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校长一句感慨,被南大校长笑着打断,大学之间有啥“恩怨”?

据媒体报道,3月6日,在全国人大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和与会代表分享了最近自己面临的一件棘手事。就在几天前,熊思东收到了一封来自学校一位科研人员的邮件。邮件里,这位科研人员跟熊思东提交了离职申请,离职的原因是深圳一家大学为他提供了更好的待遇和平台。

熊思东压低声调,皱起眉头感慨:“攀比,特别是待遇攀比,我们实在是追不上,也比不了。”

正说着,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笑着打断了他:“挖人才的问题呀,你们以前让别人难受了,现在倒过来又该你们难受了。”

这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细节,说明每所大学,都在“挖人才”这件事上,既受惠又受累、受困——今天你挖其他学校的人才,明天你会遭遇别人挖人才。市场竞争当然不排斥合理的“挖人才”、人才竞争,但是如果“挖人才”是出于急功近利,那么,这并不利于人才建设。在怎样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国高校应该达成共识,避免恶性“挖人才”,促进办学的良性竞争。

根据学校需求,引进可以促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人才,这是学校发展的必须。但我国大学在引进人才时,存在两方面明显的问题。一是重视引进人才的身份、“帽子”,即热衷于引进有各种头衔的学者,把引进有多少头衔的学者,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政绩,由于大家都抢有头衔的学者,造成有头衔的学者,价码越来越高。据媒体报道,在反映人才团队稳不住问题之前,熊思东和与会代表分享了一份令他自豪的成绩单:“我们的薪酬水平高出112所‘211’大学平均水平的12.2%……我们拥有的青年千人、青年长江、万人计划、优秀青年数量,排在全国第13位,这为学校今后若干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这是很多大学都有的看起来“矛盾”的做法:一面反思数“帽子”的学术评价方式带来的乱象和弊端,一面按照既定“游戏规则”,在国内外四处重金“挖”人。

这种以“帽子”论人才的观念不变,我国大学的引进人才,就会变为引进“帽子”,谁给的钱多,“帽子”就飞到谁家。这会带来人才队伍的极不稳定,也令大家心浮气躁,甚至会出现一片跳槽专业户,通过不断跳槽,提高自己的身价。

二是把人才建设的主要精力用于引进人才,而非培养、使用已有的人才,这让引进人才难以发挥作用,也让原有人才不满,所谓“招来女婿气走儿”,多年前,对于这一问题,就有人指出,可是,大学并不以为意,在面对“自己人”的反对时,有的学校的回应是,你这一岗位等着要来的人多的是,除非“自己人”有显赫的头衔。这一人才观,引导所有教师追名逐利,对学术理想的追求,变为申请课题、基金、申报人才计划、学术奖励,因为,只有申请课题、基金、申报人才计划、学术奖励获得成功,才会获得学术头衔,而获得学术头衔,就进入到可待价而沽的“人才范畴”。

来自高校的人大代表,显然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感受,因此,应该就这一困惑所有高校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但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存在,现在地方院校,也进入“人才争夺战”——进行深入的讨论,需求解决的办法。

从根本上说,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数“帽子”的学术评价方式不对,但大家却摆脱不了这一评价方式,原因在于,学者的“头衔”和“帽子”来自于一系列课题项目、人才计划,高校普遍把有多少学者获得某类课题项目、入选某一人才计划,作为办学政绩。这是偏离学术原则和标准的评价。因为,课题项目、人才计划,都是给学者一定的经费资助,以让其有更好的条件,开展研究,获得成果,但是,现在获得项目,入选计划,就成了学者的“头衔”:某某项目获得者、某某计划学者,这种评价思维,已经成为学校建设人才队伍、评价人才、管理人才的主要思维,看头衔引进人才、用获得新头衔(申请课题、入选计划)情况评价人才、用头衔管理人才(按头衔给人才相应的薪酬)。

这既需要学校转变人才评价观念,又需要我国对人才计划进行治理。据报道,今年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一篇题为《关于统筹治理人才称号过多过滥问题的建议》的提案指出,人才计划名目繁多、杂乱无序,导致人才称号过多过滥的问题愈演愈烈,与人才计划培养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亟需统筹治理。提案建议,要推动人才称号“去利益化”,切断人才称号背后利益链,将学科设置、重点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个人升迁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等与人才称号脱钩,把人才称号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一种科学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