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被广大网友戏称为“人设崩塌之年”。永远走在社会最前面,作为一面反射镜存在的“娱乐圈”,各种奇闻轶事频出....
迷倒万千少女的男偶像谈恋爱了,被指责“你为什么不守职业道德?”
以“老干部”形象示人,处处散发着学识涵养,动不动还教育一下粉丝的大叔也终因一条微博开始渐露马脚。
活跃在各大综艺平台的,幽默的,有创作才华的,真实不做作的歌神,原来也p图,劈腿,还骗钱...等等等...
在商业社会,明星的“人设策略”已经很明晰了,演绎形象与私生活形象的界限日渐模糊。
虽然这本身是对其个人性的极大摧毁,但在巨大的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各种人设,遍地可见。
当然,不只明星有人设,在高度网络化的今天,我们普通大众也在工作与生活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营着自己的“人设”。
在心理学上,个人的人设,其实是一种人际策略的选择。
心理学家霍妮曾提出这样一个理论:人的一生,是一个努力克服虚弱感,并在一个充满危机的世界里安身立命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同的“人设”之中进行选择。
今天,想为大家推荐我读过的第一本营销书,也正是被上文马老师所提及的《定位》。
定位理论在今天绝不仅限于营销,而是应对这个心智混乱、信息爆炸、的复杂世界的必要武器。只有了解心智定位的原理,才能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保持清醒,做好自己的“定位”。
定位:心智是如何运作的?
文丨《重新定位》
杰克·特劳特 斯蒂夫·里夫金
定位(Positioning)是指如何让你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与众不同。同时,定位也是有关传播过程中心智运作原理的系统知识。
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是指你如何调整认知,这些认知可以是关于你的,也可以是关于竞争对手的。
在以上两种情况下,为了最终产生影响,你都需要明白心智是如何运作的,或者说人们是如何思考的。
下面的内容就是对心智运作原理和定位关键原则的简要总结。一旦理解了心智如何运作,你就能更好地为实施定位和重新定位进行准备。
01
心智疲于应付
心智可能仍然是个谜,但我们对一件事确信无疑:心智正遭受攻击。
很多西方国家现已成为“传播过载”的社会。媒体的爆炸式增长和随之而来的信息量的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接受或者忽略媒体提供信息的方式。
传播过载已然改变了向人们传递信息及其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整个过程。20世纪70年代的“
下面这些数据生动地描述了这一事实:
丨近30年产生的信息比过去5000年还要多。
丨印刷品的信息总量每隔四五年翻一番。
丨《纽约时报》每个工作日刊登的信息量比17世纪一个英国人终生接触到的信息量还要大。
丨全世界每天出版4000多种图书。
丨每位白领员工平均每年用掉70千克复印纸,是10年前的两倍。
02
数字化信息的狂轰滥炸
在这个传播过载的世界中,数字化信息的情况又如何呢?
据《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全球互联网有数亿个页面,并且仍以每天上百万个页面的速度不断增加。
地球上你所在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接收到卫星源源不断地发来的信息;在英国,一个孩子年满18岁时,已经接触过140 000条电视广告;在瑞典,普通消费者平均每天接收的广告信息高达3000条。
说起广告,欧洲的11个国家平均每年播放600多万条电视广告,电视频道从十来个暴增至上千个。这一切意味着,你的差异化概念必须尽可能地简单明了、显而易见,并通过所有媒体重复不断地传递出去。正如每个政治家都会坚守“政治立场”一样,对于企业乃至个人品牌必须坚守“差异化”。
03
心智憎恨混乱
人类是有史以来所有生物中最依赖学习的物种。
学习是动物和人类获得新信息的途径,而记忆则是储存信息的方式。记忆不仅仅是记住电话号码的能力,更是一个运用于各种思维处理活动的动态系统。我们利用记忆观察事物,理解语言,寻找出路。
既然记忆如此重要,那么让别人记住自己的诀窍是什么呢?
据说,当被问及哪件事对自己发现相对论最有帮助时,爱因斯坦的回答是:“
抓住问题的本质就成功了一半,这通常意味着要深刻地了解竞争对手以及他们在人们心智中的位置。
重要的不是你想要做什么,而是竞争对手允许你做什么。
04
“简单”的力量
一些产品的基本概念本身就预示着产品的失败:不是因为这些产品毫无效果,而是因为它们毫无意义。想想Mennen维生素E除臭剂,你就明白了。你理解得没错,这款产品就是往腋窝里喷洒维生素。除非你想要拥有全美国最健康、最营养的腋窝,否则就没有意义。这款产品很快便宣告失败。
想想苹果公司的牛顿机。它既是传真机、传呼机,又是日程表,还是手写式电脑,太复杂了。牛顿机已经不复存在,而更简单的iPhone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心智痛恨复杂和混乱,因此进入心智的最佳方法就是简化信息。一些最有力的广告都聚焦在一个词上(沃尔沃:安全;宝马:驾驶)。记住,不要试图将信息和盘托出,要聚焦在一个强有力的差异化概念上,使其植入潜在顾客的心智中。
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往往在脑海中一闪而过,能否找到这种方法与智力水平的关系不大。如果说其中有什么诀窍,那就是不要对你所处理的信息手下留情。
别人与你讲得一样好的信息,大胆删除;需要复杂分析来论证的信息,抛诸脑后;任何与顾客心智不符的信息,避免提及。
05
心智缺乏安全感
解决问题不能仅靠纯粹的逻辑,因为心智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人们为何购买某种商品?如何解释消费者在市场中的行为?
如果询问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理由,他们的回答通常不太准确,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或许,他们可能了解真正的购买原因,但不想吐露实情。然而,更多的情况是,他们确实对自己的真实动机知之甚少。
在回忆信息的过程中,心智总是能记起那些早已不存在的事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人对厨房搅拌器做了一次认知调查。顾客被要求说出他们记得的所有搅拌器品牌,结果通用电气(GE)排在了第二位。让人吃惊的是,通用电气停止生产搅拌器已有20年的时间了。
丨跟风购买
通常,人们会购买自己认为应该拥有的东西。他们会像绵羊一样,随着羊群盲动。
大部分人真的需要一辆四轮驱动的汽车吗?(不)若是真的需要,那为什么几年前这种车没有流行呢?(尚不时髦)
缺乏安全感是造成从众行为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许多科学家都在广泛探讨的问题。如果你的产品已经上市很长时间,人们会对你更加信任,在购买时也更有安全感。这解释了为什么“经典”是一个很好的差异化因素。
造成心智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消费者在进行诸如购买决策这类基本活动时所感知到的风险。
金钱风险:我买这个东西可能会损失钱。
功能风险:它可能不好用,或者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用。
人身风险:它看起来有点危险,我可能会受伤。
社会风险:如果我买了它,朋友会怎么想呢?
心理风险:如果我买了它,我可能会感到内疚,或者觉得自己不负责任。
这就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总是同情弱势品牌,却又购买领导品牌。如果其他人都在买,那么我也应该买。
06
心智不可改变
试图改变消费者心智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
■施乐曾试图说服消费者,除了复印机,施乐生产的其他产品也物有所值,结果损失了数亿美元。没人会买施乐的计算机,但人们依然会买它的复印机。
■可口可乐试图说服消费者,它的新产品比“正宗货”更好,结果使得声誉和金钱双双受损。没人购买“新可乐”,但经典可乐一如既往地畅销。
■纯果乐(Tropicana)去掉了包装上那只受欢迎的“插着吸管的橙子”,消费者马上一片哗然。他们需要那只橙子,而不是看起来类似超市自有品牌的包装。于是,那只橙子又被请回来了。
如果消费者已经认准了一款产品,不要去改变他们的心智。
也就是说,重新定位不是去改变人们的心智,而是要调整心智中的认知。
07
心智会丧失焦点
丧失焦点完全是由品牌延伸造成的,品牌延伸问题在营销界最具争议性。
企业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它们的品牌。为了获得成本效益和业界认可,企业乐于将一个高度聚焦的品牌变为一个丧失焦点的品牌,使原本代表一种产品或概念的品牌,代表两种或更多产品或概念。
我们应该从心智的角度看待品牌延伸问题。一个品牌所代表的产品越多,越容易失去焦点。长此以往,原本高度差异化的品牌(比如雪佛兰汽车),日渐在人们心智中失去意义。
Scott曾经是卫生纸品类的领导品牌,在品牌延伸后,增加了Scotties、Scottkins和Scott Towels,但是,很快,购物清单上的“Scott”变得毫无意义。结果,Charmin卫生纸趁机夺取了领导地位。品牌延伸与“重新定位”有着天壤之别。某些专家会告诉你要建立一个有包容性的主品牌。不要听信他们,这么做的后果只会让一个品牌混乱不堪。
结丨更多请关注华章心理
大师远去,经典永存
“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
最喜欢的1本小书
—“显而易见”的思想来源
《我怎么没想到?》说明一个显而易见却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道理——有很多事情由于它太显眼,它就在我们面前,而且它很常见,所以我们在观察、思考的时候,常常在第一时间就忽略了它,甚至对它根本就是视而不见,而它恰恰就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吴伯凡
我不迷信这个世界上恒古不变的真理与无法抵抗的外因,却相信万物之间都有维持它运行的——“显而易见”的底层逻辑。而《我怎么没想到?》正是要告诉我们至少三种“显而易见”却被忽略的底层逻辑。
—“有书”创始人 雷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