲。

他解釋說,因為自己曾下定決心,為了讓自己的父母在在世時看到他結婚,所以他30歲前一定要結婚。

對於張老師而言,“30歲前結婚”這件事就像KPI。伴侶是誰不重要,只要把婚結了就算完成了KPI。

關於孝順這個問題,其實是我們所正在經歷的最可怕的道德綁架。

蔡康永說得好:我們這個民族的孝道,是來綁架大家的,因為父母親不是我們選擇的,而伴侶是我們選擇的。

而在《中國式相親》這個節目中,則赤裸裸地將這種道德綁架放到了檯面上。

那麼,結婚的意義是什麼?

抱著這個問題,我問了一圈周圍的小夥伴,她們結婚(或渴望結婚)的原因是什麼。得到了以下一些回答:

——嫁人逼迫,還能有啥?

——據說是最傻的理由,圖這個人對我好。

——先找一個結婚,然後再看有沒有其他更合適的。

——以前我不結婚,我媽晚上失眠!

——因為愛情啊!

因為愛情”,大概是我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看到的最感動的文字了。

在我的周圍,有不少外在和內在條件相當好的女友,都想著找到真愛,步入婚姻殿堂。

然而,在我們能養活自己,活得相當快樂的前提下,結婚的目的,必然是想要有一個值得愛的人,以及能有更美好的生活。

日劇《單身貴族》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求婚的男人自以為結婚後女方就該放棄自己的夢想,當個給全家煮飯洗衣帶孩子的女傭。而女方堅定地回答:如果是這樣的結婚,我一輩子單身也沒關係。

我一個朋友的舅舅,在結婚這個問題上,他覺得,結婚是人生的一個必需項目,缺了這個,“就白活了”。

嗯,這也是一種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