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館之寶

西周毛公鼎

宗周鐘是西周晚期厲王自作用器,在目前所知的西周銅器中,周王作器屈指可數,本器器身鑄有十七行共一百二十三字的銘文,記載厲王親徵南國,令南夷、東夷等二十六國俱皆臣服,功業非凡,於是鑄鐘銘記,祈求福澤子孫,江山永存。

既是王室宗廟重器,製作自是不凡,前後共有三十六個凸起的短柱形枚,排列整齊產生精巧的美感。鼓部正中央設計雙龍,與三排枚之間的篆部構圖雷同。而鼓部雙龍處是敲擊揚聲所在,宗周鐘可在鼓部正中與側邊敲出兩個不同頻率的音響,故可稱為雙音鐘。宗周鐘為清宮舊藏,見於《西清古鑑》之中,製作精巧,實屬重器

西周晚期散盤

散盤於清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壽,散氏盤是貢入宮中的壽禮,從此成為內府重器。盤內共鑄銘三五0字,記述西周時夨國向散氏轉讓田地的過程。起因是夨國侵犯了散邑,所以用田地來賠償散,銘文詳細記述踏勘田界的路綫。此銘是《周禮•秋官•司寇》中「書於宗彝」的「治地之約」之實例,是考察西周土地契約制度的珍貴材料。

從考古發現來看,出土於陜西隴縣及寶雞附近的夨國銅器多屬於西周早期。散氏銅器大多出土於周原,屬西周中晚期,散氏可能是周初名臣散宜生之族。此盤銘文字體活潑特殊,用筆結體可能較接近西周晚期的手寫字體,其典雅的造型與特殊的內容,實為西周重器,國之至寶

北宋定窯孩兒枕

白瓷枕作嬰孩型態,嬰兒側臉俯臥榻上,背部即為頭枕之處,設計甚具巧思。同時,器身運用定窯高超的成形和裝飾技術,神形兼備,俏皮可愛中顯露富貴氣息。

定窯是宋代北方著名窯場,窯址以現今河北曲陽縣為中心,因其地古名定州,故稱定窯。其作品以白瓷為主,成型工藝精良,釉質細潤光滑,釉色白中帶微黃,裝飾技法有淺劃、深刻、印花等。本件嬰兒枕的釉色牙白溫潤,頭部與身體分別左右模接後,並將身、首接合,再剔刻面容。特別的是,若舉而持之,可以發現器內有一泥塊,在移動時,會輕擊內壁叮叮作響。

類似的嬰兒枕全世界所知僅有三件,本件的釉色之美及裝飾之精為其中之最,枕底並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御題一首,流傳有序,稱其為國之瑰寶可說實至名歸。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這件明代成化時期的瓷器鬥彩酒盃,瓷胎輕薄小巧、色彩鮮明豔麗,融合了宣德時期創始的鬥彩技法及當時官窯新創的杯型。杯身外壁精細彩繪了兩組子母雞圖,並以牡丹、萱草與湖石巧妙的將兩組圖案分隔。圖中公雞與母雞率領著小雞一同到野地覓食,公雞在前,或昂首護衛或回首關切,母雞在後,或低頭獵物或展翅奮戰,三隻小雞則圍繞在旁,或雀躍嬉戲或張口待哺,讓我們也能感受到牠們的溫馨喜樂。

清代牙雕透花人物套球

北宋汝窯蓮花溫碗

北宋汝窯蓮花溫碗,高10.4釐米,口徑16.2釐米,足徑8.1釐米,深7.6釐米,重465千克。造型呈十瓣蓮花式,直口,口緣呈花瓣狀流暢連貫,碗腹呈圓弧形,圈足稍高。厚度均勻,釉色呈青藍色,有細開片。全器滿釉,採用“支釘支燒”技法燒造而成。整件器物的形狀類似一朵盛開的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溫碗,是唐宋時期一種溫酒的器具。

北宋汝窯水仙盆

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汝窯無紋片的唯一傳世傑作,造型優美)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北宋宮廷御用瓷器,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高6.9cm,橫23cm,縱16.4cm,口徑23cm,足徑19.3×12.9cm,重670g,橢圓形盆,侈口,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體滿布天青釉,極勻潤;底邊釉積處略含淡碧色;口緣與稜角釉薄處呈淺粉色。裹足支燒,底部有六個細支釘痕,略見米黃胎色。全器釉面寧靜開朗,純潔無紋片,據考證為傳世僅存的一件。

顏真卿祭侄文稿

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顏真卿祭侄文稿,唐代顏真卿《祭侄文稿》,行書紙本,縱20.8釐米,橫75.5釐米,共23行,234字,是顏真卿追祭堂侄顏季明的文稿,寫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季明的父親顏杲卿與顏真卿是堂兄弟,“安史之亂”時顏杲卿擔任常山太守,常山被叛軍包圍,顏杲卿拒不投降,後與其子顏季明均戰死。乾元元年顏真卿在河北尋得顏季明的首級,作了這篇《祭侄文稿》

東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札,內容是:“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大意就是“王羲之拜上:快雪過後天氣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沒有結果,心裡鬱結,不詳說。王羲之拜上,山陰張侯啟。”

漢字書法向來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我想,我們可以從書聖的筆墨中,一覽書法的絕美之處

清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為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