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战场谁主沉浮?芬兰版“兄弟连”《无名战士》里有答案!


芬兰版“兄弟连”《无名战士》长达3个小时,主要分为5个时间段进行,如实反映了战争中芬兰士兵们的状态。 1941年6月,宣战; 1941年8月,进攻取得效果; 1941年10月21日,攻占苏联城市; 1942年1月,进攻受挫,


二战时期,芬兰站队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旨在收复上一场战争中失去的领土。最终,在德国战败后,芬兰无条件求和。
在任何一场战争中,都有三种类型的人:一是主战派,或为权、或为利,他们崇拜战争,甚至主动发动战争;
二是厌战者,他们经历过战争,所以对战争有更深的主见,通过自己的方式反对战争;
三是普通人,他们被战争裹挟着前行,历经战争洗礼后,他们会此成为新的上层或是厌战者。而导演,则着力刻画了这三个群像,给我们揭示“反战”的主题。 影片中出现的少尉军官代表主战派,他们有为国效力的勇气和想法,但更多的感情驱动是自己的既得利益。
战争取得成果后的意气风发;
败局已定后甚至流露出“受伤就能离开战场”的懦弱想法。
影片中代表厌战者的是个金胡子的魅力老男人,他参加过“冬季战争”,更深切的知道只有杀戮才能阻止杀戮,只有战争,才能终结战争。 所以,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兵再度参军,再度杀戮。
对命令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对上级的不满直接反驳。
但战术基础、打仗方法却真是一把好手。
而对战争,他的态度则是:你想成为英雄,我才不在乎那种事,只有需要时才前进,否则就趴着,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被杀,而是杀戮。
战争中受伤最多的永远是普通人,所以影片用新兵蛋子来代替这个群像。他们没有经验,会因抬头过高而被爆,也会因盲目冲锋而死。
但在战事尘埃落地之后,镜头依次扫过这些久经战火的新兵,君君却读懂了导演的意思——一场战争的结果,其实完全取决于这些普通人。 只有他们全部变成厌战者,战争才算真正结束。
所以我们才能各带情绪的看到这场战争中普通人的成长。 屠杀俘虏。
主动把枪放在受伤战友的身边。
曾经的新兵用当时老兵清扫战壕的方式解决战斗。 新兵成长了,变成了老兵。 而老兵代表的恰是厌战者。
3个小时的《无名战士》看下来,会很过瘾。 因为它就是一场完全真实的战争!
《无名战士》的真,确实令人发指。 除却各种标准战术,导演对战场环境的细节把控也令人赞叹。
战场上的悍兵。
双眼被炸时的惨烈。
战争是一个龙卷风,那么随之被扯动的就是整个社会。人心、死亡,将完全不可预测。《无名战士》非常宝贵的一点就是毫不避讳这些战场外的写实场景。 攻占苏联城市后的混乱。
因好感而出轨的地方女人,这是欲望。
争取假期回家照顾妻儿的老兵,这是责任。
导演偏偏用一种最直白的方式把这些感慨甩在你面前,却不教你如何抉择。 战友受伤、疼痛欲死,你会把枪给他吗? 撤退时,带武器,还是带伤员? 必败之战,上级枪杀战友逼你死守阵地,守吗?
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可怕的,是谁发动的已经不重要了,所有经历的人都会受难。尤其是那些从来不伤害别人的人,比如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