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抗日神劇,我們更需要這樣描寫戰爭和民族情緒的電影

今天接著給大家安利純愛片,不過這部電影是我“地震”之前推薦過的,拿去給新朋友暖心,給老朋友重溫,祝大家不負青春不負愛。

這部電影就是曾在戛納電影節獲得“一種關注單元”評審團獎的——《太陽高照》。

最初看到這個片名,我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加上對克羅地亞語的電影涉獵不多,險些錯過它。

等到看完才發現此片講故事的角度和手法都別具一格,十分值得安靜的時候擼一遍。

影片開始於1991年的夏天,故事發生在巴爾幹半島兩個相鄰的村子裡。

這個時間和地點的組合,對於歷史控和軍事愛好者來說並不陌生——1991年,克羅地亞脫離南斯拉夫宣佈獨立,由此引發了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之間的戰爭。

《太陽高照》講得就是這個時期克族人和塞族人之間的故事。

說到這類有關歷史、戰爭、民族的電影,很多人都會立刻想起殘忍的戰爭場面。

比如講述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的電影《勇敢的心》,

比如描繪臺灣“霧社事件”的《賽德克·巴萊》,

但是《太陽高照》與這些電影不一樣——

片中沒有一個鏡頭表現戰場的血雨腥風和槍林彈雨,主角也不是士兵和軍官,

而是戰爭爆發後的20年裡,三個年代的三對戀人。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1991年,概括來說就是“克羅地亞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伊蓮娜和伊萬是一對情投意合的小情侶,

兩人所在的村子相鄰,一有時間就去村子外“不可描述”,

然而這段戀情遭到了雙方家人的反對——

伊蓮娜的哥哥看她約會回來就對她又打又罵,

伊萬的爸爸說他找這個女友簡直就是坑爹,

他們反對的原因相同——伊萬是克羅地亞人,伊蓮娜是塞爾維亞人,

為了能在一起,伊萬和伊蓮娜決定離開村子獨自生活,

卻不料還沒來得及出發,伊蓮娜就被哥哥強行拖了回去,

伊萬當然不願意了,為了追回女朋友開始狂奔。

但到了兩村的交界處,他被鄰村的武裝人員攔下。

身體過不去,伊萬隻好吹響手中的小號,用音樂呼喚愛人。

看到他如此固執,伊蓮娜的哥哥想要趕他走,

就在這時,旁邊的武裝人員突然開槍把伊萬打死了,

這段故事也以悲劇收場。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2001年,概括來說就是姑娘推倒小夥的故事。

戰爭過後,塞族姑娘娜塔莎和媽媽回到故鄉,而此時的老房子已是破敗不堪,

為了翻新房子,娜塔莎的媽媽請來了克族小夥安特幫忙修房子。

但是娜塔莎對安特並不友好,她因為哥哥死於克羅地亞人的槍口之下,就對克羅地亞人恨得牙根癢癢。

所以在安特修房子期間,娜塔莎動不動就甩臉子給人家看。

雖然表面上不待見,但是因為村子裡除了安特沒有其他年輕小夥,而娜塔莎又是個慾求不滿的姑娘,

這讓她雖然排斥安特,卻又不禁被他的男人味兒吸引,看著安特的身體,內心的慾火一觸即發,

不僅偷瞄安特的“不可描述”部位,就連碰一下手都險些讓她不能自已。

這些細節都在預示著後面的發展——

就在安特修好房子那天,娜塔莎再也忍不住,直接把他撲倒,接著上演“不可描述”。

然而在這次乾柴烈火之後,他們並沒有走到一起,安特決定到城裡工作,並打算去那裡生活,

所以這段還沒發芽的戀情也宣告無疾而終。

第三個故事到了2011年,用一個詞就能概括——重逢。

一直在外地上學的盧卡回家看望父母,

同時還找到了許久未見的前女友瑪利亞。

幾年前盧卡因為母親的逼迫,拋棄了瑪利亞去城市讀大學,

原因跟前文中提到的一樣,瑪利亞是塞爾維亞人,讓盧卡的克族家庭不能接受。

但從盧卡與母親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他其實很後悔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為,

不僅是因為拋棄了愛人,他也同樣拋棄了自己和瑪利亞所生的年幼的兒子,

所以這次回來除了見瑪利亞,盧卡還特別想見兒子,

當看到床上熟睡的兒子,盧卡更加後悔,

他請求瑪利亞複合,卻被她趕出了家門。

但是盧卡並沒有放棄,第二天早上守在門口等候,

瑪利亞看到門外的盧卡,沒說一句話,

只是轉身的時候留了一道門,全片也由此落幕。

這三段故事裡的戀情,有悲劇、有無疾而終,也有希望的象徵,

雖然結果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這些戀人們都在承擔著戰爭帶來的仇恨。

這就是這部電影沒有戰爭場面卻能表現戰爭的原因:

通過普通人的愛情,揭露出長存於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之間的矛盾,

即便時間跨度長達20年,它依舊在每個人的心裡留下了烙印。

所以,在片中人物不算密集的臺詞裡,你還是會捕捉到這樣的信息——

“如果你媽媽知道你跟他們中的某個人扯上關係,她會死不瞑目的。”

“他們殺了你埋在地下的兒子,你倒是和他們勾搭起來了。”

“她不在乎你在一個塞爾維亞人家裡?”

除了用愛情反襯戰爭,影片為了表現多年來仇恨一直存在,還使用了"重複"這種表現方式,

比如三段故事選用的是同一組演員,情侶、父子、母女的人物關係基本沒有變化,

比如20年間,夏日的陽光始終溫暖、刺眼,

比如三段時空中都出現游泳的段落,且都發生在情節的轉折點。具體的內容大家可以去看電影。

這些人物、環境、劇情節點的重複,並非創作者偷懶。

重複的手法通常在電影裡有兩種主要效果。一類是重複蒙太奇,製造喜劇效果,

比如湯姆·克魯斯的《明日邊緣》,不停地在同一天死過去又活過來,成為電影前半段最大的笑點。

《明日邊緣》

另一類就是在《太陽高照》裡,用重複來進行隱喻和諷刺。

片中重複的人物及其關係,重複的場景和色調,讓影片在故事和畫面方面強調克族人和塞族人的仇恨的輪迴。

但導演的這種表現方式,並不是單純為了渲染民族情緒而展示仇恨,在他看來戰爭引發的仇恨恰恰阻礙了人們自身的發展:

伊蓮娜的哥哥,被戰爭的氛圍洗腦,看到妹妹就想到自己被同村人笑話;

娜塔莎雖然被安特吸引,但戰後依舊存在的家仇國恨,讓她對這段感情無比糾結,慾望也只能在夜間靠自我滿足;

盧卡迫於戰後民族情緒的蔓延,甚至拋棄了愛人和孩子。

因為戰爭讓他們的身份定格在了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而不是單純的“人”。

這就是我認為《太陽高照》最牛的地方——同樣是表現戰爭,影片的價值傾向從傳統的民族主義視角轉向了人文主義,戰爭本身退後,人的生存和發展變成了主導。

並且,《太陽高照》的導演雖然是克羅地亞人,但是他對巴爾幹半島的這段歷史的描述十分客觀,用人們最能理解的愛情故事來表現戰爭對人的影響。

三組戀人從陰陽相隔,走向對立和融合並存,再到最後的重聚,

這樣的變化正體現了導演個人對於克族人和塞族人關係的觀點——戰爭會造成死亡和悲傷,但作為人不應該被仇恨所壓制。

過去的分歧都可以慢慢消解,就像最後一個故事的結尾,緊閉的大門打開,其實是在告訴兩個民族,是時候也把心門打開了。

而這樣的創作思路其實非常值得借鑑和學習,反觀我們國內的抗戰神劇......

《太陽高照》也許不是最好的反戰電影,也許對於國人來說也沒有特別的共鳴,而且,由於我們是個和諧的大家族等諸多因素,導致我們的國產影視是不可能有這樣的題材了。

但是,它確實給我們創作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時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參考。畢竟觀眾在歷史題材的作品裡,最想看到的不是“手撕鬼子”的虛構人物,而是真正活在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