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正在玩儿命欢迎你

五一假期,一篇漫画文《这些城市,正在拿命欢迎你》在社交媒体刷屏。

漫画认为,中国的二线城市们正在拿命鼓励全国人才去他们那儿落户买房,引发众人热议。

其实每到毕业季,各个二线城市就会上演“人才争夺大战”。

送房送钱,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过到了2018年抢人大战非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

甚至连一向“高傲”的北京、上海两个一线城市也加入了这场混。

一时入局者众,好不热闹。

北上广的高房价一直是人才外流的首要原因,而二线城市送房送户口送钱送温暖,正好夺得人才芳心,看起来二线城市是备胎要转正的地位。

但是为什么二线城市砸锅卖铁也要引入人才?

二线城市负债式的引才手段真的能把人才留下来吗?

我们以家乡沈阳为例,分析一下:

在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中,各城市的“底线”越来越低。

按照沈阳最新的政策,中专以上学历“零门槛”落户。

沈阳的人才战略还包括主打亲情牌的“三引三回”,主要目的是吸引资金和企业去沈阳投资。

辽宁是东北经济崛起的希望,沈阳是辽宁经济重镇,

如此低门槛的吸引人才能让东北重新崛起吗?

答案是:能。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沈阳以前只允许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实行先落户后就业,对往届毕业生和本科以下应届毕业生,均要求就业后落户。

现在,符合条件的中专以上学历人才均实行“先落户后就业”,将人才落户与就业脱钩,真正实现“零门槛”落户。

如果没有工作,也没有房也能落户,可以落户到各派出所指定的人才专用地址。只要身份证、相关学历等证明就行。

不出意外的话,沈阳低门槛抢人才有可能就是2016年房地产去库存的延续。

之前的目的是把新建住房卖出去,

现在是通过低门槛的人才政策抬房价和房租。

比如,博士、硕士、本科租房补贴分别从原来的每年0.96万元、0.48万元、0.24万元,提高到现在每年1.5万元、1.02万元、0.6万元。

《人民日报》算了一笔账,现在沈阳房价相对较低、房租也不贵,按照本科每月500元的补助,几乎相当于在老城区租赁50平米普通住宅,政府给予接近一半的租房补贴。

如果是博士,每月的房租补助就要1250元,基本上不用花自己的钱租房子。

最厉害的是,沈阳把人才引进的“触角”已经伸向了未毕业的在读博士研究生。

准博士提前与用人单位签约,可以获得每月2000元的补助。

不仅是学生,沈阳的抢人是全方位的。

去年,沈阳推出了“三引三回”政策,具体是指“引老乡回家乡、引校友回沈阳、引战友回驻地”。

和别的人才计划相比,这个政策直接瞄准的是这几年“逃离”东北的人才,沈阳政府部门直接跑到各个城市挖人。

2017年沈阳在抢人大战中同样推出 “人才新政24条”,近日又增补了9条重要的有这几点信息:

1.人才门槛降低到中专生,只要是35周岁以下,具有中专、大专以上学历的;45周岁以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55周岁以下,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均可“零门槛”落户沈阳。

2.租房补贴标准,博士、硕士、本科租房补贴分别从原来的每年0.96万元、0.48万元、0.24万元,提高到每年1.5万元、1.02万元、0.6万元,房租补贴时限2年。

3. 无房子,技能人才也可享受房租补贴。

4、首创“订单式”引进在读博士,每月资助2000元。

5. 开设“人才驿站”,为来沈求职、应聘的外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毕业5年内的往届毕业生,提供10天内免费入住的服务。

6. 顶尖高技能人才可获最高50万元奖励。

7、基层公共服务岗位月薪3000元。

显然,沈阳的政策采用的是“博采众家之长”的策略。

而且在战略上,也将抢人战打到了别人的家门口。

去年就以“引老乡回家乡,引校友回沈阳,引战友回驻地”的“三引三回”抢人战术,

落到了成都、厦门、济南、北京等20多个城市。

这里我再引用一个词儿,城镇化率。

它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

根据联合国的估测,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86%,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50年将达到71.2%。

2017年底,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是57%,而沈阳的城镇化率高达67%。

在沈阳确定地新型城镇化目标中,到2020年城镇化率85%,提高18%。

这就意味着,沈阳从当前开始到2020年已经不到3年的时间里,必须再有200万左右的人口进城,变成沈阳的城里人。

这就成了沈阳“抢人”的大前提,而国内的其他城市也概莫如是。

抢人为了城市化,同时也是为了GDP。

此前国家统计局给出一个数字,2016年中国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5%,其实以房地产目前在产业中的戏份绝对够足的境况而言,这个比重还是大大的保守了。

所以,分析人士认为,抢人,其实也是抢房地产的GDP。

因为进城的人多了,房子卖得就好了,房子涨价能力就强了,地价就高了。

近期,有关机构发布沈阳库存情况报告,将沈阳存量房库存周期定性为15个月左右,库存总量大概1500万平方米左右,说是一年半时间能消化干净。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按每人平均占有居住面积30平方米计算,这1500万的库存加上每年新增商品房总面积,理论上在3年内沈阳要抢100万人。

其实目标似乎可以实现。

2017年沈阳参与的抢人大战,抢入人口就超过了30万人。

今年的人才引入政策更优厚,或许留沈置业人数大超这个数字。

但,当然也有隐忧。

2016年沈阳进入楼市的“回生”年,去库存速度加快,直至现在,市场竟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沈阳作为辽宁的省会城市,对省内人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多,人口虹吸效应越加明显。

如今再打出一手抢人牌,外来人口安家落户的心愿更加强烈,并陆续转化为购房群体,进一步助推市场热度,快速推高房价。

甚至有买房者戏称:人来了,开始割新一茬韭菜了。

但沈阳楼市发展也走上了另一条路,受前期高价土地影响,目前沈阳众多的潜在的待售房源以高房价居多。

低价楼盘的山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

未来会造成供应高端化和需求平民化的不匹配显现出现吗?

目前我们沈阳抢的人,大多刚刚择业,属于低收人群。

按现在沈阳的房价计算,

也许有70%以上落户新生十年内是买不起房子的。

哪怕租房市场再发达,但以中国人习俗论,一个人总租房,恐怕连老婆都娶不上。

况且东北的生育率在全国都属于吊尾车啊。

我的一位目前家在铁岭的同学,三年前为儿子在沈阳长白岛花了7200元/平买了套房子,现在已经涨到15000元/平。

那位同学如今一直在念阿弥佗佛,

和我谈起这个话题一面冒着冷汗一边荡漾幸福笑容:

幸亏买的早,要不把我们两口子榨干了也买不起。

于是有人十分担心,房价涨幅过快,不断超越人的心理边界,是否会对沈阳引入人才机制造成致命打击。

毕竟有人逃离“北上广”在先。

他们逃得不是城市,而是房价。

没有人希望,沈阳也是一座让人被迫逃离的城市。