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客家親人,元宵節吃上落水包了嗎

我老家博白縣在桂東南,是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桂東南一帶的博白、陸川等縣的客家人,每年冬至、元宵,要吃一下東西,這東西叫“落水狗”,其實正名是“落水餃”。博白客家話裡,“狗”與“餃”諧音,而博白受粵語影響形成的一種土話“地佬話”裡,“狗”與“餃”更是同音。痛打落水狗會開心,痛吃落水餃也會開心。凡這兩個節日不歸家的人,一腔相思想的,就是媽媽做的落水包。

北方人冬至是必吃餃子,有些南方人冬至來時也學著吃,但我老家一帶的客家人罕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象徵冬至的美食就是落水包。“冬至大過年”,已經到了可以回頭總結一年的時令,就好好吃他一頓。做一頓落水包,雖然麻煩,但都認為值。每到冬至前後幾天,博白街頭到處飄蕩著落水包的味道。這東西雖然不好消化,但這時候是顧不得的,好歹先盡個癮再說,肚子疼了再去買藥。

元宵節吃落水包對我們來說。過去外出謀生,是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才出去。此時吃一頓落水包,既有總結美美吃了一個年節,收一下節奏的意思,也有為遠行的親人道個別的意思,須知此一別往往又是一年。冬至稍前、元宵稍後,較高的氣溫也是不宜做這種美食的,這是一道冬令食品。到此時,年貨也已吃得差不多了,再弄一頓落水包,全家人好好吃一頓,讓旅人們安心成行,期待著下一次團聚。如今的人們,行履匆匆,大多未及等到十五過完元宵,便起程遠赴他鄉。我也這樣,十多歲離家求學、工作,二十多年來的冬至、元宵,人都遠在異鄉,再也無緣在家吃上一頓老孃包的落水餃。

今年春節,父母一樣是到南寧和我過的。昨天元宵,恰好有親朋來訪,於是一起做了一頓落水包。

落水包的做法,講起來有些麻煩,須經制皮、做餡、熬湯等繁雜程序。每一道工序都很費心力。但如果大而化之地說一下,幾乎和包餃子沒什麼兩樣,只是材料不同而已,那就很容易想象了。說白了,就是用米磨成的粉揉成皮,包入事先做好的餡,再下鍋煮熟就成。

落水餃的皮子,可以純用糯米,也可以用糯米和少量粘米按摻和混合,把米浸泡後瀝乾水打成細粉末製成。用糯米一取其香,二借其黏性,但全用糯米的話,常常軟塌塌的撐不起來,吃時連牙齒會被粘住,味道也太膩人,所以大多數人做,會摻上些許粳米。現在,市場裡直接有粘米粉、糯米粉賣。揉制之前,用開水先把糯米粉攪拌,然後逐步加入生粉,邊加邊揉,最後揉成一個不粘手的大米粉糰子,就和做包子揉出來的麵糰一個樣子。

落水餃味道的主要來源,是藉助菜味。落水餃的餡料豐富多樣,各家根據喜愛搭配。常用魚肉、五花肉、雞肉、牛肉等南方禽畜肉為主料,也可以相互搭配,尤以豬五花肉,配什麼肉均有添香之功。主菜其外,蔥、蒜、香芹為每種餡料必加,博白各地做的落水餃大小、餡料、形狀均略有差異,但不管何地,都要加上這三樣東西,否則就不是落水餃的味道了。如今食材豐富,木耳、韭菜、鹹蛋、嫩筍等食料,也常常成為餡中之物。配什麼菜,都有一定比例。我老孃有一家傳秘方,不管什麼餡兒,一概加入蝦米或乾貝若干。這可真是提神之筆,加了蝦米,配什麼主料都好,一股鮮味在煮時便蕩然而出。前述各類餡料,均剁成丁狀,加入調味料,分門別類炒至七八成熟,即成為落水餃的餡兒。這和北方包餃子也截然不同,餃子餡兒一般生拌,隨餃子皮同生同熟;落水餃卻要先將餡兒炒熟,一來先炒出香味,二來落水餃的皮兒那麼厚,如像餃子般用生餡兒,恐怕皮熟透餡尚生。

北方包餃子,是將麵糰分成一個個小劑子,再擀成餃子皮兒。包落水餃就少了擀皮子這段插曲,直接從揉好的米粉糰子上揪下一塊,拍拍打打,搓成圓球狀,用大拇指在上面按出一個窩,往窩裡面裝上餡,再把粉皮子逐漸向中間湊,施以修漏補缺之術,把多餘的麵糰擠出去,如包包子一樣將口收住,一個落水餃就做好了。落水餃通常有兩種形狀,一是扁平的,合口捏成尖芽狀,活脫像個放大了的餃子;另一種是圓球狀,像極了一個放大的湯圓,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特大的湯圓,反正都是皮包餡,而且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吃這東西。包好後,擺在灑了乾粉的乾淨桌布上,尋常人家起碼擺滿一兩桌。

落水餃有三種吃法。一是煮的,最好以小火熬製骨頭湯或雞湯,再下入落水餃,這是在家裡自己吃的,不講究“賣相”。潔白的生落水包落到沸揚的湯鍋裡一煮,皮初熟透,泛著和田美玉般的光澤,舉漏勺撈出,趁熱咬一口,連湯帶落水餃囫圇下肚,肉餡濃香直竄鼻孔,滾燙、鮮美、流汁,醇香縈繞,一家人於天寒地凍之際盡享天倫之樂。二是裹上大片的菜葉子蒸的,這即方便留存,也便於帶去走親訪友。第三種辦法,是把原已蒸熟的生菜包,以慢火細煎,菜葉子和糯米粉的表皮煎得又香又脆,夾雜著餡芯裡的肉香,真可謂外焦裡嫩,讓人咂舌流油

此道美食,歷代縣誌均少記載,但世居博白的歷史民系粵語系、客家語系和閩語系的人群中,都不約而同地流行著這一美食,我印象中也從記事開始記得,每逢冬至、元宵,必吃落水包無疑。雖說客家人思鄉、認祖的情結重,但落水包能在不分譜系的人群中流傳,那也只能籠統地稱之為懷鄉之情了。

客家人世代漂泊,近幾十年來又是一股離鄉外出求學謀生創業的大潮。回到老家農村,平時幾乎難見青壯年人。但客家人有很多傳統是輕易改不了的,就如這落水包的食俗。每年冬至期間,我的老鄉、熟人都會相互招呼,回家吃落水包嗎?如果有誰回不去,回去的人肯定打包回來,給回不去的離人分點兒,十個八個,足見鄉情。眼下元宵剛過,不知道有多少客家親人能在家飽嘗一頓落水包再出門。總而言之,用客家話攀談起來,我們都有著共同的根,有著遍佈四海的客家親人。

蔥、蒜苗各一斤,頭天就要買好擇洗乾淨,再涼幹

蒜苗切丁

小蔥亦切丁

木耳三兩泡發後切丁

胡蘿蔔一個約一斤,切丁

雞半邊,剔骨切丁,骨頭熬湯煮落水包

魚一條約一斤半,剔骨後切丁

肥二瘦八的豬肉一斤半,切丁,我是懶得動刀,直接用絞肉機絞了,口感比切丁差得明顯

豆腐乾一斤,切丁

家裡找不到蝦米,用乾貝代,近二兩,泡發後再切丁,炒量摻著和豬肉或雞肉一起炒

每一樣料都分別下鍋炒香待用,和平常炒菜一樣炒至七八成熟即可

都炒好料後,倒到鍋裡,像北方做餃子一樣,儘量拌勻我這天共拌了兩大鍋餡兒

餡拌好盛出來,足足裝了四大碗,工程不算小

糯米粉五斤

逐步加入開水並同時攪拌,有點像和麵粉

米粉粘合起絮後,連搓帶揉,像和麵一樣,揉出軟硬適中的粉團來。硬了加水,太軟加粉,總會找到軟硬的臨界點

揉出來的粉團

從粉團上扯一塊下來,搓揉拍打,用拇指在中間摁個洞,揉成中空皮子,填餡,包圓,再搓圓整個糰子就成

要分工合作,這邊揉制粉皮,那邊包,還有人打下手,幫打開水什麼的

第一批成產登場

煮熟後的落水包,泛著晶瑩的光澤

這東西在老家是送禮佳品,不過是加了青菜葉蒸熟再送,這天簡便一點,參加勞動的吃飯喝足後,都拎點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