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學者,北京大學終身教授


季羨林,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與夫人合影照片。季羨林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官莊一個農民家庭,六歲以前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 1917年,離家去濟南投奔叔父,進私塾讀書,學習了《百家姓》、《千字文》、《四書》等。
1918年、1920年,分別於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附設小學、濟南新育小學就讀。課餘開始學習英語。 1923年小學畢業後,考取正誼中學。課後參加一個古文學習班,讀《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晚上在尚實英文學社繼續學習英文。
1946年,回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系主任職任至198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季羨林就輾轉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季羨林回國後,著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關係史,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學術創見的論文。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

妻子:1929年,季羨林與彭德華結為夫妻。彭德華她自幼喪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是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沒有跟任何人發過脾氣。上對公婆,她真正盡了孝道。下對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對丈夫,她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絕對愛護。她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孝順媳婦、賢妻良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