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55家安阳市完成“僵尸企业”处置 安置职工近3万人

累计处置各类“僵尸企业”55家,妥善安置职工2.8万人——这是河南省安阳市近日在全省率先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任务时所交出的一份答卷。

安阳市委书记李公乐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做好处置“僵尸企业”这篇大文章,进一步持续推进“瘦身健体”,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效率,才能确保安阳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始终把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作为发展目标。

“如芒在背”不如“刮骨疗伤”

继省属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到位之后,从2017年9月开始,河南又以“僵尸企业”处置为“牛鼻子”,打响了国企改革总攻战。而安阳国有企业底子深厚,恰恰位于国企改革的攻坚地带。

调查显示,安阳市近年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发现,连年亏损、扭亏无望且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有数十家。这些企业大致分为三种:一是“空壳”企业,属于无土地、无房产、无机器设备的“三无”企业;二是“脱壳”企业,资产出让后,仅剩一个“壳”;三是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

安阳市国资委负责人介绍:“这些‘僵尸企业’不破产,设备老化,资产流失呈‘冰棍’效应,而负债却呈‘膨化’效应。”

以豫北棉纺织厂为例,作为1903年就建厂的老企业,职工总人数有12700多人,因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佳,包袱沉重,企业早已走进了死胡同。

安阳市企改办相关负责人给《工人日报》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假如这家棉纺企业晚破产一年,仅五项社会保险费和职工经济补偿金,就需要增加5000多万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破产成本将逐年增加。”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安阳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能否完成“僵尸企业”的处置,推动企业轻装上阵,不仅事关国企改革攻坚战的成败,也事关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更事关国有资本的整体布局和结构调整。“如芒在背”不如“刮骨疗伤”。

在此背景下,安阳市根据企业实际,施行一企一策,分类处置,统筹推进,同时大胆改革创新,采取“集中破产、打包清算、分期安置”的办法,“打包”处置了41家“僵尸企业”。去年12月起,安阳市又对剩下的14家“僵尸企业”展开集中处置。

其实,在河南省国企改革攻坚战工作推进会之前,安阳市就通过推进77家和“60+3+4”国有企业改革攻坚计划,使大部分空壳企业、停产停业企业完成破产清算和兼并重组,为“僵尸企业”扫尾处置打下了良好基础。

多渠道安置职工

处置“僵尸企业”,关键环节是如何安置企业职工。对此,安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必须守住妥善安置职工这个底线,不把职工问题解决好,国企改革就算不上成功。

“长痛不如短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矛盾。”安阳市长王新伟说,该市采用“打包”的创新办法,集中办理企业破产。同时,先筹资安置职工,再进行企业破产财产的变现。

针对“僵尸企业”大多资产质量差、变现难度大、职工安置难、遗留问题多等难题,安阳市利用国安公司托管平台和市文旅集团,在短时间内筹资2.2亿元,用于解决包括“僵尸企业”在内的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安阳国安公司通过贷款和财政增加注册资本金等方式,对以往国有破产企业遗留资产进行集中处置,“一盘棋、通算账”,与安阳市自行车厂等30余家破产企业签订了托管协议,接管市属破产企业离退休人员等特殊人群1.1万人,接收驻安阳省属国有企业退休人员1.3万人。

已停产18年的安阳无缝钢管厂多年来因为多次改制未果,实物资产残缺严重,职工分流安置一拖再拖,群众意见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安阳市国资委和市总工会酝酿草案,反复征求职工意见,保护职工利益。如今,通过新企业吸纳原有企业职工、搭建创业平台、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多渠道安置职工240人,企业也成功实施破产。

这件事让在钢管厂工作了33年的老工人杨连喜松了一口气:“这件事政府办得漂亮,干脆利落!”目前,安阳市已通过依法破产、盘活脱困、清算注销、兼并重组等方式,在河南省率先完成“僵尸企业”处置任务,比省定节点提前4个月。

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

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2013年6月温州一停产16年的“僵尸企业”达成债务和解。

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Edward. J. Kane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就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

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性的特征。

工信部副部长冯飞2016年2月25日说,所谓“僵尸企业”,是指已停产、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和银行续贷维持经营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