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宾川」再入古村心自飞……

迎着昨日雨后的山野微风,把耳机里的悠悠民谣再调小声些,再次踏上这条被称为“莫急道”的村间小路,心弦又一次被那历经岁月和雨水打磨得如墨玉一般的石子路、微风轻拂的依依垂柳,还有老石桥上闲谈的老人所拨动。

每过一段时间,我总是要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的,这个位于鸡足灵山脚下,名叫寺前村的小村庄似乎总是有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我。这种魔力或许源自这个古村的美景、民俗、文化,但无论是什么,总是能让人找到内心的一份安定与祥和…

听老人们说,寺前村原来叫凤尾村,因坐落于鸡足山脚下而得名,后又因背依九莲古寺名刹而改名。与其它古村落不同的是,这个白族古村在拥有“民间烟火气”的同时又多出几分“灵气”,在感受浓郁的白族文化的同时中又多出些许禅境逸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晨听庙宇钟声悠扬、暮闻儒道孝廉静养、一世安享心开乐融。

这里也算小桥流水人家,从村口穿流直下的小河把岸边垂柳滋润得更加青翠欲滴。老石桥下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桥下汇流而成的小水塘中淡淡飘着几片落叶,只是不知有没有鱼儿游荡。树荫之下,微风吹动带来些许凉意,不时传来几声布谷鸟清脆的叫声,令人心旷神怡。

村口凉亭的木凳上,三五个白族阿妈们正在度过属于她们的静谧时光,或闭目养神、或静看风景,不时还搭上几语,时间在这儿仿佛慢了下来。几个嬉闹的孩童似乎打扰了老人们的清静,随意地应了一声老人的宠骂后又兀自跑远了,时间在这儿仿佛又加快了许多。

孩童们顺着曲折蜿蜒的小道欢快地跑进了村间,驻足在村间墙壁新绘的彩画面前。彩画内容丰富多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孝老敬亲、生态环境保护等乡风文明宣传在这里以墙体彩绘和标语的形式一一展示,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就连幼学顽童也能看懂一二。我想,古村倡导新风尚,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必定是最好的。

悠然抬头,远山青黛、薄雾笼罩,恰似少女轻纱遮面,灵气动人。山下,古树掩映老屋、绿意叠压新村,青瓦白墙之中,墨绿、翠绿、嫩绿、黄绿、浓绿、新绿,各种绿意铺满眼帘。茂盛的古板栗树经过雨水的洗礼愈发青翠,那刻满纹路的粗壮树干崎岖地向上生长着,几缕藤蔓蜿蜒缠绕,青色苔藓点缀其中,无言地诉说着古树的历史,传说这些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板栗树还是虚云老和尚亲手所植。

这些古树,饱经风雨、历经沧桑,却傲然挺立,俨然如村庄的守护者一般见证着古村的历史变迁。触摸着凹凸不平的古树干,凝望着生机勃发的满枝绿叶,让人不只想到古村发展变化,更感受到新的希望。

巷子深处,不知谁家院外探出几枝三角梅,慵懒地躺在石墙上吐艳,两只小狗无聊地蹲在路边打量着路人,几只原本在树下打盹的土鸡突然被惊得四散跑开。顺眼望去,一位白族妇女正挎着满篮青草徐徐归来,好一幅乡村晚归图!

“几处亭台翠微环,古寺门前溪水潺,天光云影人间梦,一窗青山一窗年”。千百年来,我们始终在追求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境界。细想,这千年的文化传承,不正体现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世界当中吗?说乡风道文明,也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爱与善之中得到传承、得以释放。

黄明灿 曾椿鳗/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