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王武 匠心築夢譜華章

“八年磨一劍”,他最終以工匠精神,創新驅動,聚焦用戶,把握中國提琴行業的脈搏,“我的目標是將德鑫開元經營成為一個具有深厚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提琴品牌”

漂在北京的琴業人,每人都有一本艱辛的奮鬥史。德鑫開元(北京)琴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武也不例外。作為中國提琴行業一個80後創業者,在王武身上堪稱縮影——成功與痛苦伴隨,他最終以工匠精神,創新驅動,聚焦用戶,經過“八年磨一劍”,把握了中國提琴行業的脈搏。

如今,王武領導的德鑫開元(北京)琴業有限公司發展迅速,產品涵蓋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30個系列100多個品種,遠銷德國、法國、意大利、韓國、日本、美國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以全球化視野、開放性思維、創新型精神,懷揣產業報國的夢想,向更加輝煌的明天昂首邁進。

夢想起航

王武出生在河南西南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以靠種地為生,家境貧困。從小到大既沒有學習過音樂,也沒見到過樂器,更談不上演奏樂器了。2007年,王武大學畢業後來北京謀生,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一些提琴製作師傅,他被師傅們的精湛技術所震撼。就像“一見鍾情”一樣的深深地被吸引。從此以後“一經愛上,便是痴迷。”

音樂,是人類最偉大的藝術之一,它可以超越年齡、承跨越國界;音樂之美,是通過演奏者與提琴來進行傳遞。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充盈的同時,國人對音樂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也許是骨子裡商人的天賦,也許是性格里善於鑽研的個性,王武在痴迷提琴製作過程中,發現當時中國的提琴製作雖然有了很成熟的技術和相當多的從業者,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市場,但大多都是作坊式;手藝好的師傅沒有自己的品牌,而國營樂器廠因為待遇低,也留不住好的師傅。整個手工提琴製作室都比較封閉,對於將自己的產品推銷到國外基本沒有想法。當然,沒有品牌也就沒有外貿的基礎,好的東西即使賣到國外,也難以賣上好價格。

2008年,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使中國經濟頗受影響。由於提琴行業創業門檻低,抵禦風險能力較低,使得很多企業經營不景氣。危機就是商機。王武發現了提琴行業巨大的市場潛力後,大膽決定高息借款藉機接手一個提琴製作的作坊,加入到更加順應經濟發展形勢和經濟社會建設需要的提琴行業。

2010年,王武註冊了德鑫開元的商標,白手起家,開始創業。創業之初,條件非常有限,他在北京東南邊西田陽(當時有百十家提琴小作坊聚集在這裡)村找到了一個百十平米的民房,解決了辦公住宿的問題。為了找到最好的手工提琴,王武經常跑到北京門頭溝看琴,從音質到花紋,一把一把地精挑細選,然後再推薦給客戶。因為當時公司規模小,周圍的作坊老闆也不看好他,吃閉門羹是常有之事。有時候為了等一把好琴,他要在制琴師傅那裡軟磨硬泡好幾天。“我過手給客戶的每一把琴,都有一個故事可講。”王武提起往事,感慨萬千。也正是因為這種對客戶的高度負責,從王武手中買琴的客戶都很放心品質,並樂意給他推薦客戶。

以“客戶至上”的服務理念,德鑫開元走上正規化運營。王武在大學時學的是航海專業,學到了很多與外國人合作經營的手段以及管理策略,這也為他把這些理念和策略應用到提琴製造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抓住時機並快速決策是現代企業成功的關鍵。“公司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與早期我們走對了路,瞄準了海外市場有很大關係。”王武說。2010年,中國製造的出口增長還很強勁,想讓國外客戶知道德鑫開元,就只能參加展會。第一次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國際樂器展覽會,王武從朋友那兒借了些錢,在這次展會上,他有機會和意大利、德國的提琴製造商面對面的交流,初步建立了業務聯繫,也有幸結識了世界著名提琴製造商Gliga家族。以後幾乎每年他都會帶領公司參加在美國、歐洲、亞洲舉辦的提琴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博覽會,這也為德鑫開元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萬事開頭難。2010年1月5日,王武準備了22把提琴(衣服纏裹後裝在一個自制的木箱內),登上了去美國的航班。這是他人生第一次坐飛機,也是第一次走出國門去海外拓展市場。“那個時候在國內做提琴貿易很被動,要生存就只能走出去。”沒有資金、沒有熟人、蹩腳的英語……第一站是波特蘭的一個叫科瓦利斯的小鎮,那裡有一個很好的“琴商”叫Nancy,出發前王武和她聯繫過,她負責在科瓦利斯的機場接機,免費提供吃住。到了機場王武傻眼了,Nancy是一個60多歲的老太太,開著一輛破爛不堪的豐田皮卡車。後來才知道Nancy很可憐,出生之後就被父母遺棄,靠修理提琴為生,在科瓦利斯有一個500平米的院子和幾間住宅,閒暇時間在農場打工攢錢來買小提琴。王武住在Nancy家裡,當她看到中國提琴時欣喜若狂,最後她傾其所有購買了3把琴,付給王武2000美元。王武能理解當時2000美元對她來說有多重要,最後只收了1500美元,那500美元算是一週的生活費。

在Nancy的幫助下,王武結識了小鎮的教會,又賣出3把琴,之後他用一週的時間在波特蘭拜訪了30多家琴行。王武至今都記得這個美國老太太,非常感謝她的幫助。從此,德鑫開元在美國的第一站就是這樣開始的。

王武與歐洲Gliga琴業建立戰略合作協議

追夢前進

王武在提琴業沉浸的這些年,曾特地赴歐洲參觀拜訪世界著名提琴製造商——格里伽(Gliga),並和對方深入交流探討了提琴製作技術及原材料儲藏管理,也目睹了國外令人驚歎的品控與嚴謹的工作流程。所以,他立志要對自己的產品質量把控在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塑造一個具有完美品質與極致體驗的民族提琴品牌。

在提琴生產製作方面,德鑫開元秉持中國自古以來的工匠精神。首先,在選材上,制琴師仍然恪守古老的習慣,尋找優質木料。能用來制琴的木材並不多,有資格成為一把好琴的面板當首推魚鱗雲杉木。它的樹幹是自然界彈性與傳聲速度最好的木材,年輪間(早材)質地很軟,而年輪(晚材)又很堅硬,既能抵抗琴絃的壓力又容易振動。它們的木材分子還能減弱小提琴不宜有的尖銳高音,使琴聲悅耳。根據小提琴面板大小要求,合格的雲杉至少得有150年到200年的樹齡。經驗豐富的老手會用敲擊、刮、鏟等諸多手段來折騰這些“壽星”,在適宜的高度截出一截楔形木,然後測出它的比重、頻率等參數。最頑強的魚鱗雲杉通常都生長在亞寒帶地區。實際上,在海拔1000米到2000米之間高山凍原的陽面山坡上,能從數十棵樹中找出令人滿意的一兩棵來就算運氣不錯了。有幸得到一塊好木料以後,要用切西瓜的手法將揹回來的木樁剖成大小適中的薄木板,也就是等分刀法。由於樹幹各個朝向的發育不均,接下來還有選材的決定性步驟:要找紋理正直、疏密均勻、沒有疤節、橫向木射線發達到發亮的幾塊,它們的年輪當中,晚材率不應大於整圈年輪紋的30%,相鄰的20毫米範圍內年輪寬度不應有明顯變化。

選好材料之後,標上年份,在德鑫開元的倉庫通風乾燥儲存。這些木料經過數年的自然乾燥才被用於製作提琴。為了選材,王武經常多次跑進深山老林中考察比較。比如說,東北料較硬,木材之間有血筋;雲南料較軟,聲學品質較東北料普遍稍差,音色稍低沉,花紋雖然漂亮但木射線欠發達;四川料介於二者之間,軟硬適中,最為接近歐料,成為高檔提琴的首選。在製作中,制琴師力保用同一塊木料製作提琴背板、側板和琴頭,因為來自於同一塊材料的背板、側板和琴頭,製成的提琴音質效果最為出色,這使得提琴的製作時間延長了很多,也影響了本來就不高的提琴成品量。但是,德鑫開元一直都延續著古老的制琴工藝,堅持使用混合了亞麻仁油的油漆配方,年代愈久愈顯出它的優良品質,油漆逐漸沉降在琴板的表面,與表面的微孔、木纖維紋理以及琴板軟硬度結合成一體,達到最佳的音質效果。對於精品提琴還要使用最傳統的熬製天然膠,這使得提琴可以被再次打開琴體修整,而不會損傷琴體,這也正是古董琴在打開維修無數次之後還可以繼續演奏的奧秘所在。

其次,德金開元部分的圖紙和磨具均來自國際知名制琴大師,這使它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秉持中國自古以來的工匠精神,去製作每一把琴。從品牌建立以來,一直堅持匠人精神,擁有很好的外部資源、材料選擇、優秀的制琴師。

第三,非常重視與國外製琴業的交流、學習、合作。“他們的想法真的很好,一個小的部件就可以影響整個琴的音色,所以要經常學習新的技術。”在王武的帶領下,公司走訪過很多歐洲制琴大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觸——中國提琴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提琴。“中國提琴在全球佔有80%以上的市場份額,公司每年會為員工提供大量的海外學習機會,讓我們的制琴師有機會和國際制琴大師切磋技藝,在這個過程中也使我對這個行業有更深的領悟,提琴製作不僅僅是匠心精神,更要不斷沉澱和領悟提琴製作藝術的真諦。”

目前德鑫開元的產品已經進入到亞洲、美洲、歐洲等30多個國家的提琴市場,各區域買家的要求略有不同。“提琴的價值來自它的歷史、故事、音質、做工等。歐洲是提琴的發源地,特別講究‘血統’,有很多家族企業、百年老店。開始時他們對‘Made in China’不屑一顧,後來經過邀請客戶來中國參觀我們的工廠、細心講解經營理念,最終用真正優秀的提琴品質征服了他們。”王武躊躇滿志地說。

“在亞洲,東亞和東南亞的市場相對比較成熟,但在日韓國家對於產品質量的理解與中國有著本質不同。他們的思維中,琴不僅要音色優美、表現音樂,琴本身也要是一件藝術品。因此我們每一個環節都精雕細琢,無論哪個步驟出現問題,都會被有豐富經驗的老琴師篩選出來返工。”

“北美地區的質量標準很苛刻。拉琴的人都清楚,由於搬運、儲藏、空氣溫度、溼度、使用頻率等原因,提琴需要經常調試和修理。北美市場人工費用很貴,所以服務成本也高。這就要求琴少出問題,最好不出問題,來降低銷售商的維護成本。我們一直在這個問題上努力鑽研,從原材料源頭到運輸設計都嚴格把控,從而讓產品質量更加穩定,也因此使我們與外商的關係越來越融洽。”

王武(左)捐贈中國傳媒大學老年活動中心一臺鋼琴

築夢輝煌

和諧共贏的經營理念,準確的市場定位,銳意創新的前瞻意識,以及特色企業文化的支撐,成為王武和他的企業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關鍵詞和最好註解。

德鑫開元的企業理念核心精神是“責任”與“服務”,只有高度的責任感,才能保證製作出來的每一把琴已經飽經千錘百煉,在送往消費者手中之前,經過了無數次檢驗與篩選,確保客戶能完美上手,感受音樂的天籟之美。對於一家提琴生產公司來說,最好的服務,就是無可挑剔的產品,用工匠精神去把產品做到極致完美。

走進德鑫開元的工廠,整體感覺是井然有序。車間裡放著優美的小提琴音樂,那些美妙的音符從琴絃上緩緩流淌著。時而高亢激昂,像漲潮時的海水拍打著海岸;時而委婉低沉,像年老的慈母呼喚著久別的孩子;時而清脆薄亮,像徐徐的清風拂過翠綠的竹林……琴師們在熟練地製造產品,精心打磨,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按照要求生產。王武告訴記者,提琴是有靈性的,制琴師的心情與製造出來的提琴是相連的;因此,一邊工作,一邊聽提琴音樂,有助於人與琴的心靈交融。他說每做出一把提琴就像是自己多了一個孩子;每賣出一把提琴,像是嫁出去一個姑娘;希望德鑫開元的提琴為喜愛它的客戶在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感知音樂的快樂。所以,即使在需求最旺盛的時候,王武也不會盲目接單,不以犧牲產品質量來換取訂單。他還會經常婉轉地說服和提醒客戶,不要一味地追趕進度,一定要注重每個工藝的細節。“匠心傳承,踐行德商”,正是有這樣的“工匠精神”,企業才能不斷生產出精品,讓顧客放心滿意。

在採訪過程中,王武說自己總是很幸運,每在困難之時總會遇到貴人相助,從而安然度過,因此他常懷感恩之心。樹高千丈,不忘根本。作為一名企業家,王武擁有令人敬佩的時代大情懷。這些年,他一直為家鄉人們來京看病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但凡家鄉孩子上學之事,他都不遺餘力提供資金和人脈方面地無私幫助。他還多次組織並參與社會公益活動。2010年,王武把創業掙得第一筆錢近20萬帶回家鄉,他看到村裡仍是十幾年前的泥土路時,他想,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交通暢通無阻了,鄉親們的生活才能改善。於是,他決定幫助村裡修建道路。在他的組織和帶領下,鄉親們期盼多年的柏油路終於建起來了。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話一直激勵著王武。目前公司設立了德鑫開元基金捐助山區失學兒童;與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一起幫助貧困地區的學校建立提琴教室,助力音樂普及教育;參加貧困大學生援助工作,計劃在全國各大音樂院校開設獎學金。

“我的目標是將德鑫開元經營成為一個具有深厚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提琴品牌。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五週年。五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歡迎和高度評價。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深化,加上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民營企業‘出海’成為勢所必然。因此,德鑫開元下一步除了提琴的製作與出口,我們還計劃和一些西部高等院校合作,專門做提琴製作與維護的教育培訓,解決這個行業人才匱乏的問題。未來幾年將通過培訓、建立實習基地,為國內外輸送優秀的提琴製作人才,將技術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此外,我們還計劃在亦莊建設一家以近代提琴展覽、收藏為核心的提琴博物館,讓更多的人走近提琴、喜歡上提琴。”

為了早日實現這些目標,徳鑫開元在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同時也加大品牌的宣傳力度。每年,都會參加大量的國內外樂器展覽會,也會邀請一些歐洲、美洲成熟的提琴製造商來中國相互交流、學習。這樣,一方面為提高德鑫開元提琴品質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就德鑫開元的發展理念與遠景規劃同更多的國內外同行進一步交流,為早日實現我們的經營目標尋找更優質的合作伙伴。

2018年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一年。德鑫開元已經啟動了國內市場發展戰略,借這些年在國際市場發展的良好勢頭,實施“牆外開花牆內香”的策略,著力提升德鑫開元在國內市場的知名度。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提琴製造業必將在無數個像德鑫開元一樣有情懷、有膽識、有眼光、有行動的企業努力下,一路高歌,華章似錦。

王武(左)捐贈河南貧困小學

原載於《中華兒女(海外版)》2018年3月號(下),總第632期。本刊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