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他们的坚持始终未变 竹刻世家徐氏三代的痴迷与淡定


走进竹刻大师徐秉方的“博爱竹斋”——位于闸北区老式新村里的一套顶楼住房,装修和摆设略显陈旧,寓居上海十几年的徐大师,住房如此简朴?要知道,他和女儿徐文静、徐春静的作品,一出手就是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啊!不过,采访不断深入,我的疑惑逐渐释然,正是有这样的淡定,徐氏父女方能心无旁骛地投身竹刻艺术,在艺术的净土中追寻美的真谛,将父辈传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徐氏,本是江苏常州田间地头的普通农夫。改变出现在徐秉方的父亲徐素白身上。徐素白15岁来到上海,在一家扇子店里当学徒,从扇柄上的雕琢开始,渐渐悟道于竹刻,而后期与海派书画大家唐云、冯超然、江寒汀、程十发等的交流切磋,更使得他技艺精进,成为徐氏竹刻的开山鼻祖,其留青竹刻既有常州竹刻的风骨,又有海派特色,深得世人赞赏。
徐秉方自小生活在常州,寒暑假来上海,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尚读小学的他便对竹刻渐渐有了兴趣,一开始,在笛子、箫上刻画,后来逐渐痴迷。

子欲承父业,徐素白并不赞成。“竹刻能当饭吃?在农村,只有种田才能吃上饭!”父亲的话并非虚言,然而,徐秉方已痴迷其中,难以自拔。而幸好有他的坚持,我们如今才能看到一件件直指人心的传世佳作。
巧合的是,这份出于对子女前程担忧的反对,在徐秉方自己身上竟也重演了,他也不赞成女儿从事竹刻,“海内留青第一家”险些两度断代。
一二十年前,徐秉方的作品虽然出名,却也并无如今动辄数十万元的身价,除了帮他脱离农村户口,并无太高经济价值。女儿徐文静、徐春静正值妙龄迷上竹刻,因为无法兼顾工作与竹刻,春静甚至放弃逾万元月薪的空姐职位,辞职专事创作。徐秉方夫妇自然担忧女儿,尤其是春静还没成家,“万一人家问你是干什么的,你怎么回答?说无业在家,还有人敢娶你吗?”

几十年前,为了艺术创作能自砸铁饭碗破釜沉舟,徐家父女对艺术的坚持足见一斑;几十年后,他们的坚持始终未变,甚至到了固执的地步。书橱中,摆放着几件刚从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载誉而归的作品。展览时,不仅这些精品有许多观众提出收藏请求,就连文静在展台上现场雕刻尚未完工的扇骨,也有观众再三流露订购愿望。可是,对每件作品都耗尽心力、把每件作品都视为孩子的他们,虽也高兴于世人的欣赏
和一些所谓艺术品“信手拈来”甚至可以流水线量产不同,徐氏父女运刀随心,刻出的都是自己的情感和体悟,动的是真感情。
徐家姐妹的花鸟鱼虫作品至少得一个月才能完成一件,而目前仅有徐秉方一人能为的留青山水竹刻作品则要花上数月时间,远甚旁人。这样的作品,徐秉方一年最多创作二三件。其实,徐氏父女的作品往往难以计算创作时间,因为,他们总是在不断的修改、修改、再修改中。有时候,徐秉方的妻子也会心疼地唠叨几句:“反反复复改来改去,人家看得出吗?”他们的回答很朴实:“修改不是给人家看的,关键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