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儂,夏天你會去哪涼快?西峴峰,有峰有水有樂亭

寄題東陽水樂亭詩

蘇 軾

君不學白公引涇東注渭,五斗黃泥一鍾水。又不學歌舒橫行西海頭,歸來羯鼓打梁州。但向空山石壁下,愛此有聲無調之清流。流泉無弦石無竅,強名水樂人人笑。慣見山僧已厭聽,多情海月空留照。洞庭不復來軒轅,至今魚龍無鈞天。聞道磬襄東入海,遺聲散在海山間。鏘然澗谷含宮徵,節奏未成動君喜。不須寫入薰風弦,縱有此聲無此耳。

西峴峰:有峰有水有樂亭

上山的道路兩旁皆是杉樹、馬尾松、楓香樹等,曲曲折折的上山路移步皆景。這條曾經人來人往的古道,如今人跡罕至。走在山道上,陽光暖洋洋的,微風徐徐,也不失涼爽。踏上石階,一座石碑躍然眼前,上書“陶巖殿記”。

據《康熙志簡體本》記載,在梁武帝時,有一個叫陶弘景的人被梁武帝所重用,當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還有一種說法是從桃巖殿眺望西峴峰山頂處突出的岩石,其形象似“桃”而稱其為“桃巖”,其真實原因已無法考究。

辭別桃巖殿,就走上了“青雲路”,行至半處,有一青雲亭立於青雲橋上,取青雲直上之意。平步青雲路上,遠遠聽到水流之聲,及至近處,微感涼意。

“到了,這就是樂源泉,詩人蘇軾曾在此題詩《寄題東陽水樂亭詩》。”拐過一處山間彎道,一座山間小橋躍然山間,清澈的山泉順著山間石壁而下,讓人不禁遙想古人遊樂山水之間的瀟灑姿態。行至樂源泉上,一座小亭立於路邊,名“水樂亭”。

法輪寺,該寺又號峴峰禪院。雖還有市民偶爾路過,卻和古道一樣,與舊時有所不同。

行至水樂亭稍作歇息,約五六米高的山間亭,歷經多年風雨久未修繕,卻依然堅持著為來往的人們遮風擋雨。據瞭解,該亭建於宋令王時期。

“此處剛好在半山腰處,我們上下山時多在此處休息。”走入亭中,恰有附近市民在此,他們說,雖然西峴峰古道已經不是進城的主要道路,但他們依然經常來到此處,或鍛鍊身體,或呼吸山間新鮮空氣,好不愜意。

龍湫碧澗“不老泉”

“峴山對峙夾清流,飛岸逗磴淙石竅。”西峴峰險峻峭怪,左側摘星尖,秀穎突出。千年古剎法輪寺雄踞峴峰澗源頭,宋時,又建一亭於寺院之北,曰“水樂亭”。近處有龍湫碧澗,謂之“不老泉”,取之不盡,飲之不竭,莫窮其源。

法輪寺雖不大,但得峴山之風水,自古香火不絕。

一年夏天大旱,連月無雨,峴山澗水枯竭。當時,香客時興“靠山”(在佛寺裡投宿敬佛,少則一兩宿,多則十數日、月餘),知山上無水,便用木桶、竹罐盛水,揹負上山。途中口渴難耐,即便嗓眼冒煙也不捨飲之。水背到寺院後,就倒入瓦罐中,是為“佛水”,供寺院僧人和善男信女共享,無一私藏。

傳說,有一日眾神仙來到南天門。太白金星向眾神通報了巡山情況,要求對地下水再分配,以確保西峴峰法輪寺的供水。最後決定,山西晉祠和東陽法輪寺可永久使用泉水,一曰“難老泉”,一曰“不老泉”。

峴山泉水是從岩石裡滲出來的,又經過多個蓄水池的澄清,清澈而微甜。人們上山後,就取這山泉水直接飲用,不少人還帶著壺、桶灌滿山泉水,帶下山泡茶喝。在法輪寺東南面不遠處有一口小池塘,是天然的山泉蓄水池。周邊草木蔥蘢,遠望像一塊無瑕的翡翠,近看水清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