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天马故乡,靠养马脱贫致富,发展马文化旅游年入4亿


今天的伊犁昭苏远比十年前要热闹一些,作为中国最后一片天马故乡,昭苏的未来势必要与马文化解不开。【摄影:天边的老马|环球旅行摄影师|来源:去驴行】


这里的天马并不是产自土库曼斯坦的“汗血宝马”,而是纯种的伊犁天马,这种马种在古代也被称为“乌孙天马”,而它们的主人便是生活在天山脚下的哈萨克族人。
哈萨克族人自古就是中国养马、驯马的民族,在历史上由哈萨克族人驯养的天马输往中原,往往被视为珍品,引得王公贵族竞相争价。
而到了今天昭苏县产出的天马,在经过品种改良之后,能够卖到四五万左右,普通老百姓家的马价格会低一些,但也都是好几千一匹。
有些参与竞赛过且获得名次的的天马,往往都身价不菲,最高的更有百万之最,堪称真正的“宝马”。
依靠养马,不少家庭实现了致富,有些甚至年入百万。这些马有的会被挑选用来竞技使用,但多数马儿已成为昭苏草原上一道代表性风景,如今正成为昭苏县新的一桶金。
为了进一步发挥马文化特色,昭苏县举办连续几届“天马节”,“赛马节”,“叼羊节”,并投资修建马文化博物馆、马术训练学校。
这一系列的举动看似布满了浓浓的商业化,但站在昭苏县角度来看,不管是对马文化的传播以及保护都有积极意义。
依靠马文化发展旅游,昭苏县年旅游收入在4亿元左右,而随着西北旅游大热,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未来的昭苏县将会越来越好。昭苏是一个很值得参考的旅游案例,抛开天时地利关键因素,昭苏县之所以成功,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盲目地发展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