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寺:清“三台六景”之一,被绘图并收录进嘉庆版《三台县志》


灵峰寺位于三台县灵兴场镇灵峰山,距离三台县城10公里。


灵兴镇因千年古刹灵峰寺命名,是涪城麦冬的主产区,常年种植麦冬近4000亩,年产值近5000万元。
灵峰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明朝永乐间“励志复兴古刹,不数年而底于成”,灵峰寺再度辉煌。
明末灵峰寺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重新修葺。灵峰寺现占地1万余平方米,依山傍水,布局错落有致,规模宏大。图为灵峰寺远眺。
据清嘉庆《三台县志》图载:跨河有桥,宛如“缺月初弓”,建于铁琴遇“仙”—得“旃檀”处,因名“遇仙”桥。
灵峰山有平台三层,过遇仙桥,拾级登山。依次建山门、天王殿、七佛殿、转轮殿、大雄殿和摇碑亭。
由转轮殿左侧梯径直向上,达第二重平台,由南而北建“西天佛国”坊、大悲殿;左右两厢,建僧聊斋堂。
出“西天佛国”坊向南,有峰雄峙,形似牛头,是为第三重台,也是全寺制高点。
由北向南,设文昌殿、雷祖殿,其东建华严阁、睡仙殿。
文昌殿西,石筑高台,上设碑林,陈列初唐“丹青宰相”阎立本《释迦文佛立像》碑、盛唐“画圣”吴道子《观音大士立像》碑及南宋左朝奉郎蜀州通判王咸父《灵峰院钟楼记》碑等历代名碑。
清嘉庆年间三台县知县沈昭興将“灵峰仙迹”作为“三台六景”之一,绘图存入嘉庆《三台县志》。
清嘉庆二十年《三台县志》中的“灵峰仙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